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這次對美國的通路,從安排到議題上,将會是美日關系一次質的飛躍。在美國多處力不從心的角度來看,日本向美國的投靠就是要通過貢獻自身科技、經濟、軍事能量,将兩國關系從“美矛日盾”模式轉型為“不朽同盟”。
岸田以“國賓”身份和拜登舉行高峰會,還有一個安排是11号在美國國會“參衆兩院聯席會議”中演講。這個安排對日本來說極不尋常,是繼2015年安倍晉三以來,再次有日相受到這個規格的接待。而在安倍之前受邀到美國國會演講的日相,上一個還是1961年的池田勇人,再往前也是吉田茂和岸信介。安倍則是第一位受邀到“參衆兩院聯席會議”演講的日相。
拜登第一任3年半,隻邀請了4位國家元首以“國賓身份”訪美,2022年的馬克宏、2023年的尹錫悅和印度總理莫廸,以及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從分布來看,多與印太和中國議題相關。
根據日方透露出來的消息,此次美日峰會的基調将“不會處理曆史議題”,強調将會是“放眼未來”的美日關系,主旨是兩國間的“不朽同盟”,将日本永遠綁上美國大戰車。
縱觀曆史脈絡,相對于“七二體制”是日本與中國建交、與台斷交,選擇以經濟為國家利益主軸的思維模式,“一五體制”則是當代日本的轉折點,宣示日本将從“安全保障”的視角來作為國家利益主軸的思維模式。
安倍在2015年4月在美國國會演講時,主軸有兩個,一是主要在清理日本二戰的包袱,包括日美間“難以言說的二戰情結”,是以他邀請了兩國在二戰時硫磺島戰役的相關人士來見證他的演講。二是他将演講主題定為“邁向希望的同盟”,以彰顯美日的關系,向世界宣示日本将會和美國一起承擔世界自由與民主的責任。
關于主軸一,就包括當年8月14日發表的“戰後70年談話”,表明日本對二戰的歉意并表示日本将來不必再道歉;2016年5月日本舉行的G7峰會,他邀請了奧巴馬前往廣島和平公園獻花;2016年12月,安倍前往夏威夷珍珠港相關設施及公墓獻花、緻意。這些安排的目的就是要清理兩國間說不清、理還亂的民間情感傷痕。
關于主軸二,就包括2015年7月和9月,分别在日本衆參議院通過新修改的和平安全法制;2016年8月提出的“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
可以說,安倍在2015年訪美時的提出的美日關系可以稱為一個“希望同盟”的主軸,在那之後他的一連串施政與作為也是以此為目标。
而那段時間,岸田文雄正是安倍第二次政權起始時的外務大臣,任期長達4年7個月,根本上算是那段時間美日關系發展的關鍵當事人,他比誰都清楚美日的“曆史議題”已在安倍手上“完結”,這是安倍留給日本的政治遺産,是以岸田自然不必再去“回頭”吹皺春水。
在印太戰略部份,特朗普在2017年提出,直到2021年拜登上台,予以繼續,目前仍是美國的國際戰略核心。日本方面,2020年9月菅義偉接任首相後,也是持續朝着印太戰略的路徑前行,甚至說服拜登政權接受印太戰略持續作為美國的國際戰略。而在烏俄沖突後,從岸田口中出來“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的叫喚,更是将“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推到全球。
在日本自身改革與對外作為上,除了2022年修改的防衛三檔案,将軍費一舉提到至GDP的2%,讓拜登政權大為贊賞外,岸田本身與兩任的外相,也就是林芳正和上川陽子,繞着地球儀飛,特别是在針對全球南方國家部份,目的就是推動“印太戰略”。此外,在防衛裝備上借着“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計劃,無償提供印太地區、特别是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巡邏艇等裝備,在印太戰略上不斷織網。
日本通過這些表現,地填補了美國國力衰退的空缺,更是展現出跟美國前所未有的團結與跟随。這是在這個基礎上,岸田此次訪美的基調,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現美日兩國在“全球化議題的上司能力”,以及“朝向未來的關系強化”的意志。這就是此行不再處理兩國過去關系,而是定調為“不朽同盟”的背後邏輯。
預期處理議題從岸田訪美的主要陪同人員可以看出,包括上川陽子外相、盛山正仁文部科學相、經濟産業大臣齋藤健、國家安全局長秋葉剛男等人。高峰會預期會處理的主要議題就包括:
一、安全、軍事方面:
1.美日軍指揮系統合問題:這主要是因應日本将在2024年底成立“統合司令部”之後,日美雙方的指揮協調事宜,也包括了美國印太司令部與在日美軍司令部的權限與指揮事宜。
2.建立防衛裝備品的共同生産體制: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日前在演講中,親自證明此議題。坎貝爾說,這是從全球疫情得到的教訓,在軍事方面的供應鍊也是要有所因應。
3.美國駐日船艦将在日本就地修整,特别是補給艦或運輸艦等可以不用千裡迢迢拉回美國整修,有利于美日的機動應變。
4.在推進“自由且開放的印太戰略”方面,主要會處理澳英美安全協定AUKUS事宜,這是國安局長陪同最主要的目的。由于日本還是有“非核三原則”的限制,是以在AUKUS課題上将不會碰觸“核潛艇”,但相關的技術合作、對潛艇作戰或網路作戰的能力加強等,則是可以合作推進的事,也就是推進“去核版”的AUKUS。
5.在共同聲明中,要再度确認釣魚島适用于“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防衛範圍内。
二、科技、太空、綠色能源方面包括:
1.月球:兩國共同合作推動“阿提米斯計劃”,預期在2026年完成兩國航天員在月球登陸進行探查活動。
2.火箭發射的“太空港”計劃:美日計劃聯手合作發射火箭的太空計劃,希望能在日本的“大分縣”也能發射美國的宇宙飛船等計劃,也預計提供800萬美元的基金來促進兩國學生交流。
3.AI技術:預計成立産官學的架構,并提供1.1億美元的經費來推動研究計劃。
4.量子、5G等技術開發合作。
5.綠能:這部份牽涉到拜登最關切的氣候變化、零碳排放、綠能發展,以及日本産業轉型的重大關鍵,還有産業鍊布局印太區域等事宜。
由于科學相關的領域,在日本由文部科學省主責,這就是為什麼盛山正仁大臣要陪同的原因。
三、國際關系包括:
1.中方嚴重關切的台海:美日這次不會讨論“台灣”議題,但預計也會将“維持台海的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放入兩國共同聲明中。事實上,包括軍事上、國安上、外交上相關議題的讨論,相當大的部份都是以“台灣有事”、“台海安全”為前提下的議題開展。
2.QUAD、東亞南、AUKUS:岸田在4月3日接受專訪時透露,他觀察拜登政權在印太地區的處理,過往美國是以多個雙邊關系為主的處理方式,現在則是轉向多個網絡架構的方式,這将是此行要再确認的事。
3.東南亞:兩國将加強與東南亞的合作,除了對抗中國外,還有在經濟安保、半導體及礦産上的合作。
4.烏俄沖突和加沙地帶:在美國國内由于共和黨對持續援助烏克蘭有所猶豫,拜登也特别需要日本來持續支援。上世紀石油危機以來,日本都跟中東各方面保持良好關系,這也是拜登要利用的地方。
四、岸田拜訪北卡豐田車廠
特朗普可能回鍋,岸田政權選擇此行,到北卡羅萊納州的豐田汽車廠進行參訪,目的是在暗示日本對提供美國就業人口及經濟的貢獻。
美、日、菲部分:
為了配合此次國賓邀請,美國也邀請了菲律賓的小馬科斯同時訪美,4月11日舉行美、日、菲三方會。
事實上,就在美日菲高峰會舉行前,美日菲澳四國防長4月6日發表共同聲明,表明将于7日在菲律賓周邊海域進行四國海軍“首次”共同訓練,課目包括對潛水艇作戰等,并暗示訓練将會成為“例行性”演訓。
嚴格講,這是美日菲三方高層的第二次會議,第一次是2023年9月在印尼舉行的東盟會議時,由哈裡斯、岸田與小馬科斯進行。這次提高到由拜岸的高度,重視程度不可言喻。
美菲方面,在小馬科斯上任以來,關系急速加溫,不僅美軍在菲律賓的基地增加到9個,拜登政權高層包括布林肯、奧斯汀等人都曾造訪,兩國海軍更是多次在南海共同巡邏,挑釁中國的意味濃厚。
而日菲方面的進展也是中方高度警惕部分,不但小馬科斯跟岸田實作互訪,日本更是提供菲律賓多艘大型海巡船,事實上,目前菲大型海巡船都是日本人給的,人員也是日本訓練的。為了讓日菲軍隊能友善互相往來的“互相準入協定”也在商談中,通過隻是時間問題。
岸田訪美,搭配召開的“美日菲元首峰會”,都彰顯出“美日同盟”在内容上,從過去的“美矛日盾”的模式‘已徹底’轉型為“攻守同盟”的關系,是以相應要協調的事項自然也就更多。日本要替美國分擔責任,借此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邁向“正常國家”,這才會是岸田此次會以“不朽同盟”作為在美參衆兩院聯席會議中演講的主軸。要放虎出籠,但繩子仍牢牢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