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作者:買車家

前段時間,智己汽車設計總監鄧韬在微網誌上發文怒批“自家車型被友商多次抄襲”引發熱議,在推文裡許總發文表示:“早上起來看傻了,自智己L7于2021年亮相以來,我們已多次遭遇外形設計被抄襲的尴尬境地。”随後,他還為這段文字配以三張圖檔,以證明自己的說法,這三張圖檔分别是“東風風行星海S7、智己L7以及兩款車型的對比圖檔。而從圖檔來看,兩款車型的造型的确非常相似。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無獨有偶,這段時間熱銷的小米SU7其實也曾因車型外觀與保時捷TayCan有些撞臉而慘被網友調侃,而最近這20年的汽車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不同品牌之間的車型撞臉的事,其實并不新鮮,比如大家最為熟知的保時泰,衆泰SR9就因為外觀酷似保時捷而名聲大噪。

事實上,這些年因為抄襲而惹上官司的車企更是不在少數,比如,2018年吉利就把當時被譽為黑馬的新勢力品牌威馬給告上法庭,原因是吉利認為威馬旗下EX5車型的部分設計元素涉嫌抄襲吉利遠景SUV,而經過漫長審理後,法院最終判決吉利勝訴,而威馬汽車不僅名譽受影響而且還需要支付巨額的賠償金,這也直接或間接地導緻了威馬随後幾年的衰敗。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那麼,既然抄襲損人害己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那為何還有車企敢于涉水,大張旗鼓地搞“擦邊”呢?

從車企的角度來說,當然是“有利可圖”。一方面汽車的研發設計是一個極度燒錢的事,即便是外觀内飾設計這種看似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智力勞動,其過程不僅要與車身結構進行統籌設計,還需要一定的藝術、美術功力。

是以,對于不少車企來說,直接“參考”現成車型的設計要素,搬運到自己産品身上,自然是省錢省力的事,而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模仿一些銷量好優秀産品,或許還能狠狠蹭一波流量,特别是那些豪華車産品更是經常成為抄襲對象,畢竟,對部分消費者來說,能夠花低價買一輛長着“豪車臉”的産品,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而站在維權方的角度來說,要想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并不容易。因為對于抄襲,很多時候并沒有一個确切的标準,抄襲者大多懂得這一道理,是以讓自家車型遊走于“雷同”、“抄襲”之間,讓撞臉成為一種看似偶然的東西。

比如,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東拼西湊,再融入點自己的想法,這“知識産權”的邊界也就逐漸模糊了,就好比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每當一種設計元素流行,就有大量廠家跟風效仿,你很難直接判斷抄襲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說,車型撞臉也并非完全是抄襲所緻,設計同質化也是汽車行業近些年所展現出來的特點。畢竟,與燃油車時代,德系、日系泾渭分明的設計風格不同,如今的電動車整體給人的感覺總是大同小異,簡潔的前臉,流線的車身,除此之外好像看不到太多個性化的東西。

車型撞臉,車企翻臉,汽車抄襲為何屢禁不止?

對此,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表示:“電動車的内部結構與燃油車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導緻外形趨同的根本原因。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無需從前端進氣,是以前臉設計可以更加封閉和簡潔。同時,底盤需要平整且加高,以适應整體電池的放置。為了減少風阻、降低電耗,車門把手變為隐藏式,車輪也采用了封閉輪圈。部分車型甚至用車内螢幕替代了後視鏡。這些設計上的共性不僅簡化了制造流程,也降低了造車成本,但也使得衆多新能源汽車外形相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