天天看點

《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公告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自2021年起連續開展了三屆《中國社會科學》好文章評選活動,評選過程和評選結果受到學界一緻好評。根據評選辦法,現正式啟動《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本次評選活動方案如下:

一、文章遴選範圍

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第1—12期刊發的文章。

二、評選标準

1.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

2. 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各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見,或在某學科的某個研究領域取得了原創性、根本性的進展。

3. 遵守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邏輯嚴密,論證嚴謹,文風活潑。

三、評選時間

從活動公告釋出之日起至2024年5月5日24時止。

四、評選辦法

本次活動公告在《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3、4期)、《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衆号釋出;《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總目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衆号釋出。敬請關注!

1.本次評選活動分為初選和終選兩個階段:

(1)初選階段。每個(組)學科最多可推選2篇好文章,由讀者實名投票、同行專家投票和編輯部進行推薦,三種投票結果的權重分别為40%、40%、20%。

(2)終選階段。各學科初選階段投票排名前兩位的文章将進入終選階段,專家評審委員會從中評選出各學科的好文章,每個學科不超過1篇。本着甯缺毋濫的原則,未推選出好文章的學科,予以空缺。

2.專家評審委員會評選出的好文章,在中國社會科學網公示5個工作日後,将通過《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衆号釋出,屆時舉行頒獎活動。

3.專家評審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編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外專家組成。

五、其他事項

1.讀者可選擇書面投票或者網絡投票。書面投票請填寫《中國社會科學報》上印制的選票,郵寄至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網絡投票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投票頁面投票。

2.本次評選活動為純學術行為,不收取任何費用。

投票系統二維碼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2024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總目

作者後面括号内,圓點前是期數,圓點後是頁碼

馬克思主義理論

1.論新時代的中國時代精神

韓震(1·4)

2.社會主義本質與中國式現代化

任柏(2· 40)

3.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

趙義良(3·47)

4.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

劉建軍(3·60)

5.世界變局中的文明形态變革及其未來圖景

項久雨(4·26)

6.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

歐陽康(4·48)

7.多元哲學與生活世界的互變——基于文明的視角

孫利天(5·47)

8.曆史辯證法的政治修辭呈現——文體視角下的《共産黨宣言》創作史研究

張鳳陽(6·25)

9.國家治理中的“工具理性主義”謎題及其解答

劉新剛(6·42)

10.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邏輯

韓慶祥(7·100)

11.“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

臧峰宇(8· 28)

12.勞動之成為實踐:曆史嬗變及其意義

丁立群(9·106)

13.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态

黃建軍(10· 85)

14.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發生學探究

楊洪源(10·105)

15.關于《資本論》創作方法的再探析

李佃來(11·105)

16.“駕馭資本”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思考

郗戈(12·4)

哲學

17.文字時代與數字時代的哲學思維

王慶節(2·25)

18.基于空間經驗重繪世界哲學地圖——空間現象學視野下的考察

王俊(3·151)

19.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曆史沉思

楊耕(4·99)

20.物自身問題新探

郁振華(4·122)

21.再論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别

吳曉明(5·57)

22.從機器認識的不透明性看人工智能的本質及其限度

董春雨(5·148)

23.文明的曆史含義及其當代啟示

何中華(6·62)

24.曆史性與存在論事件

趙汀陽(7·4)

25.法國理性主義認識論的思想圖景

于奇智(7·115)

26.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

孫正聿(8·22)

27.走向現實深處的青年馬克思——基于《克羅伊茨納赫筆記》《巴黎筆記》文本的再考察

劉冰菁(8·80)

28.哲學:知識還是智慧?

陳波(8·142)

29.類哲學視域下的現代性困境及其超越

晏輝(8·162)

30.從普遍性本質到普遍性外觀:馬克思曆史性視域的确立

吳猛(9·84)

31.傾向:因果觀念重建

費多益(9·122)

32.重返經驗的可能性——中國哲學的哲學史底色及其反思

程樂松(10·124)

33.中國思想:概念語言的經驗模型

李巍(10·141)

34.中國哲學的普遍性探尋與共同體意識

朱承(10·162)

35.自然理性内化與心智因果起源的哲學探究

劉闖(11·124)

36.楚簡《詩·召南·驺虞》與上古虞衡制度——兼論當代中國古典學的建構

黃德寬(12·59)

37.實體主義的曆史與曆史的唯物主義

周嘉昕(12·99)

經濟學

38.基于多場景的數字經濟微觀理論及其應用

黃陽華(2·4)

39.積極财政政策:中國實踐的新邏輯

邢麗 陳龍(2·57)

40.從結構失衡到結構優化——建立現代稅收制度的理論分析

高培勇(3·4)

41.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标下的經濟增長展望——基于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

張曉晶 汪勇(4·4)

42.從金融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何德旭 張雪蘭(5·26)

43.全要素生産率再審視——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

範欣 劉偉(6·4)

44.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的經濟改革與制度建構

石明明 張小軍(9·4)

45.數字财富的創造、配置設定與共同富裕

周文 韓文龍(10·4)

46.基于複雜網絡的中國企業互聯式創新

安同良 魏婕 姜舸(10·24)

47.資料資本估算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資料價值鍊的視角

劉濤雄 戎珂 張亞迪(10·44)

48.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基于任務偏向型技術進步的視角

王永欽 董雯(11·45)

49.中國結構性貨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金融加速器邊際效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戰明華 李帥 吳周恒(11·65)

50.基于二進制結構的中國增長核算——引入勞動就業率的理論和經驗分析

趙文(12·39)

法學

51.論“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蔡從燕(1·24)

52.先秦法的概念隐喻

汪太賢(2·165)

53.中國憲法社會權的體系解釋

劉晗(3·168)

54.論作為新型财産權的資料财産權

張新寶(4·144)

55.發展型财稅法的理念躍遷與制度構造

劉劍文 侯卓(5·129)

56.刑法解釋的價值判斷

姜濤(7·138)

57.多邊主義與國際法治

廖凡(8·60)

58.基于中國治理實踐的行政法學命題轉換

石佑啟(9·24)

59.唐律說“理”

胡玉鴻(9·61)

60.私法中的配置設定層次

謝鴻飛(9·185)

61.行政不履責司法審查體系鍊的建構

王青斌(11·24)

62.中國憲法上基本權利法律保留的生成與構造

陳鵬(12·119)

社會學

63.以人民性引領中國特色社會學話語體系建設

李友梅(2·99)

64.“宏觀結構”的隐身與重塑:一個消費分析架構

朱迪(3·26)

65.新發展格局下的當代中國職業研究——從勞動分工到專業技能

劉思達(4·63)

66.中國傳統士大夫政治中的“天下情勢”——以北宋熙甯初年的“青苗法事件”為例

羅祎楠(8·34)

67.新自由主義對英美等國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黃平 李奇澤(9·144)

68.數字社會發展與中國政府治理新模式

向靜林 艾雲(11·4)

69.“旅遊中國”:四十年旅遊發展與當代社會變遷

孫九霞 李菲 王學基(11·84)

70.國家減貧行動如何回應差異化需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制度體系及其知識貢獻

呂方 黃承偉(12·19)

政治學(公共管理)、國際關系

71.國家數字能力:數字革命中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

高奇琦(1·44)

72.從霸權更替到“多極制衡”——16世紀以來的海上格局演變

胡波(2·78)

73.全面鄉村振興:政府績效目标與農民獲得感

鄭方輝(3·136)

74.作為漂流資源的個人資料權屬分置設計

夏志強 闫星宇(4·164)

75.國際援助的多樣性與共同性——一種全球的視角

周弘(5·167)

76.全球史與國際關系研究的曆史路徑拓展

劉德斌(7·30)

77.全球史與國際關系研究的空間融合

董欣潔(7·45)

78.“話語勢能”建構與國際話語塑造

陳拯(12·156)

文學、新聞傳播學

79.文藝大衆化的中國經驗與現代文藝觀念的再反思

黎楊全(1·161)

80.王國維審美論思想探赜——兼論中國現代美學的緣起

陳劍瀾( 1·184)

81.網絡文學:互動性、想象力與新媒介中國經驗

許苗苗(2·120)

82.文化語境、釋義障礙與闡釋效度

陳開舉(2·184)

83.“經義”的生成——關于經學闡釋學的目标與方法問題

李春青(3· 76)

84.“訓诂通義理”的現代之路:論中國訓诂學的闡釋學方向

孟琢(3· 98)

85.孔子的诠釋自覺及其曆史影響

李清良(3·116)

86.文學的變數與常數——兼論“外部研究”與“内部研究”

陳衆議(4·83)

87.人民性與中國紅色詩歌的經典化問題

李遇春(5·4)

88.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百年變革的文學書寫

趙順宏(7·61)

89.新鄉村叙事及其文化邏輯

李震(7·80)

90.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曆史邏輯、實踐路徑與價值導向

康震(8·4)

9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生成路徑與闡釋路線

賴大仁(8·102)

92.從閱讀到觀覽:圖像時代的文化接受與主體問題

李應志(8·123)

93.鄉土中國的現代化叙事——從鄉土文學到“新鄉土文學”

王堯(9·46)

94.清樂: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辨別

劉旭光(9·167)

95.新時期以來中國城市文學的現代化叙事

盧桢(10·65)

96.新出土早期儒典與屈原辭

常森(11·142)

97.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中的史學本質論反思

朱首獻(12·79)

98.另類的思想實驗:重讀《傷逝》

朱國華(12·139)

曆史學

99.三星堆國家的結構和特征

孫華(1·63)

100.三星堆考古與中國古史傳承體系

霍巍(1·85)

101.中國青銅時代的三星堆

施勁松(1·104)

102.三星堆與上古中國的青銅禮制

雷興山 王洋 冉宏林(1·124)

103.亞歐大陸青銅時代的三星堆文明

王獻華( 1·140)

104.中國古代單幅“天下圖”演變譜系

龔纓晏(2·140)

105.社會組織演進與北方民族中國認同的形成

楊軍(3·187)

106.民主集中制中國化的早期實踐

王建華(4·183)

107.秦漢以降“大一統”秩序的華夷交融演進

李治安(5·87)

108.軍機大臣議複機制與清朝國家政治體制重構

劉文鵬(5·108)

109.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創新——兼析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思想

張國祚(5·188)

110.中華文明認定标準與發展道路的考古學闡釋

劉慶柱(6·82)

111.二裡頭文化的文字元号與禮制文明

袁廣闊(6·100)

112.摩爾根多重意義下的“文明”及其與“國家”的關系

易建平(6·121)

113.比較視角下的國家起源動力

尼古拉·H. 克拉金

德米特裡·Д. 别利亞耶夫

德米特裡·M. 邦達連科(6·145)

114.前現代治理的比較研究:從分類轉向關系和網絡

加裡· 費曼(6·166)

115.1768年叫魂案再審視與解讀

茆巍(6·185)

116.“古國”“酋邦”之争與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路徑

陳勝前(7·161)

117.《易》孟氏古文說與漢代經學今古文問題

吳仰湘(7·181)

118.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連續性及其文化基因

方輝(8·10)

119.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特質與價值

陳金龍(8·16)

120.天津教案與晚清外交

葛夫平(8·183)

121.清末民國中國的币制改革

熊昌锟(10·183)

122.唐代石刻文獻的左行書寫

劉琴麗(11·162)

123.工業化以來西歐的“鄉村城市化”

劉景華(11·183)

124.騎馬術在歐亞草原的流行與在中國的興起

黎婉欣(12·175)

END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