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獅子樓想到銅雀台

從獅子樓想到銅雀台

作者:付天祿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短文,《在獅子樓前》。于是,由山東陽谷縣的獅子樓,我不由得就此聯想到邯鄲市臨漳縣的銅雀台。

獅子樓是古典文學名著《水浒傳》裡陽谷縣的酒樓,武松就是在此地鬥殺西門慶,為武大郎報了仇。它是當地的一處名勝,原樓是宋代建築,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獅子樓,是近年來重新修建恢複的,它處在現在的山東省陽谷縣城裡的十字大街。銅雀台是另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魏時期的名勝,它處在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當時臨漳稱為邺郡,是曹魏政權的陪都,也是曹魏政權主要的根據地,曹操就在這裡生活了多年。銅雀台也是早就不存在了,目前隻剩下遺址。

獅子樓和銅雀台,兩者都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裡,濃墨重彩描繪的名勝之地,都是書中的主要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但它們同時也是真實的曆史人物活動的真實場地,并不僅僅是文學名著用藝術手法人為塑造出來的名勝所在,而是曾經在曆史上都真實存在過的建築。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題目為《赤壁》的名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中最後一句詩,說的就是銅雀台的典故。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故意用諧音來智激周瑜,說曹操要攬二喬于銅雀台上。而二喬中的大喬,是吳候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夫人,小喬就是周瑜的夫人。這種辱妻之恨,就更加堅定了周瑜破曹的決心。後來孫劉兩家聯軍,終于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當然,這裡面也有文學上的渲染和加工。

我以為,雖然兩者都是名著中所描寫過的名勝,雖然當年都曾經有真實的建築存在,雖然也都流傳之今。但是,相比起來,還是銅雀台的年代更為久遠。它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曆史底蘊也更為豐厚。它具有的文化含量也更為豐富,它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建安文學形成和發展壯大之地。當初銅雀台建築竣工時,曹操在台上召開盛會,慶祝落成。指令大家都賦詩作文,以記盛典。才高八鬥的《七步詩》作者曹植,當場就在銅雀台上作出了流傳後世的《銅雀台賦》,文章洋洋灑灑,行雲流水,文辭華麗,才華橫溢,是漢賦中的名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佳作。曆史上發生于東漢才女蔡文姬的《文姬歸漢》典故,曹操就是在銅雀台這裡接待的蔡文姬。而蔡文姬寫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極為優秀,也都流傳千年至今。

但獅子樓卻不一樣,它是宋代才有的建築。單是從時間上看,它就比銅雀台要遲了好幾個朝代,要晚了好幾百年。另外,我記得,好像除了武松在此鬥殺西門慶以外,獅子樓似乎還沒有更多的逸事典故流傳。當然,也許隻是我自己孤陋寡聞,見識太少,閱讀有限,至今還沒有看到相關記載的緣故。

我曾經在臨漳縣當過幾年的下鄉知青,知道那時侯銅雀台所在地的人民公社就在邺鎮,銅雀台所在的村子好像叫三台村。因為三國時期是銅雀台,金風台,冰井台,三座高台相鄰,有長橋相連。其中的銅雀台最為宏偉,名氣也最大,是以後世把三台都統稱之為銅雀台。臨漳縣還生産過一種《銅雀台》商标的白酒,知青回城以後,有一年我們知青回村探望鄉親時,當年主管知青的一位張村集公社幹部,還熱情地用此酒招待我們。

我後來專門去看過銅雀台遺址,現存的遺址建築,好像是明朝時期,在銅雀台遺址上所修建的幾間文昌閣的廟宇。從外觀上看,自然就顯得十分低矮,窄小,簡陋,局促,完全就是一座縣城級别破敗小廟的架勢。根本沒有銅雀台遺留的曹魏雄風豪氣,叫遊客看後都感到大失所望。

我想,要是邯鄲市也能像外地重新修建黃鶴樓,滕王閣,鹳雀樓一樣,花錢把銅雀台重新修建起來,那該是一件多麽重大的文化盛事。它必将大大提升邯鄲市曆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它肯定很快就會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景觀,也會大大促進邯鄲市旅遊文化的發展。雖然花錢也不會少,但是也為後續的文化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點。

因為黃鶴樓已經為武漢,滕王閣為南昌,鹳雀樓為山西永濟,都提供了文化旅遊的響亮名片,提升了所在城市地域曆史文化的含金量,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文化和經濟發展。并且,在經濟上,它們自然也都是有所貢獻的。做這樣的事情,可謂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徐光春是有眼光的上司,後來當河南省委書記時,安陽市上報,要在當地建築一座《安陽文字博物館》。當時設計的規模,也并不算大,隻是一個地級市性質的,水準也很一般的博物館。徐光春指出,要建,就要直接把它建成國家級的大博物館,不要搞成三流四流的小家子氣。現在,在安陽市矗立的是一座頂尖的文字博物館,它既不是《安陽市文字博物館》,也不是《河南省文字博物館》,而是國家級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它并且是全國全世界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它陳列,展出,研究,考證中國文字和外國文字。在全國文博行列中,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了這樣一座大博物館,它為安陽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真是增光添彩不少。可以說,這位上司,真是有眼光,有遠見,能幹大事的上司。

邯鄲現存的叢台古建築,也是明朝萬曆年間重新修建,後來經常維護,才能幾百年來留存至今。叢台城樓前,矗立的那塊明朝萬曆年間的《趙武靈王叢台遺址》古碑,就記載了此事。這塊古碑,本身現在也是珍貴文物。我最近去叢台遊覽,發現這座古碑,已經新做了玻璃罩,嚴密地保護起來,用以減輕它繼續風化。而叢台城樓,也已經成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現在還在供我們遊覽憑吊。我推測,叢台以後肯定也會繼續更新,進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我想,在原來三台遺址的附近,就可以重新恢複修建銅雀台。而銅雀台,金風台,冰井台原來的遺址古迹,還有曹操當年的藏兵洞,也都可以一并保留下來,使新景觀和舊文物成為一體,進而形成完整的文物古迹保護區。就像杭州西湖,在原址重新修建了雷峰塔,恢複了失傳多年的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也使白娘娘和許仙動人的愛情傳說,有了更加美麗的依據。西湖景區由于重建了雷峰塔,也變的更加完整,更加秀麗,更加明媚,更加動人。

武漢黃鶴樓有唐朝詩人崔颢的《黃鶴樓》名詩,“昔人已騎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登上黃鶴樓,舉目觀看“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仔細體味詩中作者的一腔情懷,又該是多麽的心曠神怡。永濟鹳雀樓有唐朝詩人王之渙《登鹳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你也隻有更上一層樓,才能放眼千裡目。沒有此樓,你就沒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南昌滕王閣,有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千古名賦。湖南嶽陽樓,更有宋代範仲淹不朽的《嶽陽樓記》。你要是身在這兩座名樓中,看着樓外景色,誦讀這兩篇曠世美文,又自然會是心胸開闊,豪情滿懷。隻有觸景,才能生情,可見,樓閣為詩文之基,詩文為樓閣增光。名樓美文,兩者既互相依存,又交相輝映。詩文樓閣,缺一不可。不管是缺了哪一個方面,都會是莫大的遺憾。

有此樓,讀此文。有名樓,讀美文。登此樓,讀此文。那種了解,那種感受,那種震撼,那種深刻,該是何等的強烈。它決不是無此樓,讀此文,所能夠相比的。因為隻有身臨其境,才能身臨其景,讀者才能和作者心心相通。讀者的了解體會,也才能和文章的内容意境,達到水乳交融,永世難忘。

我就對此深有體會,在文革串聯時,我曾經在湖南長沙的湘江邊,看着眼前發綠的湘江水,讀着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長沙》中的“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真是“萬類霜天兢自由”,印象就十分深刻。和遠離現場,坐在教室裡讀此詩,那種感受,真是感到大不一樣。

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原來的邯鄲古道,後來改叫做城内中街裡,就有《蔺相如回車巷》,我曾經多次前去觀看。我還記得,它是一條兩邊都是高牆,而又不算寬的胡同。但倒是有一定的長度,起碼要比現在的回車巷長的多,因為那時侯,還沒有修建陵西大街的北延部分。當時在巷口就立有石碑,上面刻着《蔺相如回車巷》,是明朝的邯鄲縣知縣所題所立,曆代留存。而現在的回車巷碑,是由擅長南宮碑的當代邯鄲書法家李守誠所寫,回車巷胡同的長度,和原來相比,也已經變的很短,因為它的西邊,就是後來修建的陵西大街,它實在是沒辦法恢複原來的長度。

可見,自古以來,凡是那些有價值,有依據,有傳承的曆史文化工程,向來都是由曆代官府組織力量,進行設計,修建,維修,保護。它不像一個規模很小的小廟,可以由民間百姓自己集資,就能修建。曆史文化工程,它是要流傳後世,成為本地域的曆史和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還會成為整個國家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組成部分。哪個地方的曆史古迹文物,至今還留存的多,保護的好,肯定會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重視。

我想,要是邯鄲市現在沒有保留叢台,沒有保留學步橋,沒有保留蔺相如回車巷,沒有留存住這些古迹古建,再來講邯鄲學步的典故,再來講蔺相如廉頗的将相合,再來講趙武靈王和胡服騎射,那該是多麽的蒼白稀松,又是多麽的柔弱無力。甚至,還有一些無的放矢。

我以為,銅雀台要是重建以後,《三國志》的曆史文化,《三國演義》的名著文化,建安文學文化,蔡文姬文化,就都有了能夠看得見,摸得着的建築載體,就更增加了曆史的厚重感和具體感。我從書刊上看到,銅雀台建築遺存的瓦片,極為瓷實堅硬。在唐宋時代,當時就有文人學士,用銅雀台的殘瓦,做成硯台,寫字繪畫,一時令人豔羨。銅雀台重建以後,曆代有關銅雀台的詩詞歌賦,書法丹青,有關銅雀台的存世古董,出土文物,也就都有了衆望所歸的具體指向,有了最為合适的歸宿之處。

而現在沒有了銅雀台,曹植所寫的《銅雀台賦》》,就好像一個人一樣,給人以無家可歸,無處可栖,無所依附,在風雨中飄泊不定,居無定所的感覺。當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銅雀台都沒有了,由銅雀台衍生出來的《銅雀台賦》,又能依何處是家呢?

我以為,重新修建後的銅雀台,它肯定就會成為又一座文化寶庫。它也會由當下重新修建的文化景觀,多少年後,也會逐漸演變成為全市,全省,全國的著名文化古迹。

我想,既然獅子樓可以在陽谷縣重建,銅雀台為什麽就不可以在邯鄲市重建呢?

但願這個夢想,能夠成真。

不過,即便這個夢想不能成真,那也沒有啥 。

因為,不管這個夢想是否成真,生活總還會是繼續向前。

2024年 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