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糧安 則天下安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梅林
40多年堅持不懈與病毒賽跑
用科技賦能動物疾病防疫
就在今年
她獲授了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稱号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她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防為主”。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金梅林一直堅守在動物疫病防控科研、教學及技術服務一線,聚焦動物流感、豬鍊球菌等人獸共患傳染病和重要動物疫病的防控技術研究,讓更多安全放心的肉、蛋、奶走向中國人的餐桌。
不到3分鐘出結果
改造試劑盒提升病毒檢測效率
走進華中農業大學實驗室,金梅林院士最先向長江雲新聞記者介紹的是,團隊最新“改造更新”的核酸檢測試劑盒,這是團隊近期研究的重點。
這款核酸檢測試劑盒用納米等材料、液态晶片等技術研制,研制成功後,新試劑盒将進一步提高動物攜帶病毒的檢測效率。
金梅林介紹道:“制備這樣的制劑,靈敏度在原來的膠體基因試紙條上提升了100倍,3分鐘不到可以出結果,實作檢測和預警關口進一步前移。”
研發出中國首個豬流感疫苗
助力養殖業增效高達577億元
針對動物疫病,将預警關口前移是基礎,研發出相應疫苗提前預防是關鍵。如何打破國外壟斷、解決豬流感的“卡脖子”難題,一直是金梅林院士孜孜求索的重大課題。
1978年,豬痢疾病傳入大陸,危及人畜安全。金梅林一頭紮進這項研究工作,一幹就是八年,針對豬痢疾病原嚴格厭氧不易分離的瓶頸,創新培養系統,研究系列免疫診斷技術,結合藥物淨化政策,有效遏制了該病的流行。
随後,她帶領團隊先後參與處理2000年豬細小病毒“流産風暴”、2005年四川豬鍊球菌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0年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突發“神秘病”……
2018年,非洲豬瘟來襲,大陸農業受到嚴重影響。在當時,由于病毒的複雜性和技術的缺乏,非洲豬瘟疫苗研制是世界性難題。金梅林不怕困難,帶領團隊迎難而上,開始研究非洲豬瘟疫苗和相關技術。
“我們在成千上萬個單細胞裡面,去找到一個高表達的抗體的單細胞,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難的。”此後的六年時間裡,無論是在實驗室、養殖場、疫情現場,還是在生物制劑産業化基地,總能看到金梅林的身影。這期間,她們針對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并率先研制出7項非洲豬瘟檢測技術,其中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推廣應用。
業内人士都知道,豬鍊球菌病和副豬嗜血杆菌病是全球危害最嚴重的兩大豬細菌病,且豬鍊球菌2型感染人導緻高死亡率。金梅林帶領團隊迅速“揭榜”,經過研究系統闡明了其中重要病原菌緻病與免疫分子基礎,實作抗原精準高産,創制系列高效疫苗。該項成果獲新獸藥注冊證書6項,豬細菌病疫苗創新研發居世界前列。
從業40多年來,金梅林帶領團隊解析動物流感病毒與宿主互作機制,率先建立“欄圈邊”的“快準廉”檢測技術,研發出中國首個豬流感疫苗。她們還創制出系列高效疫苗,疫苗累計應用2.59億頭份,助力養殖業增效高達577億元。
建立現代化生物制劑工程技術體系
守護公共衛生安全
“科研快樂的源泉,在于對未知領域的探尋,對科學之美的發現,對自身興趣的滿足。”金梅林說。
40多年來,金梅林躬耕科研一線,開展動物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緻病機制、新型疫苗、診斷制劑、微生态制劑、生物治療性制劑研究開發,解決動物生物制劑研發和産業化關鍵技術難題,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現代化生物制劑工程技術體系,創制一系列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産品,獲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實作成果轉化并全國推廣應用,為大陸動物防疫事業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研成果來之不易,金梅林始終圍繞行業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開展研究,建立平台、培養人才、突破技術壁壘、開發創新産品,将自主研發技術和産品普惠到農業養殖業,為實作人類、動物、環境同一個健康理念而多向奔赴。
她堅守教書育人一線,提出并與團隊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共勉的理念:向下紮根,以理論為基石,深耕技術賽道,跨越技術壁壘;向上生長,以應用為牽引,突圍無人盲區,拓展技術高地;敢于突破,以創新為驅動,打造世界名片,賦能民族品牌。
據統計,她先後培養博士45人、碩士90人、博士後12人。她任預防獸醫學系主任16載,搭建平台的平台湧現出一批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特聘學者、産業體系崗位科學家等獸醫領域傑出人才。
(長江雲新聞記者 汪佳睿 唐清輝 謝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