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毽”踢出文化自信

作者:大衆網濟南

大衆網記者 範明昱 濟南報道

近日,山西晉中昔陽縣毽球比賽視訊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視訊中的參賽選手們靈活矯健、身姿優美,踢毽子時還不斷伴有高難度動作,仿佛在展示中國功夫。這讓無數網友驚歎不已,紛紛表示“以為電視劇裡踢毽子是特效,看來拍得還是太保守”。

如今在城市的大小公園裡,踢毽子是市民最多的運動項目之一。不論是未經世事的孩童,還是飽經風霜的老人,都能将毽子踢上兩腳,享受“腳上的快樂”。這樣傳統的體育遊戲來源于民間,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表達,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合作、向上”的文化思想。

一“毽”踢出文化自信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從古老走向現代

昔陽縣毽球比賽視訊畫面中,參賽選手們在寬敞的體育館内,展現出超凡脫俗的踢毽子技藝。大家身姿輕盈矯健,動作流暢自如,将毽子玩得出神入化。觀看這段視訊,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場精彩的國術表演之中,不禁想要親自嘗試一番。

毽子,是以布料或皮革裹小銅錢或鐵皮為底座,上插一束羽毛而成。據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國漢代,漢代的壁畫、石刻、陶俑等,都多次描繪了踢毽的形象。從漢代到唐宋,踢毽的遊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表演,不僅在民間流行,也受到了皇室和貴族的喜愛,技巧也更高超。

據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時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并且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數過多,還産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

明清時期,踢毽的遊戲更是達到鼎盛時期,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彼時的踢毽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身心,也用來展示技藝,進行比賽。清代潘榮陛在他所寫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就記述了北京民間踢毽子的情況,原文記載:“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随其高下,動合機宜,不緻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據悉,毽子有盤踢、拐踢、蹦踢、勾、頂踮等踢法,技藝高者能踢出“懷中抱月”“空中拐魚”“白蛇吐信”“蘇秦背劍”“二龍吐珠”“鹞子翻身”等20多種花樣,使觀者贊歎不已。

從傳統走向創新

作為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的踢毽子,之是以能夠得到群衆的喜愛,而且長盛不衰,原因在于它既能運動健身,又是一項娛樂活動,四季可行、老少皆宜。更重要的是,這項運動既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又展現了中國人的團結和協作。

20世紀30年代,湧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踢毽技術也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争奇鬥勝,使觀者眼花缭亂,驚歎不已。在花式踢毽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毽球運動也流興起來。

毽球,是一種隔網相争的體育項目,它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足球的技術為一體,是一項富有觀賞性、競技性和健身性的運動。1984年,原國家體委作出了“關于把毽球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标志着毽球運動從普及到提高有了新的發展。

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在北京成立,将毽球納入了有組織、有上司、有計劃地正規化發展軌道。這充分展現了國家對毽球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以及對全民大衆身體健康的關愛。如今的毽球運動,是一種融合了曆史、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等多方面的綜合性運動。

從長城内外,到大江南北,到處都可以看到人民大衆踢毽球的身影。這項運動不僅能發展彈跳力,速度,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勇敢、頑強、機智、靈敏、團結的拼搏精神,有益于大陸全民健身群衆體育活動的發展。

從娛樂走向自信

體育,可以說是一種用身體動作和姿态表達的文化。一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是用肢體語言表達了特定民族的生存模式和生存狀态,構成了這個民族的體育文化體系,讓民族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

國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是大陸曆史發展的産物,有着豐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與人文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在5000餘年的發展中對身體文化的理性思考和理論智慧。

是以,傳統體育項目必須要傳承下去,不僅要對體育内容和樣式進行教育傳承,還要更進一步挖掘這些内容和樣式的深層次文化内涵,加強對優秀傳統體育人文精神的闡釋,探索用傳統文化為傳統體育賦能。

如今年輕人接觸民族傳統體育平台的機會大大提升,以毽球為例,不少學校将毽球運動納進課堂,積極組織各類毽球比賽,目的就是讓年輕人在良好的氛圍中接觸、學習毽球,這當中就會有一部分人産生興趣。隻有擴大毽球運動的群衆基礎,才能起到社會推廣作用,促進賽事、産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就傳統體育的傳承發揚而言,需要有全社會的認同和支援。隻有增強社會對傳統體育的認同感、自豪感,才能進一步深層次地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凝聚民族力量、維系民族團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