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作者:單純葡萄【實時關注】

1918年,一個英國皮貨商将一座重達150噸的古墓從中國盜取出來,運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就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這座墓成為加拿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時,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館長仰慕中國文化,他出了一大筆錢,請皮貨商克羅夫茨到中國弄一座完整的古墓回來。

克羅夫茨來到中國後,研究了一番,将目光轉到了北京永泰莊的明朝大将祖大壽的墓地。

他的墓地比較完整,石桌,石坊,石人,石虎,墳丘, 神道,一應俱全。

克羅夫茨找到祖大壽的後人,給了他一筆錢,讓他以修繕祖宗陵墓為名,将墓地拆掉。

随後,克羅夫茨拿出一筆錢,擺平了官府,正大光明地開始盜墓。

祖大壽的墓地被拆開後,打包成幾百個箱子,從天津塘沽裝船運往加拿大。

墓地到了加拿大後,再拼裝恢複原樣,于是祖大壽的陵墓就遷到了異國他鄉。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祖大壽在中國的最後一些痕迹就這樣被徹底擦去,可是,他在明末那些轟轟烈烈、卻又充滿争議的行為卻留在了史書上。

祖大壽的一生,将這兩個詞展現得淋漓盡緻。

他本是出身名門,從小受到正統教育,有着根深蒂固“忠君報國”的思想。如果是太平盛世,沙場征戰,開疆拓土,該是何等的恣意和潇灑!

可惜正逢亂世,大廈将傾,無論多麼願意抛頭顱灑熱血,守衛江山安甯。都不知道這頭顱該為誰抛,這熱血該為誰灑。

祖大壽一心效忠明思宗崇祯,帶兵鎮守遼東。

1627年,滿清皇太極親自率軍圍困錦州,攻打甯遠(今遼甯興城)。

祖大壽在上司袁崇煥的帶領下,與清軍頑強作戰。最後清軍損傷無數,被迫撤軍,史稱此次戰役為。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甯錦大捷之後,皇太極十分看重祖大壽,決意好好拉攏他。于是,他給祖大壽寫了一封信,許以高官厚祿,力勸祖大壽歸降滿清。

祖大壽無情地拒絕了皇太極,可是皇太極并沒有氣餒,依舊想盡辦法拉攏祖大壽。

與此同時,皇太極借道蒙古,直逼都城北京。袁崇煥調轉大軍回援北京,在北京城門外和皇太極展開激戰,大敗皇太極。

可是,袁崇煥大軍也損傷慘重,需要找個地方休養生息。于是,他向崇祯帝提出想進入北京休整一下,沒想到竟然被崇祯無情拒絕了。

當時崇祯四面楚歌,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的行事。他懷疑袁崇煥故意将皇太極引到北京城下,以此作為要挾,找他要更多的兵力。而袁崇煥擁兵自重後,将對大明江山造成巨大威脅。

崇祯的猜忌懷疑讓袁崇煥心涼了半截,也讓軍隊的士氣大為衰落。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皇太極趁機買通一些明朝官員,在崇祯面前彈劾袁崇煥,說他跟皇太極早就有勾結。

崇祯大怒,将袁崇煥誘騙入京後,決定将他淩遲處決。

聽到這個消息的祖大壽願意以自己一家人的性命擔保袁崇煥,可是崇祯毫不理會。

袁崇煥的死甚為凄慘,全身被割為一片片,愚昧的老百姓居然争相購買他的肉,這樣慘烈的場面令人唏噓不已。

祖大壽走投無路,最後決定死守遼東,能拖一天是一天。

1631年,大淩河之戰爆發,皇太極将祖大壽的軍隊緊緊包圍了起來。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祖大壽多次試探突圍,都被清軍擊敗,他隻能坐等救兵。

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皇太極利用各種手段勸降祖大壽,都被祖大壽拒絕。

城内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眼見老百姓都被充作軍糧吃光,接下來,兵士之間就會自相殘殺。

祖大壽等不到救兵,被逼無奈,隻好大開城門,率衆投降。

皇太極率領衆大臣隆重迎接祖大壽,雙方登壇發誓祭天,承諾彼此忠誠。

可是,皇太極沒有料到的是,祖大壽并非真心投降,這隻是他的一個緩兵之計。

02 祖大壽第二次投降滿清

投降後的祖大壽對皇太極說,自己的妻子兒女都在錦州城,趁自己已經投降的消息還沒有傳出去,他願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内應,奪取錦州城。

皇太極一聽大喜,錦州城防守嚴密,強攻恐怕會損傷很多。祖大壽裡應外合的主意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攻下錦州,于是,他同意放祖大壽去錦州城。

出乎皇太極意料的是,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組織防禦,抗擊清軍。

崇祯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壽進京觐見,祖大壽不想重蹈袁崇煥覆轍,借故推辭,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

皇太極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以前的約定,即刻動手奪下錦州城。

祖大壽以各種理由搪塞,并不理會皇太極,并且多次與清兵激戰,擊殺多名清軍将領。

皇太極派兵輪番攻錦州,并切斷錦州城的糧食供應通道。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錦州城被攻打包圍了一年多,外無支援,糧食供給斷絕。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

大淩河之戰的場景重新再現,結果也差不多。祖大壽大開城門,第二次投降滿清。

在夾縫中生存的祖大壽,怎樣選擇都是錯誤的。崇祯忌憚他,恨不得将他碎屍萬段,他親近不得,隻能遠離;投降皇太極又不符合從小深刻在骨子裡的忠臣思想;自己率領兵将堅守一方,卻有沒有實力能夠在亂世中支撐下去。

兩害相權取其輕,祖大壽如果不想以死明志,隻能選擇投降。

皇太極并未責備祖大壽曾經的出爾反爾,而是親自走下寶座,扶起跪倒在地的祖大壽。

并安慰他說,很了解他的處境,是以不會殺他,隻要他以後盡心盡力地輔佐自己就可以了。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皇太極欣賞祖大壽的才能,但這并非是他一再接納祖大壽的原因。他之是以能夠原諒祖大壽的背叛,是因為祖大壽還有利用價值。

  • 明朝軍事重鎮甯遠的總兵是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他統率關外的明軍,皇太極希望能夠通過祖大壽這層關系勸降吳三桂;
  • 皇太極如此對待祖大壽,也是為了讓其他明軍将領能夠看到自己的仁慈,以此來打消那些動搖不定的明軍将領的顧慮,有什麼比這個活生生的例子更有說服力呢?
  • 祖大壽的兩個兒子祖潤澤和祖可法在大淩河之戰中就已經歸降滿清,并得到重用,皇太極此舉也是顯示自己的懷柔之道。

第二次歸降後,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可是,祖大壽從此後并沒有多大作為,慢慢消失在明末清初的政局中。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祖大壽投降後,并未被世人唾棄,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了解和同情。

這種兩難的局面,任何人在其中都很難抉擇。更何況祖大壽已經竭盡所能維護大明王朝,與滿清軍隊也進行了殊死搏鬥。

唯一讓人诟病的是,祖大壽沒有以死報國。不過,留戀生命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不過,祖大壽自己心裡的那一關應該很難度過,現實情況和曾經的認知發生了巨大的沖突,即使被迫做出了當時看來最好的選擇,卻也很難完全接納後來的自己。

是以,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皇太極招降祖大壽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祖大壽能夠勸降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可是,祖大壽給吳三桂接連送去勸降信後,都被吳三桂堅決拒絕了。

直到1644年,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戰前宣布正式投降,這與祖大壽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此後,皇太極就再未讓祖大壽擔任要職,這也有幾點原因:

  •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後又反悔,失去了皇太極的信任;
  • 祖大壽投降的時候,已經63歲,年事已高。不适合長途跋涉,滿清以進攻為主,無論是軍事經驗,還是個人精力,祖大壽恐怕都是難以達到要求了;
  • 形勢突變,祖大壽本人的謀略價值下降。從祖輩開始,祖大壽就一直在遼東地區效力。
  • 當明清角力的戰場在遼東的時候,祖大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滿清迅速入關後,不熟悉農民軍,也不熟悉關内明朝官員,更不了解關内山川地勢的祖大壽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無論從祖大壽本人來說,還是從皇太極的角度來說,祖大壽已經不适合在滿清政府承擔要職。

不過,祖大壽的兒子祖潤澤、祖可法和外甥吳三桂等人都得到了清廷的重用,不遺餘力地為滿清效力。

曆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迹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曆史的洪流不可阻止,大明王朝的崩塌是必然趨勢。有識之士效力于滿清也實屬順勢而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