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作者:茶餘飯後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一個觀點:

“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随着年齡漸增,見識了人情世故的複雜,經曆過人來人往的無常,對這句話的體會越來越深。

社交場上,總想着靠“請客吃飯”拉近距離,到頭來就會發現,彼此之間的交情通常僅僅隻留存在推杯換盞的那一刻。

與人交往,一味地憑借“紅包禮物”維持感情,尤其是隻有單方面的付出,時間久了隻會讓對方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人與人之間,舒服的關系,都是彼此互相的;人際相處中,長久的交往,都是價值對等的。

到了一定年齡,想要處理好社交關系,除了飯局上的往來,這三樣法則也千萬不要忽視。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01

修煉自己:

你有實力的時候,貴人最多

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上,有兩件小事曾引發全網熱議:

一名年輕人想要應聘總裁助理的工作,在介紹履曆時,他表示自己認識許多知名企業家。

主持人問他如何認識的這些名人,他肯定地表示:在一個企業協會上,對方主動給的聯系方式。

遭到質疑後,有人提議,讓他現場給某位企業家打電話,看看對方會如何回應,順便可以證明下他的能力。

随後他便自信滿滿的撥通了兩個人的電話,可電話那頭,始終是無人接聽的狀态。

短短的時間裡,他就将自己變成了一個笑話,臉上寫滿了尴尬。

而另一位求職者,一開口就自诩商業奇才,可以幫很多企業做大做強。

但當現場的評委問及他的履曆時,他卻說不出一丁半點過往的功績。

當别人對他的實力提出質疑時,他還特别狂妄的表示要給對方上一課。

結果第一輪投票過後,他就因為能力不足直接被淘汰出局。

仔細想想,這兩件小事,其實都說明了一個道理:

你的實力,往往決定了你所能擷取資源和人脈的途徑;若是自身沒本事,認識誰都沒用。

《小歡喜》裡,有段台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脈不是說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

人脈不是說你發出去多少張名片,而是你能收到多少名片;

人脈不是你能央求别人做多少事,而是别人能央求你做多少事。”

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将朋友和圈子的數量當作炫耀的資本,更不會一味地等待旁人來搭救。

而是不斷尋找人生向上的突破口,修煉自己的實力,為往後的每一步積攢更多可能。

自己的實力越強,前行的路越寬;自己的技能越多,遇到的貴人越多。

董宇輝在一次直播時,談到了年少時的經曆:

從小到大,他的性格似乎都顯得和周圍人格格不入,是以朋友很少,也很難融入各種圈子。

每當别人坐在一起讨論某個關注度很高的話題時,他都無法參與其中,還是更喜歡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

隻要閑下來,他就會多讀書,一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邊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

剛開始直播那半年,他的直播間人數寥寥無幾,可他依然能夠堅持坐在直播間裡,長時間為大家傳遞有價值的内容。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時間久了,他獨特的直播方式吸引了不少粉絲,他的親和力感染了很多人,多年的沉澱終于讓他一舉成名。

如今的董宇輝,不僅得到了多個業内人士的稱贊,還一步步走向了更高處,開始為各地文旅做宣傳。

一個人有實力的時候,遇到的貴人通常是最多的,所邁進的圈子通常也是對自身更有價值和意義的。

很認同周國平所說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内在的寶藏。”

前行的路上,與其慌慌張張四處尋求能拉自己一把的藤條,不如沉下心來提升自己。

讀書,拓寬認知,實作蛻變;學習,自我增值,向上生長;自律,強大實力,改變人生。

不必去追一匹馬,無需強融錯誤的圈子,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等到春暖花開時,自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02

事不做絕:

給别人留條退路,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莫言寫到這樣一段頗有道理的話: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

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的确如此。待人處世,不管是出于善心還是抱有惡意,把事情做到盡頭,終究會傷人害己。

事不做絕,情不散盡,給對方留有餘地,是人際關系中的大智慧。

之前聽過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村子裡有兩戶人家,一直以來關系都不太好,積怨已久,彼此之間隔閡頗深。

有一天,其中一家的男主人偶然遇到了神仙,神仙表示可以滿足他的一個願望。

但是不管他許什麼願,另一家人都會得到雙倍的東西。

男人聽到後,心裡開始盤算:

如果自己要一座房子,鄰居就會得到兩座;如果自己要一億金錢,鄰居就會得到兩億......

他越想越生氣,心裡的怒火漸漸燃燒,絕不能讓對方比自己過得好。

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對着神仙許下了願望:“我要你弄瞎我的一個眼睛!”

隻要能讓對方承受雙倍的痛苦,即使自己從此以後受盡磨難也在所不惜。

細算其中得失,實屬不值得。

老話說得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把事情做絕的同時,也是斬斷了彼此之間的最後一絲情面;毀了别人退路的同時,也是斷了自己的後路。

強者互擡,弱者互撕,撕到最後無路可走,遲早都會是雙雙墜入深淵的結局。

人生的境遇不是一成不變的,與人交往,留點餘地,就是給自己積攢福分。

正如老戲骨陳道明告誡學生時說的那樣:

“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曾經風光過;

山上的人也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會爬上來,是以一定要做好自己。”

而陳道明本人,在為人處世中,也将這樣的格局和态度時刻放在心上。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名利場上,當有人讓女演員跳舞助興時,他能夠了解對方處境的難處,及時挺身而出解圍。

頒獎典禮中,遇到演藝圈的老前輩,他會主動上前躬身行禮,真誠對前輩表達問候。

拍戲的過程中,他還會虛心向後輩學習,沒有半分傲慢的姿态,保持認真,持續進步。

做人有尺,行事有度,用力過猛,物極必反。

很多時候,讓步的那一刻,其實也是在情緒上放過了自己,心寬人自安。

人與人之間,留三分餘地給對方,往後自己若是走到絕處,終能找到生的希望。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03

守住底線:

不是什麼人,都配得上你的大方

知乎上有個提問:有什麼道理,是你曆經風雨才明白的?

有個高贊回答一針見血: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交情,更别對任何人都太過大方。

不管對誰,都付出百分百的真心,隻會辜負自己的善良,浪費自己的情意。

看過了人性的複雜就會明白:有的人隻喜歡一味地向别人索取,永遠不會回報半分。

對待有的人,即便将自己的全部都留給對方,他的心裡也不會有一絲感激。

久而久之,當他習慣了你的好,把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隻要你減少了付出,他就會懷恨在心。

熱播劇《人世間》裡,周秉坤和鄭娟一直都是街坊鄰裡、好友親戚眼中的老好人。

面對朋友,他竭盡所能,有人遇到難處時,他雪中送炭;有人感到迷茫時,他耐心陪伴。

在“六小君子”這個朋友圈裡,他似乎是個全能的人,什麼忙都能幫,而且都會把事情解決的很妥善。

肖國慶和吳倩兩口子雙雙下崗後,他想辦法把吳倩安排到了書店上班。

國慶一家沒地方住,他就把老房子騰出來,免費且無限期的留給他們住。

可後來秉坤遇到了麻煩事,自己一家人沒處可去,想把老房子要回來,卻遭到了吳倩劈頭蓋臉的指責,埋怨他出爾反爾。

照顧家人,他盡心盡力,平日裡哥哥姐姐都顧着忙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全靠他陪在父母身邊。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可當周父病重時,哥哥姐姐一回家不問緣由,張口就責備他沒有照顧好父親。

他們似乎早已習慣了秉坤對這個家庭的付出,全然忽略了秉坤生活的難處。

直到最後,秉坤望着衆人的埋怨,極其酸楚的喊出了心裡話:“難道就該我的嗎?”

現實生活中,做老好人不容易,做一個毫無原則和底線的老好人更是自讨苦吃。

為什麼你付出了很多,别人卻越來越不把你當一回事兒?

白岩松有段話解釋的很對:

“因為你太好說話。

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一要你就給。

你成功塑造了一個毫無原則的自我,既然你沒有了原則,人家對你自然就沒有了底線。”

善意和真情太過珍貴,給對了人就是無價,給錯了人分文不值。

無論和誰相處,都不要為了别人的溫暖和舒服,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适時放下大方,該翻臉的時候就翻臉,該拒絕的時候不心軟,才能避開虛假的交情,留住真正的朋友。

搞好社交關系,聚餐、送禮已經過時了,需要“新三樣”

04

看過一段話發人深省:

“你忙于交際,頻于應付,雞同鴨講的尴尬無處不在。

你為了别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别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真正的朋友,緣于志趣,合于三觀,久于人品。

後半生,修煉好自己,清理好圈子,管理好底線,在熱鬧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自會在複雜的人性中收獲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