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作者:西瓜求知所

1983年的除夕之夜,北京飄着細密的鵝毛大雪,整個城市被一層厚厚的白色所籠罩。在央視台裡,燈火通明,背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位年輕的相聲演員姜昆滿頭大汗,他裹着厚重的棉襖,腳下生風,在背景各個角落裡急匆匆穿梭着。

作為這場央視曆史上第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之一,姜昆背負着沉重的壓力。眼看着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而節目仍舊有很大的空白,台前冷冷清清,毫無節目可以上演的景象。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姜昆深知,作為主持人,節目的成敗就全在于此時。

他毅然決然,冒着風雪,系緊棉襖帶好手套,騎上自行車奔波在附近各大劇院。穿梭在昏暗的街道上,姜昆滿腦子都是如何尋訪到優秀節目的想法。

終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姜昆找到了一批當時知名的相聲、獨幕喜劇演員,比如陳佩斯、趙本山等。憑借着這些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春晚才得以如期順利舉行。

盡管有瑕疵,但首屆春晚的成功舉辦,為以後數十年的傳統确立了基調。而身居晚會核心的姜昆,更是憑借着這次出色的表現,奠定了自己在相聲界的重要地位,揭開了他傳奇般藝術生涯的新篇章。

郭德綱"非三俗"運動的禍根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那是幾十年前的一個寒冷冬日,北京的街頭少有行人,隻有幾縷炊煙從居民樓裡袅袅升起。馬季欽大師坐在自己的家中,望着窗外凄清的景色,陷入了沉思。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英俊的小夥子不請自來,毫無形象地站在了馬季欽的面前。馬季欽打量着他,粗糙的手掌,老繭累累,透露着一股子幹勁和朝氣。

随後這位年輕人開始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地講起他對相聲藝術的熱愛和崇敬。馬季欽被他的執着所折服,于是決定收他為徒,把這個前程渺茫的青年培養成一代宗師。

這位年輕人就是姜昆,在馬季欽的悉心教導下,他漸入佳境,最終成為相聲舞台上的當紅巨星。可是,無論姜昆躊躇滿志到何種地步,他都始終謹記着師祖的教誨:相聲藝術是智慧的結晶,它應該引導觀衆向上向善,不能堕落庸俗低級。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轉眼數十年過去,一股"非三俗"運動的浪潮在相聲界掀起波瀾。其發起者正是一位自诩"非著名相聲演員"的男子郭德綱。

他頗具個人魅力,表演風格獨樹一幟,卻常在相聲中夾雜一些生猛犀利的笑料,甚至有失檩卷低俗。

面對郭德綱借"反三俗"之名行"三俗"之實的做法,姜昆内心無比痛心。作為馬季欽道統的傳人,他怎能坐視相聲藝術被這股濁流所污染?但同時,姜昆也深知藝術離不開創新,不能固步自封。

于是,姜昆選擇了克制和寬容。面對郭德綱的猛烈抨擊,他始終未對其做出任何過激的反應,隻是誠懇地表達了期望:"衷心祝願你能在所擅長的領域不斷提高,取得更大的成就。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那是幾年前的一個寒夜,北京東單民間小劇場裡氣氛熱火朝天。舞台中央,一位身着戲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滔滔不絕地侃侃而談,台下觀衆們捧腹大笑,掌聲陣陣。

這人就是郭德綱,一位風雲突起的"非主流"相聲演員。

作為草根出身的民間藝人,郭德綱的奮鬥曆程十分艱辛。他三進京城追逐相聲夢想,先是在廟會上賣藝糊口,後來在茶館唱相聲,終于在2004年拜相聲宗師侯耀文為師,才算是在藝壇上漸見曙光。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郭德綱主張相聲藝術應該接地氣,貼近生活,不要囿于陳規陋習。他常在表演中夾雜一些诙諧幽默的生活化笑料,既取悅觀衆,又引人深思,堪稱行家裡手。

然而他的表演手法也常被人诟病為"三俗"、低級庸俗。

與之相反的是,姜昆作為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推手,對于相聲藝術理念有着更為崇高的追求。他主張相聲的主旨應該是宣揚社會進步的藝術理念,引導觀衆樹立正确的價值觀,決不手軟地抵制低俗庸俗。

兩人在相聲藝術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和沖突。這種水火不容的哲學觀差異,注定了今後二人必将陷入龃龉和争執的困局。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果不其然,随着"非三俗"運動的持續升溫,沖突爆發在所難免。有一次在台上,郭德綱當着萬衆矚目,直白露骨地喊出"我即是三俗"、"我赴會往往直達洗腳城"等擠兌挖苦姜昆的言論,公然諷刺和反駁姜昆的"反三俗"理念,令觀衆嘩然。

雙方的分歧由此徹底公開化,不攻自破。由個人恩怨更新為理念之争,姜昆與郭德綱的龃龉由此愈演愈烈,終将在相聲藝術界掀起驚濤駭浪。

平衡顧盼

姜昆與妻子李靜民的緣分猶如一段佳話。當年,二人還是熱戀着的青年男女,相見恨晚、朝夕相處。随着時光流轉,他們最終組建了幸福美滿的小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然而,作為國家級藝術家,姜昆備受矚目,工作繁忙異常,長年在外地巡回演出,甚少能回到妻兒身邊。記得有一年春節将至,姜昆準備返鄉和家人團聚。

李靜民滿懷期待,在家裡層層打點,等候丈夫的歸來。

誰料姜昆卻在妻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悄然收養了一名男孩姜河,準備将他接到家中。當李靜民看到陌生男孩出現在家中時,當即勃然大怒,憤怒地質問姜昆此事的緣由。

一時間,氣氛劍拔弩張,夫妻倆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後來,姜昆終于向妻子解釋了收養姜河的原因。原來,這個男孩出身于貧困家庭,在福利院長大,姜昆望着他飽經摧殘、孤苦伶仃的模樣,慈悲心起,決定收養他,好讓他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

聽罷丈夫的講述,李靜民才放下心中的疑慮,不但沒有再追究,反而極為贊同丈夫的做法。從那以後,姜河就這樣融入了這個幸福的大家庭,獲得了姜昆夫婦毫無保留的關愛和呵護。

鋪墊了高潮

功成名就之後,姜昆本應該在相聲藝術的道路上驕傲自得、揚眉吐氣。然而,現實遠不止如此。近年來,他不堪重負地承受着來自各方的質疑和誤解,讓他曾經輝煌燦爛的成就蕩然無存。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最先是2008年那篇引起軒然大波的報道。報道聲稱姜昆曾公開建議取締小劇場,措辭極為生硬,令德雲社及廣大相聲愛好者們震驚萬分,紛紛對其進行狂風驟雨般的聲讨和質疑。

令人費解的是,直到今日,那篇報道背後也未曾出現任何現場視訊或圖檔等直接證據支援。看來,這不啻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惡意造謠。

面對如此洶湧的輿論浪潮,姜昆卻選擇了始終沉默以對,一言不發。

有人認為,這是出于他相信真相終将水落石出的堅定信念;也有人說,這是為了避免事态進一步惡化而權宜冷處理。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但無論如何,沉默都未能為他擺脫質疑,反而讓更多的流言蜚語開始滋生蔓延。

很快,便有評論人士指責姜昆"功夫欠佳"、"晚節不保"、"過于追名逐利"等等,讓這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和诋毀。

一時間,形形色色的讒言滿天飛,将他曾經光輝奪目的成就盡數掩蓋,讓他的藝術生涯似乎陷入了黑暗的陰霾之中。

或許,輿論的這些非議和質疑,才是姜昆最無法承受的重壓和打擊。面對背後種種暗箭傷人的流言,他雖然從未正面回應,但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昔日被追捧、備受推崇的藝術家,如今反倒遭受質疑和嘲弄,這何其諷刺而又令人扼腕歎息。

一代宗師就這樣默默無聞,被輿論冷遇圍堵,等待着真相最終能夠大白于天下。

這無疑是姜昆藝術生涯中的一大污點,也是他人生中最為痛苦的一段歲月。

姜昆與郭德綱之間的沖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恩怨那麼簡單。二人對于相聲藝術發展方向的分歧,注定了他們難以水火相容。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郭德綱主張相聲應該接地氣,貼近大衆生活,采撷市井百态之樂。因而他的表演中常夾雜一些诙諧幽默、生動有趣的笑料,雖然取悅了觀衆,卻也常被诟病為"三俗"、低級庸俗。

相比之下,姜昆則站在了一個更為崇高的藝術理念高度。作為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推手,他堅持相聲藝術應該展現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引導觀衆向上向善,決不手軟地抵制低俗庸俗現象。

在這一點上,二人的分歧可謂九牛一毛,水火難容。這已經不再是一場單純的個人恩怨之争,而是藝術理念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分歧,注定将在相聲界引發驚濤駭浪。

果不其然,随着"非三俗"運動的不斷發酵,雙方的沖突愈演愈烈。有一次在台上,郭德綱當衆直白喊出"我即是三俗"、"我赴會往往直達洗腳城"等挖苦諷刺的言論,公開反駁姜昆的"反三俗"理念,氣氛一度劍拔弩張。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面對郭德綱的猛烈抨擊,姜昆卻始終未做出任何過激反應。他誠懇地表達了期望:"衷心祝願你能在所擅長的領域不斷提高,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實,姜昆心系民族文化振興,他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能夠引導相聲藝術真正走向複興之路。而郭德綱則主張打破陳規,用自由不羁的表演手法吸引觀衆。

二人哲學觀的巨大分歧,最終使得這場争論升華為一個社會話題,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到底該采取何種方式發展相聲藝術?主流與非主流之争,新潮與傳統的掙紮,這已經不僅關乎姜昆與郭德綱個人,更事關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大計。

有論者認為,對于這種價值觀和藝術理念的分歧,雙方應該互相包容、兼收并蓄。主流需要革新創新,非主流也要有所節制,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推動相聲藝術的蓬勃發展。

幫陳佩斯趙本山春晚挑大梁,姜昆的這些成就,不該遭到誤解磨滅

種種觀點紛紛擾擾,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争論已經不再局限于姜昆與郭德綱個人層面,而是上升為一個關乎傳統文化傳承的重大社會命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讨論和解決。

歸根結底,姜昆與郭德綱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而孜孜以求、不遺餘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