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中有一類畫家,他們很喜歡畫人物畫,為此他們的創作靈感全部來自于社會現實生活,這些畫家他們将看到的内容到做素材不斷地精煉、提純,最後完成他們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創作,使得他們的作品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和反思。
在我看到一場相差25歲的婚禮之後,突然想到了1862年,俄國畫家普基廖夫所創作的那一幅特殊的油畫,這幅油畫不仔細看或許就認為它就是一幅普通的作品,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的恐怖之處。
這幅油畫畫出了一幅和我現實看到的差不多的“病态婚姻”,畫中描述的是一位16歲的少女嫁給一位80歲的老人的場景,這幅作品叫做《不相稱的婚姻》。
在基督教神聖的教堂中,一位年邁的神父正在将一枚結婚戒指戴在一位年僅16歲的 少女手上,而這位少女旁邊站着他的“新郎”——一位80歲白發蒼蒼的老人,這個老人手裡拿着一支蠟燭,看他的眼神一直在盯着神父給自己的新娘帶上那枚結婚戒指。
與此同時,新娘低着頭,她的表情目光呆滞,左手拿着和自己的“新郎”一樣的一支蠟燭,但是她的那支蠟燭拿的很低很低,另外她似乎并不想給自己的右手戴上那枚捆綁自己一生的婚戒。
将自己的目光聚焦與新郎的面部表情,他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也許正在幻想着接下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那美妙的新婚之夜了。
将目光放到這位少女的面部,可以發現她那紅紅的眼眶,兩眼無光,表情沮喪,可以想象得到她在此之前可能偷偷的哭過,隻是不知道他哭過多少次了,很明顯她不想有這樣的婚禮,但是卻被迫站在了這個神聖的地方。
在将目光放到那些充當背景的人們身上,他們好似在交頭接耳的說着什麼,但是他們的表情都很奇怪,不難看出他們沒有為這一對新人送上他們的祝願,這些人的眼裡有着嫉妒,羨慕。在此之外,有一位年邁的婦人,她的眼裡充滿着恨意,直兜兜的盯着那位新郎。
這個畫面被這位作家上了暖暖的色調,但是這個場面卻與這個色調相悖,年齡差距如此之大的一對新人,等待他們的又将是什麼樣的結果讓人不得而知。這幅作品之中也将自己畫在了裡面,那個觀察者就是作者本人。
畫中的這個八十歲“新郎”據說是一位家世顯赫的将軍,而這個少女被迫嫁給這位老将軍,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原來是他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利益将他們親手養大的女兒,賣給了這位将軍,這樣的一對差距如此之大的新人,又有什麼共同話語的,其實對于這位少女又怎麼能夠接受這位老将軍呢?
操辦婚姻的一直都是自己的父母,作為子女是沒有任何權利去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愛情呢?
如此的作品在當時的俄國有很多,都在揭露當時這種罪惡的婚姻現實,這幅畫就是當時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看出其中的罪惡交易,赤裸裸的抨擊了人性的惡。
這對爺孫戀的背後,其實并不是跨越年紀的愛情,而是充滿着銅臭味的交易。這位年輕姑娘的父母可能不止一次的說過,将軍的好,也不止一次的說過這個決定是為了她好,但現實真的好嗎?
我隻看到了背後金錢的交易與人性之惡。
這種人性之惡遍布了當時的西方世界,尤其是上層和中等層次,當這樣的作品問世之時,就上到了他們的反對,其實也不難猜出,是誰都不想讓自己所做的醜陋之事展現世人面前。
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出現在西方社會,在中國古代社會,依舊會存在這種現象。達官貴人三妻四妾,窮人家的孩子嫁入到高牆大院中,名義上是享受榮華富貴,而實際上則要去拼盡全力去搶奪那一夜恩寵,最終郁郁而終。
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終于不用再遵守所謂的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我們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喜歡的另一半。
也許依舊會有女孩子喜歡大叔,去談一段忘記年齡的戀愛,但這就是的的确确的愛情,不摻雜任何交易在裡面。
我很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崇尚拼搏進取,再對于嫁入豪門,很多人流露出來的不再是渴望,而是我自己就是豪門的勇氣,在這種積極樂觀的環境中,我相信會越來越好。
畫面中憂郁的女子與垂垂老矣的貴族再也不會出現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裡。
藝術不僅僅展現人性之美,更可以反映人性之惡,許多美好的事物出現在藝術中,很多醜陋的東西也被藝術一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