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作者:小縣手表體育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子孫會修建一座與其地位相比對的,工程量浩大、氣勢磅礴的陵墓,用于安葬他。由于帝王陵墓中往往陪葬有大量的金銀财寶、古玩字畫,這也讓帝王陵墓成了盜墓賊日思夜想的對象,經常光顧他,導緻很多帝王墓被盜地七零八落,毀得一塌糊塗,但是大陸葬在龍脈上的這3位帝王墓,一個無人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至今還完好無損。

一、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陵,是大陸現存的最浩大、最完整、最有史料價值的一個陵墓,但是千百年來,沒人敢挖盜它。

秦始皇,名嬴政,為趙氏嬴姓,又名趙政。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生下了嬴政。公元前257年,在大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異人從趙國逃回秦國,并繼承了秦國王位。異人成為秦國國君後,任命呂不韋為丞相。

公元前247年,異人(秦莊襄王)病逝後,嬴政繼位,他依舊讓呂不韋做丞相,替自己治理國家。

嬴政做秦王時,隻有13歲,但呂不韋依舊按照慣例,安排人在骊山給嬴政建造陵墓。公元前238年,長大後的秦王嬴政,除掉了母親趙姬的寵臣嫪毐,又逼死丞相呂不韋,實作了親政。

大權在握後,嬴政開始了他的滅六國之戰。

嬴政派内史騰滅掉了南韓,之後又讓王翦、王贲父子為自己滅掉了魏、趙、楚、燕、齊5國。

統一六國後,嬴政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開始用三皇五帝中的皇帝自稱,即始皇帝。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此時,秦始皇的财富和權勢達到了極點。他集天下人力财力物力,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秦始皇的陵墓是仿照鹹陽城的模闆建造的,陵冢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中有各式宮殿,大大小小的陪葬坑和陪葬墓。著名的兵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根據史料記載,秦朝時期修建陵墓的勞工多達72萬人,巅峰時期接近80萬人。

秦始皇陵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直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修建完成。秦始皇之子胡亥,不斷從各地征調勞力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墓。秦始皇時期,還修建了秦始皇陵、長城、阿房宮等衆多大型工程,讓百姓勞役兵役負擔沉重,苦不堪言,最終在秦二世時期紛紛起兵反秦。

各地狼煙四起,危如累卵後,自顧不暇,忙于平叛的秦二世隻能草草結束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工程。即便如此,秦始皇陵修建依舊用了39年時間,耗費的财力、物力、人力更就不計其數。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的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讓盜墓賊垂涎三尺,但秦始皇陵墓是數十萬勞工,修建了39年時間才修建完成的一個浩大工程,它宛如一座小山,規模十分宏大,挖掘它難度非常大,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财力,才都有可能辦到,這也讓很多盜墓賊望而卻步。

同時,根據史書記載:“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秦始皇陵墓中灌滿了大量水銀。水銀是一種有毒物質,稍有不慎,就可以讓盜墓者斃命,是以盜墓賊不敢打秦始皇陵墓的主意,但也有不信邪的人。新莽時期,赤眉軍曾試圖挖盜秦始皇陵墓。魏晉時期的後趙統治者石虎,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五代十國時期的軍閥溫韬,都曾試圖挖盜秦始皇陵墓,但因為挖掘難度極大,最終無功而返。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以我們今天的科技水準,挖掘秦始皇陵墓不成問題,但是我們沒有能力保護好秦始皇陵墓中的珍貴文物。兵馬俑剛出土時,為彩色的,但由于我們的保護能力不足,很快氧化了,變成了現在人們看見的土黃色,是以我們不敢貿然挖掘秦始皇陵墓,隻能将它保護後,留給後人研究。

二、黃帝陵墓

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黃帝,是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在部落之戰中,黃帝擊敗蚩尤、炎帝等對手,統一華夏部落。之後,黃帝又征服東夷、九黎族,統一了中華。皇帝還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産,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以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軒轅黃帝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位于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之巅。軒轅黃帝是遠古時期的帝王,他的陵墓中沒有讓盜墓賊趨之若鹜的金銀财寶、古玩字畫,是以很少有人去挖盜黃帝的陵墓。同時,軒轅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受曆朝曆代帝王的尊崇,且都會祭拜軒轅黃帝。劉邦甚至為了人們祭祀友善,還在橋山山麓建造了一座軒轅廟,用于祭拜黃帝,這使得軒轅黃帝的陵墓,一直被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保護和修葺,沒有人敢挖盜黃帝陵墓。

三、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裡的梁山上。唐朝采用的是“因山為陵”的葬制,将皇帝陵墓建造于大山之中。乾陵,是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建造的一座陵墓,建造于梁山的最高峰北峰之中,陵墓深藏于山巒,挖掘難度極大。

葬在龍脈上的3個帝王墓,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

684年,李治病逝後,葬于乾陵。

李治死後,武則天接連廢黜2個兒子,李顯和李旦,自己也稱帝了。晚年的時候,忠于李唐的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将皇位讓給了兒子李顯。705年,武則天病逝,李顯并沒有将武則天以皇帝之禮安葬,而是以皇後之禮,将她和自己的父親李治合葬于乾陵。

乾陵修建于盛唐時期,國力充足,是以陵墓非常宏大、牢固,再加上“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深藏于山巒之中,更讓它的挖掘難度成倍增加。唐朝末期,黃巢曾率領40萬士兵挖掘乾陵,挖了數月,将梁山挖了一個40餘米深的大溝,但還是一無所獲,找不到墓道口,隻能悻悻作罷。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韬又率兵挖掘唐皇陵。關中地區其他的皇陵接連遭殃,被溫韬挖開,盜走了裡面的金銀财寶,但溫韬一準備開挖乾陵,就狂風大作,詭異異常,他因害怕而隻能放棄。民國時期,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帶領一個師去挖盜乾陵。孫連仲讓手下用炸藥轟炸了梁山幾天幾夜,卻連乾陵的一點影子也看不到,隻能無奈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