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作者:粽子故事會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四月的上海,陽光和陰雨連綿不斷。就在這樣一個普通的日子裡,黃洋突然感到渾身乏力,他癱坐在寝室的椅子上,不住幹嘔起來。

林森浩見狀趕忙扶他前往複旦附屬中山醫院就診,但很快就有了危及生命的嚴重迹象。

要回溯到兩周前的某個夜晚,當時林森浩作為實習生在複旦附屬醫院工作,他悄悄取走了一管劇毒物質——二甲基亞硝胺。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之前在實驗中,他觀察到隻需給予小白鼠少量這種物質,便能導緻它們迅速肝腎衰竭而亡。林森浩對此毒性了如指掌,卻對人體傷害的後果渾然無知。

就在那個陰郁的夜裡,林森浩将裝有劇毒的小瓶拿回了寝室,他小心翼翼地将全部毒液均注入了宿舍的公用飲水機。

第二天清晨,一無所知的黃洋如常從水壺裡灌下了一大口涼白開水,這杯看似清澈的液體,卻在那一刻開始了它的噬骨蝕肉之路。

幾日之後,黃洋陷入了嘔吐、流鼻血的困境之中。面對舍友的突然症狀,林森浩卻佯裝鎮定,安慰他隻是普通感冒而已,并沒有多加理睬。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實際上,在林森浩的扭曲想象裡,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劃的"惡作劇"的一部分。

林森浩和黃洋雖然都出身于寒門農家,但二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卻判若雲泥。林森浩自小就勤奮好學、勤儉持家,而黃洋則熱愛社交、生活奢侈。

出生于廣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的林森浩,從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他牢記"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箴言,自國小起就是學校的佼佼者,憑借驚人的780高分成績最終考入了中山大學。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在校期間,林森浩更是勤奮刻苦,不僅拿到全額獎學金,還靠勤工儉學維持生計,最終以優異成績獲得保送至複旦大學讀研的資格。

相比之下,黃洋的人生軌迹則更為曲折。黃洋從小就懷抱着對北大金融系的夢想,可惜最後隻考了590分,無緣心儀已久的北京大學。不過由于後來考分提高到690分,他最終還是如願以償進入了上海複旦大學。

就讀複旦期間,兩人被安排住進了同一間寝室。在這種微妙的環境下,林森浩和黃洋之間的沖突開始漸漸累積。黃洋常常嘲笑林森浩出身貧寒,隻能節衣縮食,稱他是個"窮鬼"、"摳門鬼"。

相比之下,黃洋靠着獎學金不僅改善了家人的生活,還常常奢侈揮霍,旅遊度假,活得痛快自在。他嘲笑認為林森浩"唯有努力才能養家",林森浩雖樂于助人但在黃洋眼裡不過是"取悅他人"。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這種嘲笑調侃一開始或許無心,但在林森浩内心卻像一根根尖銳的鋼針,紮得他遍體鱗傷。可林森浩内斂寡言,無法回擊,隻能将所有怨氣深深埋藏心底。

黃洋的突然離世無疑讓其雙親震驚且悲痛萬分。眼見心愛的孩子就這樣離去,他們迅速向複旦大學及上海警方報了案,希望能夠還黃洋一個公道。

接到報案後,警方和醫生對黃洋生前所服食的各種物品進行了徹底檢測,包括宿舍的飲用水、日常用品以及零食樣本,但結果卻一無所獲,令人費解。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就在所有人将望都絕的時候,有人提供了一條重大線索:在黃洋中毒的前一天夜裡,有人目擊到林森浩正在清理寝室的飲水桶!警方獲知這個情報後,立刻展開了針對性的調查。

果不其然,經過化驗,他們在桶底終于檢測出了少量二甲基亞硝胺的殘留物質。這種劇毒物質的确切用途,警方并不陌生。

面對鐵證如山的指控,林森浩并沒有狡辯,而是把整個作案經過平實地說了出來。原來在廣州實習期間,林森浩就對這種毒藥的殺傷力産生了濃厚興趣,他曾在實驗室做過幾次測試,盡管當時給予的小白鼠大多存活了下來。

但對于人體的影響,林森浩對此一無所知,是以才在宿舍的飲水機投毒,置同窗黃洋于死地。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被告林森浩,犯有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絕刑立即執行!"

這是法院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最終判決。當莊嚴的宣判聲響徹法庭的那一刻,現場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

"被告林森浩行為存在預謀,手段屬于卑劣,動機則是由于一時興起的愚蠢'惡作劇';而死者黃洋年紀尚輕,正值生命的黃金時期,卻被如此粗暴地奪去了生命。綜上所述,本案已經構成故意殺人罪。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法官緩緩宣讀着量刑理由,每一個字眼都砸在黃洋父母的心頭,讓他們痛苦萬分,淚如雨下。相比之下,林森浩則面無表情,他早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好覺悟,知道死刑是難以避免的結局。

這封熱情洋溢、催人淚下的請願信中是這樣寫道的:"林森浩雖然一時沖動,做出了令人痛心的過錯,但平日裡他為人正直善良,勤奮向上。他在汶川大地震期間,更是慷慨解囊,捐出全部800元生活費,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足見其本質并非罪犯。

我們衷心希望,法院能夠網開一面,給予這個年輕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簡簡單單的一封信,卻寫盡了177名師生對林森浩的同情、期望和支援。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林森浩确實有着值得贊賞的品德,但一次失控的沖動卻徹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然而,即便是犯下這樣重大的過錯,他也不應遭受如此嚴厲的死刑判決,至少應當給予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惜,法院并未因177名師生的請願而改變對林森浩的判決。在2015年12月這個陰冷潮濕的日子裡,年僅29歲的林森浩就這樣英年早逝,生命之火就這樣熄滅在狹小陰暗的囚室之中。

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林森浩始終沒能獲得法院的寬恕和原諒。即便在臨刑前,他也再三誠摯表達,希望能以自身的生命來贖罪,慰藉死者家屬的傷痛。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但命運卻是如此殘酷,最終隻留下他永生的遺憾和勿徨。

事實上,林森浩并非從未想過投案自首、挽救黃洋一命。在黃洋住院的整整14天裡,隻要他暴露出毒品的名稱,醫生就能對症下藥,也許還來得及挽救黃洋年輕的生命。

然而,林森浩始終沒有這樣做,直到一切徹底失去挽回的餘地。

是的,林森浩對殺害同窗好友的罪行并非完全無知無覺。在黃洋病危的種種征兆顯露之時,他内心多少也産生了一些罪疚和懊悔。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但轉瞬即逝的憐憫之心,很快就被林林總總的借口所掩蓋 - 或許隻是一場"惡作劇"呢?或許醫生們會治愈他?而當最終醒悟過來時,一切都已不可挽回。

黃洋離世的噩耗無疑像一記重錘,狠狠砸在林森浩的心上,他知道自己難逃一個兇殺犯的結局。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一念之差,竟要以生命來償付這個代價。

古人雲:"口無擇言,唇亡齒寒"。一句惡言,足以傷人肺腑。林森浩與黃洋之間的這起慘劇,正是由于黃洋無心的嘲諷與挖苦,積攢了林森浩太多怨氣的緣故。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這段不平等的友誼,折射出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便身處同一所名校,貧富懸殊的差距依舊存在。

貧窮固然不是什麼恥辱,林森浩用自己勤奮好學、勤儉持家的品德赢得了諸多師長的贊許。正因如此,177位老師才會齊心維護他,認為他雖然錯了,但仍值得寬恕。

反觀黃洋,雖家境優渥生活奢侈,但他對林森浩的譏嘲之語無疑暴露出一顆世故和虛榮的内心。

生命短暫而寶貴,曾經的摯交好友,也可能會因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語而反目成仇。複旦校園這起罕見的命案,正是對我們所有人的一記當頭棒喝。

13年複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處死刑,不料177名師生求情

我們應該用更寬闊、更博大的胸懷,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美,用善意和了解化解沖突,而不是傷害性的語言去挑釁嘲弄他人。

文字所表達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給人信心和希望,也可能讓人受盡傷害和诽謗。林森浩釀成大錯,固然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語傷人,禍從口出。我們都應該從這起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訓,以更包容、更寬闊的心胸與眼光看待彼此的差異,用諒解和善意化解沖突,而不是用傷害性語言火上澆油。

隻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互相關愛、互相了解,我們的社會也才能真正達到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