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作者:中国纺织报

“大陆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纺产品生产和消费国。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大陆毛纺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要传承优势,继续把产业做大做强。”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夏治刚在2024年“毛纺行业继续教育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说。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越是传统产业,越要走在创新前沿。在传统产业市场冲出一条路,毛纺企业靠什么?抢不走、封不住、攥在手的关键技术,是毛纺企业奋力前行的动力源泉,而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培厚专业人才生长土壤

3月下旬,对于部分来自一线的毛纺织行业从业者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接连3场专题培训,让他们解开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疑问,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毛纺行业继续教育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班是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联合高校、企业推出的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推动毛纺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培养技术全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技术人才,得到了业内的赞誉。

今年的“毛纺行业继续教育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班分为一期毛纺织线上理论课程、二期现场纺纱课程和三期现场染整课程,课程体系完整,基本涵盖毛纺织加工各领域。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兰州三毛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三毛”)组织了产品设计、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人员92人次参加了线上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学员们对毛纺织工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他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此次担任培训授课教师的10位业内资深专家和学者,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学习内容。培训内容涵盖了毛纺织工程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羊毛纤维的特性与检测、毛纺工艺流程、织物设计与开发、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兰州三毛董事长谭小毅说:“参加此次培训旨在加强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强化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大做强毛纺主业。”

近年来,兰州三毛非常重视技术平台合作,通过学习交流,畅通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为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加强了行业交流合作,也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表示,毛纺行业继续教育工程自实施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毛纺行业人才。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10多年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持续开展行业人才培训活动,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目前,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成为毛纺织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希望通过学习交流,促进毛纺行业高质量的发展。

在毛纺行业,人才决定企业转型速度,影响未来竞争力。近年来,毛纺头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在康赛妮集团(以下简称“康赛妮”)董事长薛惊理看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业长青的保障。康赛妮与江南大学建立了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与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宁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全周期智能质量在线系统并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为康赛妮智能工厂的研发、生产、运营做足了铺垫。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江苏阳光集团(以下简称“江苏阳光”)结合人才战略规划,搭建符合产业工人特点的终身学习平台。江苏阳光建立阳光职工培训基地,更是投资数百万元,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依托阳光人才学院、阳光职工学校,2023年共有80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123项。江苏阳光选派人员到科研院所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研攻关能力,并结合项目任务从事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开展联合培养、实施自主培养、探索国际化培养。不仅如此,江苏阳光还全面实施“职业飞翔”计划,推出雏鹰、精鹰、雄鹰三项计划,打造阳光人才梯队。江苏阳光先后投入500万元开办MBA课程研修班、工程硕士班、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班、纺织品设计专科班、班组管理提升培训班,近千名员工参加学习。

高校院所与企业“手牵手”

近年来,毛纺企业注重企业科技力量与高校院所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以产学研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增强颠覆性技术供给,为毛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澳”)近日联合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开展了“可持续时尚运动羊毛创意设计合作课程”。

在SCF院长李峻看来,创新是企业和教育的核心,SCF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近年来,新澳多次以课堂交流的形式把羊毛纱线知识带进校园,为学生们搭建起学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新澳将持续强化产学研交流,以人才培养带动产业创新,助力毛纺行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培养人才有多拼

SCF兼职教授徐一卫希望通过年轻设计师对市场的敏感,为可持续运动羊毛设计培养储备人才,也希望羊毛运动服饰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呈现更多美学价值和环保属性,让户外运动爱好者拥有更多的着装可能。

自2011年以来,江苏阳光与江南大学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对接,完成了几十项创新项目。江苏阳光与江南大学在纺纱新技术、数字化纺织、纺织生物技术和高端纺织品等方面开展原创技术研究,紧跟国际国内纺织品服装流行趋势,结合环保、健康、生态、舒适等理念,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入手,开发新型毛纺织面料。正是在“创新+人才”的双引擎驱动下,江苏阳光实现了模式创新、企业创新。

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纺织”)与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合作,打造了多位一体的研发技术体系,获得国内专利18项。目前已掌握羊绒加工智能化设备和羊绒研发技术工艺8项关键核心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天山纺织还全力打造6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制定创新项目计划和工艺攻关计划,在关键岗位创建两个“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每年开展全员劳动竞赛和QC(质量控制)改进活动并组织评比表彰。公司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25%,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

以产品研发、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山智尚”)长期与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交流渠道与合作关系,提升了技术研发的理论基础和水平,形成了以毛纺技术为中心的产学研基地,推动原创设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创建产学研用最优生态

当下,毛纺行业正历经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跨越的关键期,亟需更大力度的创新资源整合、更高水平的产业升级、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尔多斯”)与江南大学2023年就“羊绒针织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合作签约并联合成立了羊绒针织科创联合研究中心。鄂尔多斯还围绕羊绒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羊绒企业、科研院校、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参与,牵头发起成立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汇集了产业链各环节优质企业,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创新组织形态,既可以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又能促进山羊绒行业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鄂尔多斯集团拥有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和406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体系,年技术研发投入超1亿元,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专利46项,累计承担科技项目46项,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纺织行业及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鄂尔多斯近年来立项实施了16项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计划项目,开展了羊绒产业相关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建设,有力地带动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研发环节组织架构上,南山智尚建立了合作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中心、车间创新小组三级研发体系。一级“合作研究机构”,以毛纺织研究院、羊毛创新中心、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为平台,综合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开展纺织服饰领域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二级“企业研发中心”,以面料研发中心、意大利研发团队、服饰研发中心为平台,围绕市场需求实施创新,加强趋势研究能力、市场规划拓展能力及品牌建设能力;三级“车间创新小组”,通过加强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优化相关激励措施,逐步形成基层创新单元,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

在三级研发体系基础上,南山智尚还引入国际优质智力资源,进行了国际化的研发布局。南山智尚与国际羊毛局合作建立的羊毛创新中心,承载着羊毛创新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未来在国际羊毛局数据平台基础上,羊毛创新中心将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名校,合作打造一个开放式创新平台,以提升南山智尚的原创开发能力。

撰文 / 本报记者 滕卉荣

编辑 / 王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