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作者:創新創業中關村

4月8日,“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系列集體采訪活動第二場,70餘位境内外媒體記者來到北京亦莊通明湖畔,探訪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産業園,近距離了解那些酷炫的前沿資訊技術,尋覓來自“三城”和“一區”裡的故事。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從北京國貿驅車40分鐘就可以抵達位于北京亦莊的通明湖,這裡湖光潋滟、綠樹環繞、花團錦簇,一座座高樓環湖而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産業園(以下簡稱經開區國家信創園)就坐落于通明湖畔。

2019年9月,經開區國家信創園由工業和資訊化部與北京市政府聯合共建,承擔培育自主資訊技術體系、保障安全可靠工程戰略的任務使命。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随着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和央企等優質“新生”的報到,經開區國家信創園新增注冊企業同比增長100%以上,落地企業突破300家。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據悉,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創新型産業叢集示範區(包括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區)共同組成的“三城一區”,是北京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台。如今,北京“三城一區”已形成統籌關聯與融合發展的共識,攜手加快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他們在經開區安家

“我們是從海澱搬來亦莊的”“我一直住在亦莊,這裡生活和工作都很友善”……在經開區國家信創園,既有原住民,也有剛加入的新面孔,現在他們都在這裡安家落戶,為信創産業的發展辛勤耕耘。

“我們這個團隊年紀比較大,頭發也比較白,因為我們在這行已經幹了有20多年。”通明智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明智雲)總經理吳若松笑着說,“我們公司很年輕,2021年成立,主要工作是確定企業資料在雲端傳輸的安全可靠。”

據介紹,“通明湖應用傳遞網關”是通明智雲研發的新一代應用傳遞網關系統,産品擁有流量管理、應用優化、應用安全、彈性計算四大引擎,可以為企業核心應用提供可觀測性、可控性以及高可用性的保障。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雲科通明湖應用傳遞控制器

兩扇純白色緊閉的大門,中間嵌着藍色的圓形面闆,手掌輕輕觸摸面闆後,白色大門上燈光閃爍并輕輕向兩側推開,北京算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算能)的展廳呈現于眼前。

不僅展廳大門酷炫,算能關注的領域更前沿,主要從事TPU、RISC-V 等算力産品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以自研産品為核心打造了覆寫“雲、邊、端”的全場景應用矩陣,為城市大腦、智算中心、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安全生産、工業質檢、智能終端等應用提供算力産品及整體解決方案。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桌面作業系統,這是統信軟體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統信軟體)自2019年成立初的願景,并已經付諸現實。

統信軟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統信軟體發展形成桌面作業系統、伺服器作業系統、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等産品線,以及集中域管平台、企業級應用商店、彩虹平台遷移軟體等應用産品,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和應用場景對作業系統産品與解決方案的廣泛需求,現已應用于政府、大型國央企、行業頭部客戶及個人使用者。目前,統信軟體打造的面向全球的桌面作業系統根社群——deepin(深度)社群使用者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與地區。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經開區國家信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信創園聚集了全國90%以上的資訊技術頭部企業,2023年産業營收超500億元。

北京有三大科學城

從通明湖一路向北,70多公裡外的北京燕山腳下,這裡靜靜地流淌着一汪清澈的湖水,每年春秋兩季大雁成群栖息于此,雁栖湖也是以而得名。

2017年後,雁栖湖畔一年比一年熱鬧,除了來來往往的遊客,還有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科學家,他們不約而同地相聚于此,因為這裡要建一座科學城——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懷柔科學城)。

早在1958年11月,為承擔“兩彈一星”的相關任務,中國科學院就在懷柔建立試驗基地,從此“兩彈一星”精神在懷柔傳承。此後,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産業園區上升到院市合作層面,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簽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協定。

如今,懷柔科學城重點聚焦物質科學、資訊與智能科學、空間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五大科學方向。懷柔成為全國建設的四大科學中心之一。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從懷柔科學城向南和向西,還有兩座科學城,分别是未來科學城和中關村科學城。

據介紹,位于未來科學城的生命谷精準建構研發、檢驗、臨床試驗等共性技術平台,推進北京市疫苗檢驗中心等35個共享服務平台建設;位于未來科學城的能源谷充分發揮央企鍊主帶動作用,建成23個技術協同創新平台、3個大中小融通創新平台、2個技術創新聯合體;位于未來科學城的沙河高教園搭建校企協同創新開放實驗室3個,建成産教融合實訓基地5個,挂牌園區高校成果概念驗證中心,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效率不斷提高。

截至目前,未來科學城聚集了10所高校、113個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台,設有院士工作站7個,集聚科研人才2萬餘人。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中關村科學城主體區域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174平方公裡并拓展至海澱區全域,也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

目前,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内坐落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37所,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9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2個,基礎研發資源雄厚。智源研究院、量子院、微芯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憑借靈活的體制機制,不斷為中關村科學城貢獻活力。

探訪信創園,尋覓“三城”和“一區”的故事

“三城”和“一區”的事兒

據了解,北京市對“三城一區”關聯發展高度重視,全市“十四五”規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要健全“三城一區”統籌關聯和融合發展機制。

近年來,中關村科學城與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攜手發展,強化海澱和懷柔、海澱和昌平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營商環境、人才隊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其中,未來科學城發揮“三城一區”連接配接點作用,加強“三城一區”之間的交通聯絡,對接中關村科學城和懷柔科學城的基礎研究和原創成果,是樞紐型主平台。懷柔科學城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和國家科技重器集聚特色,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着力承接轉化三大科學城的原創成果,夯實産業基礎,作為産業創新體系的核心節點,連結技術研發、産品開發、工程化生産與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鍊。

2023年11月11日,“三城一區”統籌關聯與融合發展第一次聯席會議在海澱區舉辦。會議強調,要加快将關聯發展共識變成合作共赢現實,推進“三城一區”創新源頭協同、促進創新體系貫通、狠抓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态,協同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今年3月31日,“三城一區”統籌關聯與融合發展第二次聯席會議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關于推動“三城一區”統籌關聯與融合發展的若幹措施(試行)》在會上正式釋出。

為友善“三城一區”之間的交通關聯,目前,“三城一區”均實作兩條以上軌道服務,通過軌道至多換乘一次即可兩兩通達。其中,服務中關村科學城軌道共11條(M1、M4、M6、M8、M9、M10、M13、M15、M16、M19、S2),服務未來科學城軌道共4條(昌平線、M8、S2、M17),服務懷柔科學城軌道共2條(懷密線、通密線);服務經開區軌道共3條(M8、M17、亦莊線)。

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北京創新型産業叢集示範區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超過 270 項。

另據了解,北京已開發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網絡服務平台,整合集聚“三城一區”創新資源,更好促進成果、資源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