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作者:WarOH協虎

作為印度的鄰居,我們和印度之間的沖突規模較小,除了60年前的那場,其它都是拳腳摩擦,冷兵器都被拿來當警棍耍。

但同樣作為印度的鄰居,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為了克什米爾可是拼了命,打了兩次全面戰争。

有人可能好奇:印巴戰争不是三次嗎?

印巴戰争的确是三次,但“第三次印巴戰争”主戰場不在克什米爾,而在東部的“東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國。此戰是印度勝利,分裂了東巴,等于砍掉了巴基斯坦的一條臂膀。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戰争爆發前,巴基斯坦正在營造新都伊斯蘭堡,将伊斯蘭堡隔壁的拉瓦爾品第作為臨時首都。

伊斯蘭堡位于馬爾加拉山下,距離開伯爾山口200公裡,距離克什米爾地區僅僅40公裡,可以說是巴基斯坦版本的“天子守國門”。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1967年伊斯蘭堡遷都時,連基礎設施都沒建好,政府高官、軍隊将領們帶着家眷從溫暖、富足的南方跑到幹旱的北方,巴國高層人士,尤其是信德省的老派豪強們滿腹牢騷。

不過,遷都的好處立竿見影,北方的實力随之大大增強,克什米爾地區的人力、物力充足,印度在戰争裡占不到便宜了。

将首都遷到戰線旁,這份魄力讓人尊敬,那麼在巴基斯坦建國時,國内是個怎樣的情況?巴基斯坦遷都,難道僅僅是為了保護克什米爾,而沒有其它考量嗎?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一】

散裝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夏天,南亞次大陸上正在發生一場巨大的遷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頭建立了國家,一個叫印度,一個叫巴基斯坦。

雙方國境線由英國人決定,在1947年8月公布,随後印度的穆斯林大量前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搬遷到印度。

當時,新生的巴基斯坦包括“東巴”和“西巴”兩個地方,被印度隔開。

東巴叫“東孟加拉省”,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已經獨立了半個世紀。西巴即現在的巴基斯坦本土,國内有四個省:信德省,俾路支省,西旁遮普省,西北邊境省。

這四個省,包括東孟加拉省,每個省都有一個主體民族,省的名字就是當地民族的名字。其中,西北邊境省現在叫“開伯爾-普什圖省”,主體人口是普什圖人。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作為純粹以宗教“捏起來”的一個國家,巴基斯坦的國家凝聚力非常之差——全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旁遮普人,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孟加拉人、信德人、普什圖人。

巴基斯坦獨立後,首先把首都放在南部的人口、經濟中心——港口城市卡拉奇,這裡是信德省的心髒。

卡拉奇是英屬印度地區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印度河入海口以北,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20多萬市民。

英國人把這裡當做物資轉運基地,修建了大碼頭、機場,打通了連接配接印度内陸的鐵路,印度的糧食和棉花,海外的工業品,都在這裡交換。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起初,巴基斯坦政府來到卡拉奇,國家系統以此為核心建立了起來,但軍隊和政府内有人對此不滿。

首先,信德當地的“地頭蛇”們太強大,“布托家族”在沿海作威作福幾百年,掌握雄厚資本,是連英國人都無法解決的地頭蛇。

他們幹涉政府,排擠外人,旁遮普、普什圖這些民族有怨言。典型例子就是,作為首都的卡拉奇,居然不是國家特區,依然是信德省省會。

是以這座城市居然有兩套上司班子——一套中央政府班子,一套“地頭蛇”信德省委政府,中央扯皮時經常扯不過地頭蛇,簡直滑稽。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其次,首都地區吃掉了國家太多防務力量,尤其是空軍的戰鬥機和防空力量,都要分出拳頭來保衛首都。

可當時巴國軍隊的主要戰場在北部的克什米爾,大軍主力必須北上,這造成了雙重的防務壓力。

對于巴基斯坦這個剛剛獨立的窮國來說,吃飯都要靠人接濟,還得打仗,軍隊經費絕對挑不起兩頭的重擔。

最後,在印巴分裂的移民潮後,卡拉奇流民遍地,治安混亂,城市居民才20萬,外圍貧民窟還有十幾萬人等救濟糧,巴基斯坦政府苦不堪言。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二】

遷都減輕軍事壓力,伊斯蘭堡“戰未來”

熟悉巴基斯坦的人可能知道,謝裡夫家族和布托家族是政壇常青樹,幾乎分掉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大蛋糕。

直到今天,布托家族為核心的人民黨,謝裡夫家族為核心的穆斯林聯盟,還在政壇互掐,互相反對。

在20世紀50年代,謝裡夫家族的鋼鐵企業及其附屬工業是巴基斯坦命脈,加上旁遮普地區人口密集,他們說話的聲音大,要求遷都北方。

這時候,印度海軍間接推波助瀾,讓巴基斯坦放棄卡拉奇。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彼時的巴基斯坦是個貧窮的農業國,國内打仗的資本一部分繼承英國遺産,一部分靠美國施舍。這些武器裝備以陸軍和少量空軍為主,海軍基本是空白。

但印度就不同了,印度海軍極其強大,有大小戰艦20多艘,尤其是1959年,印度引入英國退役的“大力神号”航母後,印度海軍實力妥妥的亞洲第一。

後來,該航母改名為“維克蘭特号”,經常帶着艦隊在西部海域示威,巴基斯坦人吓得夜不能寐——因為巴基斯坦海軍隻有幾艘掃雷艇小艇在近海,靠海的首都卡拉奇基本“不設防”。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可旁遮普城市衆多,為什麼要費力氣造新城呢?

其實是因為巴基斯坦政府在卡拉奇被地頭蛇欺負怕了,作為一個散裝國家的政府,隻要立足本土大城市,中央一定拗不過當地民族地頭蛇。

是以,巴基斯坦首都沒有搬去旁遮普省會、莫卧兒帝都拉合爾城,索性另起爐竈。

至于拉瓦爾品第,就在現在的伊斯蘭堡邊上,目前是“拉瓦爾品第區”,巴基斯坦陸軍司令部所在地。從1959年到1967年,這裡當了8年的首都。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1960年,伊斯蘭堡破土動工,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已故的國父真納而起的。真納認為,無論巴基斯坦以前有多分裂,未來将隻有一個民族——穆斯林族。

是以以宗教為首都名稱,能大大增強國民凝聚力。

在行政位置上,伊斯蘭堡位于旁遮普省和西北邊境省的交界處,在馬爾加拉山下。

在距離上,伊斯蘭堡10公裡外就是拉瓦爾品第,往東40公裡就是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往北80公裡是印控克什米爾邊界,可以說是住在敵人眼皮下。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定都在這裡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接近旁遮普,這裡是人口、農業核心,稅收充足;其次靠近克什米爾,防禦首都的軍隊,尤其是空軍可以随時投入戰鬥,減輕軍事壓力。

謝裡夫家族對遷都非常滿意,旁遮普工業豪強随即組建政黨,争奪權力。

不過作為一個戰時國家,巴基斯坦軍方的拳頭遠比他們大,巴國陸軍後來奪權,巴國長期都是陸軍參謀長擔任總統。

自從伊斯蘭堡設立之後,軍方和議會分庭抗禮,成為巴基斯坦政治的常态,直到今天仍未改變。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1965年夏天,第二次印巴戰争爆發,印軍起初士氣如虹,深入巴控克什米爾。

關鍵時刻,巴基斯坦空軍表現出色,使用美式戰鬥機擊潰印度空軍,讓劣勢的陸軍得以喘息。

巴國空軍之是以能立刻投入戰争,全拜遷都所賜——原來守衛首都的一半空軍力量,如今全部放在前線,幾乎立刻支援克什米爾,這讓軍方确定遷都是正确的。

1966年初,第二次印巴戰争結束,次年,雖然城市還沒修好,巴基斯坦正式定都伊斯蘭堡。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三】

戰争平息,伊斯蘭堡發展迅速

第二次印巴戰争結束後,印度軍隊仔細複盤了戰争,他們很快發現了巴基斯坦的中心變化。

巴基斯坦的首都搬遷到克什米爾邊境後,全國的軍力傾斜在西北地區,物資儲備、人口流向都發生變化。

以前的克什米爾是一堵土牆,現在的克什米爾則變成水泥牆,印軍撞上去隻能讓自己受傷。

是以從此以後,印度再也沒對克什米爾進行全面進攻,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争,印度軍隊的重心就放在東巴基斯坦,反而在克什米爾采取守勢,防禦巴基斯坦的進攻。

一次遷都,讓克什米爾的攻守之勢易形,可見這次戰略投資還是很成功的。

但在1967年後,雖然伊斯蘭堡成了首都,政府卻還在拉瓦爾品第,因為首都還沒修好,是個大工地。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彼時,巴基斯坦國力有限,首都不可能修得太豪華,隻要中央政府辦公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民生保障設施修好,城市能住人就可以了。

1970年,基本成型的伊斯蘭堡終于迎來了大量搬遷,政府部門搬到了市中心,随後就是漫長的人口遷徙。

很快,附近的農民也開始來城市讨生活——他們要麼來城市打工,要麼當起流動小販,靠販賣蔬果、小吃賺錢。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進入70年代,第三次印巴戰争割掉了巴基斯坦的一條臂膀。東巴被分裂後,當地的駐軍、政府被迫西遷,這些人口填補到了首都。

為了防止出現卡拉奇那樣的混亂,伊斯蘭堡的城市區劃越來越分明。

伊斯蘭堡的政府區、外交區、住宅區、商業區分區明顯,整個城市劃為基礎的“方塊”,方塊之間有公路相連,俯瞰圖看起來極富現代感。

随着城市發展,伊斯蘭堡的人口越來越多,在20世紀末接近200萬,加上隔壁拉瓦爾品第的人口,共400萬人生活在首都圈。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跟南方的傳統大城市比起來不值一提。比如巴基斯坦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彼時已經有2000萬人口。

旁遮普省會拉合爾,也有1400萬人口,和這些超級城市相比,伊斯蘭堡的體量不值一提。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實際上,作為遠離傳統人口中心、經濟中心的政治中心,伊斯蘭堡的發展自然有個天花闆,這個天花闆在20世紀中期還比較高,到了21世紀已經很低了。

巴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拒絕大工業在首都周圍布局,這就注定當地沒有多少就業,也就沒有多少底層移民。

今天的伊斯蘭堡幾乎沒有高樓大廈,最高的建築就是政府大樓、幾家銀行,以及著名的沙阿.費薩爾清真寺。

在城市其餘地方,建築最高不會超過七八層,而且大都修建在上世紀。

現代版天子守國門,離前線僅40公裡,巴基斯坦為何遷都伊斯蘭堡?

是以,伊斯蘭堡雖然有900平方公裡,但人口密度不大。舊都卡拉奇的面積才1400平方公裡,人口是伊斯蘭堡的5倍。

去過伊斯蘭堡的人都會感歎這裡的“時代感”:建築古樸,商業化程度低,缺乏卡拉奇、孟買那樣的活力。但好在這裡綠化程度高,是聯合國選出的花園城市,全球宜居城市。

縱觀半個世紀的發展史,伊斯蘭堡的崛起,對處于分裂或對抗中的國家有重大意義,“伊斯蘭堡經驗”在全球都有研究。

後來,南韓甚至讨論要把首都搬家到南方世宗大王市,其參考的例子就包括伊斯蘭堡。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拔地建新城 巴基斯坦為什麼要遷都》,貓斯圖

2.《巴基斯坦遷都了》,周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