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01

什麼是佛

佛這個字,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漢文裡的“弗”字,音與梵文發音相同,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印度悉達多太子通過修道後覺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邊加了個“單立人”。是以“佛”這個字,是專門為佛陀新造的字,也顯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什麼是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是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有情”。

菩薩之行從覺自己開始,到保持覺自己,以“覺自己”為般若行,其結果必然是豁然覺他人,乃至覺了一切有情衆生。

03

中國最早的佛寺

漢明帝迎請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兩位法師來到中國後,安排在河南洛陽的鴻胪寺,由皇帝直接管轄。後來為了把兩位法師長久的留在中國,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供僧人們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是以叫白馬寺,是因為當時迎請兩位法師時,所帶的佛經、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馬馱載而來,是以就把這座寺院稱為白馬寺,作為紀念。

04

為什麼大多數寺院的圍牆是黃色的

黃色自古以來都是皇帝專用的,其他機構和民用建築是不可以用黃色的。

因為佛教最早是漢朝皇帝從印度迎請過來的,皇帝把佛當成老師,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是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宮的規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黃色,後來曆朝曆代也就都沿襲下來了。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05

為什麼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

佛弟子之間互稱為師兄,沒有師弟等一說,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脫之道乃是大丈夫所為,表示尊敬對方,贊歎其勇于擔當的精神。

三,稱對方為師兄,表示自我謙卑,甘居人下,是我們佛弟子覺悟的一種狀态。

06

什麼是四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07

什麼是五惡見

(一)身見(薩迦耶見),(二)邊見(執常,執斷之見),(三)邪見(謗因果,壞善事),(四)見取見(非果計果),(五)戒禁取見(非因計因)。

08

什麼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根就是樹木,我們以眼耳鼻舌身意來攝受外面的影像,種下生死的因緣,這叫作根。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09

什麼是六塵

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接觸此六境,則染污淨心,故名為塵。

色塵即各種形色之物;聲塵即各種聲音;香塵即各種氣味;味塵即各種味道;觸塵即各種澀滑感覺;法塵即分别善惡諸法。

10

什麼叫三皈依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稱三皈依。

11

什麼是五蘊

五蘊分别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一、色蘊:“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質礙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相當于現在人們所說的物質現象。

二、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蘊:通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産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

四、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産生的行動意志。

五、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比如,區分與認識事物等。

12

什麼是世間八法

八風,又名世間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這八種風,能煽起煩惱的火,是以喻之為“八風”。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毀是背後被人毀謗,譽是背後被人稱譽,稱是當面被人稱譽,譏是當面被人譏諷,苦是身心的各種痛苦,樂是身心的各種快樂。這八種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敗的總和,是以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13

什麼是八苦

佛說“衆生皆苦”,又雲人生有“八苦”,那麼佛門的人生八大苦,到底是指什麼呢?

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按照佛教的說法皆為苦難。

愛别離苦

“愛别離”是一種難以抑制的痛苦,生離死别,是每個人都要遇到的事情。愛别離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痛苦,無法改變隻能承受。

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簡單說就是,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卻偏偏遇到。實際上怨憎會苦與愛别離苦,是一對相生相克的痛苦。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欲望太多,又無法達到。

五陰熾盛苦

在佛教的學說中,人有五陰也就是構成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于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五陰熾盛指用五陰來承受所有的苦。

14

什麼是四攝法

“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僚,是菩薩攝閱聽人生時所應堅持的四種方法便。

第一,布施

布施又分為财施、法施、無畏施。

第二,愛語

我們對人說話,要和顔悅色,善言慰喻,說誠實話、質直語,調解語、柔和語,使他對三寶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

我們修菩薩行的人,于身口意三業,做事、說話,存心動念,要以利益衆生為出發點,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人們自然歡喜受教。

第四,同僚

觀音菩薩普門示現,随類化身,同止同作,同學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15

什麼是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也稱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

1.布施度悭貪。2.持戒度毀犯。3.忍辱度嗔恚。

4.精進度懈怠。5.禅定度散亂。6.般若度愚癡。

佛教18問 | 為啥佛弟子之間互相稱呼師兄(全是幹貨)

16

什麼是十善法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盜之善。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诤,即是止兩舌之善。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

七、不绮語:不绮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绮語之善。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着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

17

佛陀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18

如何發菩提心

佛經上說過,發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廣修無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廣度無量衆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華嚴經雲:“菩提妙法樹,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則真,心真則志願堅固,信仰便始終不轉移,而能勇猛精進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内容參考 | 《佛教常識問答》

圖檔來源 | 十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