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名醫學生自殺引争議 規培制發起人:規培要堅持下去

作者:搜狐新聞

視訊加載中...

【本文資料來源于央視網、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财經】

今年以來,廣西、湖南、上海等地醫院接連發生4起醫學生自殺事件。首先是春節前的2月2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規培生小吉在出租屋燒炭自殺,接着是2月24日淩晨湖南省人民醫院25歲的規培生曹麗萍在醫院廁所割頸自殺,緊接着3月14日和3月19日,廣西南甯第一人民醫院一名實習生和一名規培生先後自殺。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消息,這4起自殺事件均指向“規培生”、“勞動強度高錢少事多”、“學習收獲少”等關注點,規培醫生的生存狀況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

何為醫生“規培制度”?發起人這樣講述

規培是全球多國實行多年的一項重要醫學教育制度。提高醫生的平均品質,這是這一制度建立的初衷,但在大陸落地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部分學生感受不佳。時至今日,全國已有超過500家公立醫院作為規培基地而存在。2020年,醫療行業論壇丁香園曾針對規培生做過一項月收入調查,近三成(27.5%)的規培生表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4月9日,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了國内最早發起建立住院醫師教育訓練制度的專家之一劉進教授,詳細講述了其中緣由。據報道,35年前作為大陸第一位臨床麻醉學博士,劉進赴美國攻讀博士後。出國前,劉進向他的博士生導師徐守春教授辭行,徐守春交代他在做科研之外,還要考察為何大陸的臨床醫學比美國的水準低?帶着這樣的使命,劉進花了長時間觀察,“兩國醫學院畢業生的水準相差并不大,但美國醫學院畢業生要想成為主治醫師,都必須經曆高度規範且現代化的教育訓練,相比之下,中國同階段的教育訓練規範程度不夠,這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主治醫師臨床知識與技能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4年初,劉進回國後,在北京阜外醫院擔任麻醉科主任,要求科室内所有年輕醫生按照他制定的标準推行規培制度。但阜外醫院是一家心血管病專科醫院,沒有麻醉學規培所需要的其他臨床麻醉亞專業。為此,劉進聯系了北京協和、天壇、兒童醫院等醫院,将年輕醫師送去專科。2000年,劉進申請調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這是一家綜合性醫院,相比阜外醫院,更适合推行規培制度。借此機會,劉進開始在華西醫院的麻醉科試點規培,并在2003年開始向其他科室普及,同時招收“社會人”參與規培。也是在同一年,劉進開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他在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連續十年提出“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并将其費用納入國家财政預算”的建議。

最終,2013年12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共同釋出《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的指導意見》,2014年開始在全國推行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同時,中央财政自2014年起對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提供專項資金支援,資金補助标準為每人每年3萬元。補助資金三分之二用于補助參培住院醫師,三分之一用于補助基地和師資。據中國醫師協會披露,2023年全國共有12 萬名醫學畢業生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這是大陸規培制度實施十年以來,招生人數最多的一年。

關于降低規培時間。劉進教授表示,美國的内科、兒科系統規培時間是三年,麻醉、放射、病理、眼科等是四年,外科是五年時間。對比來看,考慮到疾病譜系大緻相同、診療原則基本一樣,大陸将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時間縮短到三年,是短于美國的。在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期間,規培生需要到不同科室進行輪崗。隻有通過輪崗,醫生對疾病才能有更全面的看法和認識,在考慮病人問題的時候,盡可能減少誤診和漏診的情況。如果時間上縮短到一至兩年,可能會導緻醫師輪崗不全,培養出來的醫師就不是合格的。

關于醫學生規培期收入。劉進教授表示,具體到規培生來說,按照國家現有規定,為每位住院醫師提供3萬元/年的補助,其中有1萬用于補助基地和師資,剩餘2萬用于補助參培住院醫師,也就是每人每個月補助1667元。據我了解,絕大多數的醫院都是盡可能補助住院醫師,絕大部分規培基地的補貼是能夠達到或接近基地所在城市的社會平均工資。

現階段在醫院規培基地學醫的人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社會人”身份的住院醫生,根據國家要求,在到中基層醫院工作之前先到規培基地學習三年;第二類是走教育部系統考試的專碩生,教育部規定專碩生的36個月期間接受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培;第三類是進修醫生。

事實上,我當初提出建立規培制度建議的時候,教育部還沒有規定專碩生必須接受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培,包括國家按照3萬/年/人的政策,這筆補助沒有進入教育部專碩系統。由于受教育部配備的名額限制,每年大約隻有四分之一的醫學院應屆畢業生能通過專碩生的考試并被錄取,他們就進入教育部的全日制研究所學生管理系統,在完成規培的33個月期間無法領到來自政府的财政補貼。因為,政府的财政補貼是按屬于衛健委規培系統的規培生人頭給錢,一人一年3萬。而專碩生是屬于教育部系統,不在衛健委的規培系統中。這種規培生和專碩生在收入上的差異是後來教育部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生必須參加33個月的規培後才出現。如果把這二者混為一談,就會得出如下的誤解“大陸約有四分之一的規培生(其實是專碩生)每月隻有不到1000元的生活費”。解決專碩生待遇較低的沖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教育部門主動與國家财政部和衛健委積極溝通,争取将臨床醫學專碩生的财政補貼和醫院補貼也納入規培生補貼體系去。

關于規培制度要不要改進。劉進教授表示,第一,國家财政應該覆寫至少90%以上的住院醫師規培的費用。當初我提的是10萬元/年/人,現在可能要再高一點。這也會激勵規培基地多招收住院醫生,為國家培養住院醫師,因為獨立核算的醫院是沒有義務為國家培養人才。第二,大型三甲醫院作為規培基地,主要任務在于教育教育訓練而非科研,但現在很多醫院更看重科研而非教育教育訓練,這是現階段面臨的普遍問題。其實醫院應該醫教研全面發展,臨床醫療排在首位,教育教育訓練次之,第三才是科研。第三,教學相長。帶教老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責任心和教育技能,醫學教育主要是床旁教學教育訓練,在病人身邊、手術台旁邊、診斷床旁邊、病床旁邊或是門診,和大學教育是不一樣的。第四,住院醫生應該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大陸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相當一部分醫學生可能不适應目前的教學和教育訓練方式。

其還表示,包括規培基地标準完善,切實落地執行,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時間不是我們的借口。中國有14億老百姓,基層需要更多合格的“健康守門人”,這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礎,規範化教育訓練是一項涉及民族健康、國家命運的工作,一定要堅持下去。總之,我們需要從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特别是對勞工、農民和普通城鎮居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水準的高度來看待這個為國家培養大量合格醫師的制度,這也是我留學回國推行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的初衷。

央視網:規培醫生怎麼成了“免費牛馬”?

醫學教育有三個環節,包括醫學生教育、住院醫師培養、專科醫師的終身繼續教育。在大陸,住院醫師的教育訓練一直是三者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要想成為臨床醫師,規培是繞不開的一環。

4月1日,央視網就此采訪了相關醫學生。在某主流醫療論壇的規培話題下,“免費牛馬”“廉價勞動力”是被提及最多的詞。“看到這些自殺新聞,我們悲憤,卻無力改變。規培醫生真的太苦了。”浙江某大型三甲醫院規培醫生唐小小無奈道。

四名醫學生自殺引争議 規培制發起人:規培要堅持下去

“沒辦法,隻能死撐。”累,是醫學生對接受規教育訓練練最直接的感受。今年是孫行之在江西南昌某三甲醫院規培的第二年。在消化、血液、呼吸、心内等多個科室輪轉後,他發現,規培生實際工作量遠比規定的大得多。“按照規培政策,每個規培生管4-6床病人,這已經夠忙了。但在我們這種大型三甲醫院,每個規培醫生需要同時管十多床,甚至二十多床病人。”辦理入出院手續、詢問病史、填寫病曆、開醫囑……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7、8點,規培醫生都處于高強度“連軸轉”的狀态。吃不上飯是常态,一周能休息一天已算奢侈,其他節假日基本沒有。去年一年,孫行之隻在過年時休息了三天。

比起規律上下班,最頭疼的是“值夜班”。據多位規培醫生介紹,一個夜班,需要從早上八點上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加上工作交接,一般要中午12點才能下班。這樣連續30個小時的“值班”,每個月會輪上四五次。

除了醫院的臨床工作,專碩規培生還要面臨學業和科研的壓力。晚上下班後,回到學校,還得花3-4個小時上課、看文獻、寫論文。

連續高強度工作,對身體消耗極大。“大學的我很健康,幾乎沒生過病;但現在月經不調、低血糖、心悸、急性腸胃炎、突發性耳聾……一年要去四五次醫院。”規培一年多,唐小小明顯感到身體不如以前。

與之不比對的是極低的薪酬。按照國家規定,中央财政對規培提供3萬元/人/年的專項資金支援,2/3用于補助規培醫師,1/3用于補助基地和師資。但實際上,不同醫院、不同科室,規培醫生的收入都不一樣。據北京某國内頂級三甲醫院規培醫生林寒介紹,在北京、上海,極個别醫院規培生收入能達到5000-10000元/月。但大多數情況下,規培生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按每周工作60個小時計算,時薪僅4元上下。如果算上租房、打車、吃飯等開銷,一些規培醫生甚至需要“貼錢上班”。

将書本知識轉化臨床實踐,規培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多位規培醫生認為,不僅是累,在現實中,規培制度的初衷并沒有被很好落實。

2022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繼續教育處曾慶奇博士等人對全國310所規培基地的 15830位帶教醫生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經過規培,住院醫師的“勝任力”有了顯著提升,但無論規培初期還是規培結束時,其效果都低于預期。“規培規培,既不規範,也沒教育訓練。”唐小小說,這是醫學生們私下經常的吐槽。對于規培醫生來說,除了活多錢少,最折磨人的是“無意義”“學不到東西”。

孫行之、唐小小、林寒三位醫生規培的城市、醫院、科室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工作内容卻大同小異——70%的工作在和文書打交道。比如,詢問病史,寫入出院記錄、寫病曆、寫病程、開醫囑、找病人簽知情同意書、術前談話、開檢查單、帶病人做檢查、和家屬溝通病情、請會診、寫會診記錄、交代注意事項等等,偶爾會做一些胸腔穿刺、腰椎穿刺、氣管插管、換藥拆線等基本操作。

“這些工作剛開始還是有用的,但問題在于,之後每天都在機械性地重複,就像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林寒開玩笑說,這更像是在培養秘書,而不是醫生。

“之前在超聲輪轉時,我當了整整一個月的打字員,老師說什麼我打什麼。但我想學學怎麼看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怎麼看心髒結構等等,都沒有教。”唐小小認為,比起學生,規培醫生更像是工具人,能學到的東西很有限。

“有的帶教老師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飯都來不及吃,病人一個接一個,帶教大概隻能占他全部工作的5%不到。”多位規培醫生都說,規培更多靠自學。

孫行之介紹,有時候,他還被上級醫生安排幫做PPT、寫報告文稿、搜集臨床資料、跑腿等和規培無關的雜活。

合理的規培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有解嗎?

醫學生自殺事件不斷發生,業内也在不斷思考與探讨規培制度。合理的規培應該是什麼樣子?從輿論來看,首先不能把住院醫師當廉價勞動力,要做到住院醫師到每個科室去輪轉學習;二是帶教老師除了本職工作,還要負起老師的責任感,真實的去教學生,一位醫學教育專家指出,在西方國家的專培制度中明文規定帶教老師需要将50%的時間用于教學服務,以平衡老師在教學和臨床任務之間的精力,規培生都認同規培期間學習品質的高低,帶教老師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提高待遇是當務之急;最後就是規培基地的公立醫院體系需優化。

四名醫學生自殺引争議 規培制發起人:規培要堅持下去

圖檔來源于網絡

媒體第一财經在采訪業内人士過程中發現,業内人士的共識是醫學生畢業後在醫院接受規範化教育,這一實踐過程是必不可少的。規培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梁”,可以幫助醫學生迅速從書本學習階段過渡到臨床實踐階段,但這其中的教育訓練機制、薪酬待遇、帶教模式等或可以有改進路徑。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就公開提出建議稱,應加強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機銜接貫通,建立統一規範的畢業後醫學教育制度;這包括:住院醫師通過相關課程考核、臨床能力考核和學位答辯後,可以以研究所學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專業碩士學位;提高住培、專培學員的待遇,加大财政投入,從目前的每個學員3萬元至少提高到5萬元;改變目前醫學畢業生須臨床工作滿1年方可參加執醫考試的規定,醫學生畢業當年即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等。

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對記者表示,比起收入待遇,醫學生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個對于就業、職業發展的合理預期,如果僅僅是将醫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也就失去了規培制度設立的意義。同時,健康、穩定的師生關系也是規培品質優良的關鍵,雙方理應成為緊密共同體。

規培制度的完善不僅于此。衛生政策研究專家、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醫改辦副主任朱順生稱,一些規培生到省級醫院接受教育訓練的同時,也是為該醫院提供了廉價勞動力,“目前,大陸分級診療體系呈‘倒三角’形态,有的省級醫院已經處于金字塔尖但仍在不斷擴張床位數、開設新院區,與其有一大批規培生完成大量基礎工作(如病曆書寫、換藥、手術助手等)有一定關系。”

朱順生告訴第一财經記者,規培制度理應起到提升醫生業務能力的作用,規培生如果絕大多數時間處于“打雜”狀态,對其職業發展也并不有利,但帶教醫師也不敢輕易放手讓他們操作,或害怕承擔可能出現的醫療風險(包括處理不當可能造成的醫患糾紛)。

“醫學生隻有在确定發展科室後,親自管病人才能真正開始成長,才能帶着問題去規培,實作進步。但現在仍有很多醫學生一配置設定到醫院就出去,沒有臨床感悟,規培和實習沒有差别,其實是浪費光陰。”朱順生說,是以建議規培生需要有相應工作經曆,必須在完成本院的輪轉定科後,工作1至2年後才能去規培。

“建議可以由基層醫院自願、合理安排規培生的名額,避免上級醫院對基層醫院攤派規培生名額。基層醫院招聘困難,人手本就不足,如果還要将新人送出去規培3年,也會給基層衛生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朱順生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