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作者:中國紡織報

“大陸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毛紡産品生産和消費國。然而,随着國際市場競争的加劇,大陸毛紡行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技術水準,要傳承優勢,繼續把産業做大做強。”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夏治剛在2024年“毛紡行業繼續教育工程”專業人才教育訓練班開班儀式上說。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越是傳統産業,越要走在創新前沿。在傳統産業市場沖出一條路,毛紡企業靠什麼?搶不走、封不住、攥在手的關鍵技術,是毛紡企業奮力前行的動力源泉,而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培厚專業人才生長土壤

3月下旬,對于部分來自一線的毛紡織行業從業者來說是忙碌而充實的,接連3場專題教育訓練,讓他們解開了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疑問,對專業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掌握。

“毛紡行業繼續教育工程”專業人才教育訓練班是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聯合高校、企業推出的人才培養項目,旨在推動毛紡人才隊伍建設,為行業培養技術全面、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備的技術人才,得到了業内的贊譽。

今年的“毛紡行業繼續教育工程”專業人才教育訓練班分為一期毛紡織線上理論課程、二期現場紡紗課程和三期現場染整課程,課程體系完整,基本涵蓋毛紡織加工各領域。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蘭州三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州三毛”)組織了産品設計、工藝技術、品質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人員92人次參加了線上教育訓練班學習。通過學習,學員們對毛紡織工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關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他們紛紛表示,教育訓練内容豐富、實用性強,對今後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幫助。

“此次擔任教育訓練授課教師的10位業内資深專家和學者,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等形式,為學員們提供了豐富而實用的學習内容。教育訓練内容涵蓋了毛紡織工程的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羊毛纖維的特性與檢測、毛紡工藝流程、織物設計與開發、品質控制與管理等。”蘭州三毛董事長譚小毅說:“參加此次教育訓練旨在加強公司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理論和專業技術水準,強化人才素質和能力培養,促進公司高品質發展,持續做大做強毛紡主業。”

近年來,蘭州三毛非常重視技術平台合作,通過學習交流,暢通産學研用合作機制,為技術人員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加強了行業交流合作,也提升了企業技術水準。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劉家強表示,毛紡行業繼續教育工程自實施以來,始終緻力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專業技能的毛紡行業人才。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和動力源泉,行業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人才。10多年來,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持續開展行業人才教育訓練活動,得到了行業的普遍認可和廣泛好評。目前,繼續教育人才教育訓練成為毛紡織行業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希望通過學習交流,促進毛紡行業高品質的發展。

在毛紡行業,人才決定企業轉型速度,影響未來競争力。近年來,毛紡頭部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是不遺餘力。

在康賽妮集團(以下簡稱“康賽妮”)董事長薛驚理看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是基業長青的保障。康賽妮與江南大學建立了省級博士後工作站,與東華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甯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周期智能品質線上系統并引進多名高層次人才,為康賽妮智能工廠的研發、生産、營運做足了鋪墊。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江蘇陽光集團(以下簡稱“江蘇陽光”)結合人才戰略規劃,搭建符合産業勞工特點的終身學習平台。江蘇陽光建立陽光職工教育訓練基地,更是投資數百萬元,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依托陽光人才學院、陽光職工學校,2023年共有8000餘人次參加各類教育訓練123項。江蘇陽光選派人員到科研院所學習理論知識、培養科研攻關能力,并結合項目任務從事有針對性的科研工作,開展聯合培養、實施自主培養、探索國際化培養。不僅如此,江蘇陽光還全面實施“職業飛翔”計劃,推出雛鷹、精鷹、雄鷹三項計劃,打造陽光人才梯隊。江蘇陽光先後投入500萬元開辦MBA課程研修班、工程碩士班、服裝藝術設計大學班、紡織品設計專科班、班組管理提升教育訓練班,近千名員工參加學習。

高校院所與企業“手牽手”

近年來,毛紡企業注重企業科技力量與高校院所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以産學研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為抓手,增強颠覆性技術供給,為毛紡織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浙江新澳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澳”)近日聯合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以下簡稱“SCF”)開展了“可持續時尚運動羊毛創意設計合作課程”。

在SCF院長李峻看來,創新是企業和教育的核心,SCF通過校企合作課程的開展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近年來,新澳多次以課堂交流的形式把羊毛紗線知識帶進校園,為學生們搭建起學習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新澳将持續強化産學研交流,以人才培養帶動産業創新,助力毛紡行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培養人才有多拼

SCF兼職教授徐一衛希望通過年輕設計師對市場的敏感,為可持續運動羊毛設計培養儲備人才,也希望羊毛運動服飾在保證功能性的同時呈現更多美學價值和環保屬性,讓戶外運動愛好者擁有更多的着裝可能。

自2011年以來,江蘇陽光與江南大學在人才培養、産學研合作等方面進一步深入對接,完成了幾十項創新項目。江蘇陽光與江南大學在紡紗新技術、數字化紡織、紡織生物技術和高端紡織品等方面開展原創技術研究,緊跟國際國内紡織品服裝流行趨勢,結合環保、健康、生态、舒适等理念,從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入手,開發新型毛紡織面料。正是在“創新+人才”的雙引擎驅動下,江蘇陽光實作了模式創新、企業創新。

新疆天山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山紡織”)與西安工程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合作,打造了多位一體的研發技術體系,獲得國内專利18項。目前已掌握羊絨加工智能化裝置和羊絨研發技術工藝8項關鍵核心技術,并達到國内領先水準。天山紡織還全力打造6大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台,每年制定創新項目計劃和工藝攻關計劃,在關鍵崗位建立兩個“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每年開展全員勞動競賽和QC(品質控制)改進活動并組織評比表彰。公司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5.25%,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發團隊。

以産品研發、人才引進、項目合作等方式,山東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山智尚”)長期與天津工業大學、東華大學、西安工程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術交流管道與合作關系,提升了技術研發的理論基礎和水準,形成了以毛紡技術為中心的産學研基地,推動原創設計産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

建立産學研用最優生态

當下,毛紡行業正曆經從技術領先到産業領先跨越的關鍵期,亟需更大力度的創新資源整合、更高水準的産業更新、更深層次的産學研協同,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新質生産力。

内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鄂爾多斯”)與江南大學2023年就“羊絨針織生産關鍵技術創新與産品開發”合作簽約并聯合成立了羊絨針織科創聯合研究中心。鄂爾多斯還圍繞羊絨可持續發展和科技創新戰略,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羊絨企業、科研院校、檢測機構、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參與,牽頭發起成立羊絨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彙集了産業鍊各環節優質企業,是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相結合的一種技術創新組織形态,既可以有效整合技術創新資源,又能促進山羊絨行業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

鄂爾多斯集團擁有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個創新平台和406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建立了完善的“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體系,年技術研發投入超1億元,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專利46項,累計承擔科技項目46項,有16項科技成果獲得紡織行業及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鄂爾多斯近年來立項實施了16項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興蒙重點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計劃項目,開展了羊絨産業相關技術內建示範、成果轉移轉化、平台載體建設,有力地帶動羊絨産業高品質發展。

在研發環節組織架構上,南山智尚建立了合作研究機構、企業研發中心、工廠中的房間創新小組三級研發體系。一級“合作研究機構”,以毛紡織研究院、羊毛創新中心、北服·南山中國職業裝研究院為平台,綜合利用國内外技術資源,開展紡織服飾領域先進技術研究與應用;二級“企業研發中心”,以面料研發中心、意大利研發團隊、服飾研發中心為平台,圍繞市場需求實施創新,加強趨勢研究能力、市場規劃拓展能力及品牌建設能力;三級“工廠中的房間創新小組”,通過加強生産一線的技術力量、優化相關激勵措施,逐漸形成基層創新單元,進而形成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企業創新體系。

在三級研發體系基礎上,南山智尚還引入國際優質智力資源,進行了國際化的研釋出局。南山智尚與國際羊毛局合作建立的羊毛創新中心,承載着羊毛創新最前沿的技術和産品研發工作。未來在國際羊毛局資料平台基礎上,羊毛創新中心将積極聯合國内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名校,合作打造一個開放式創新平台,以提升南山智尚的原創開發能力。

撰文 / 本報記者 滕卉榮

編輯 / 王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