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苗溝的前世今生

作者:洛邑過客

#來點兒幹貨#

苗溝位于邙山南麓、翠雲峰西,南至隴海鐵路,北迄營莊,西接史家屯,東鄰燒溝,為一古村落,村因苗姓和原始地物得名。

1958年修邙山大渠,苗溝村被南北隔開,一分為二,成兩個村,分稱苗北、苗南。村改居後,苗北、苗南村又改稱麗景、麗都社群,村民住進高樓,來處也成回憶。

邙山别名北邙,屬秦嶺餘脈、崤山支脈,自古多峰多溝壑。洛陽境内最高點翠雲峰,西有谷地,古時亦多溝,諸如西溝、中溝、東溝等,走向皆偏東南。隋唐時,地處洛陽外廓城西北城角,多磚瓦燒窯作坊,今稱苗南燒窯遺址,為河南省文保機關。

苗溝的前世今生

考古發掘探明,遺址窯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儲存較好,位于苗南村東南,大唐宮建材市場北,東距定鼎路約30米,南臨隋唐宮城,東西長約57米,南北寬約22米。窯口為地坑式,兩兩相對,呈南北中軸對稱布局,共兩排計18座。

窯區每個窯口,含操作坑、窯室,均系獨立存在。窯室空間約15立方米,分别由窯門、火膛、窯床、煙道、煙室和煙視窗組成。出土物有唐代磚瓦、瓦當、陶器殘片和唐三彩殘片等。其中筒瓦最長達50餘厘米,方磚浮雕精美,絕非一般常物。

五代十國以降,洛陽沒有規模城建,燒窯作坊荒廢,附近成了墓冢墳地。赫赫有名的元代名将察罕帖木兒墓,就在苗南村三組。

苗溝的前世今生

苗南燒窯遺址

察罕貼木兒,色目人,漢姓李,字廷瑞,祖籍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公元1328年,出生于今安徽臨泉。公元1352年,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察罕貼木兒以鎮壓紅巾軍起家,屢有功,進官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禦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公元1362年6月,察罕貼木兒征戰山東青州時,被降将田豐、王士誠刺死,追封忠襄王、颍川王,葬洛陽。察罕貼木兒墓冢占地數畝,封土上圓下方,高約15米。1983年7月,察罕貼木兒墓前50米處,出土石翁仲一件,也為元代遺物。

察罕貼木兒死後,地位和兵馬,被養子擴廓帖木兒接盤。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本系察罕帖木兒外甥,後過繼為兒,人稱元末護國名将,幾以一己之力為元續命,被朱元璋視為“天下第一奇男子”。

苗溝的前世今生

明清時期,洛陽也經戰亂,但社會明顯有一相對穩定期。約在此時,一戶苗姓逃荒至廢棄的燒窯作坊附近,在溝中覓得一孔破窯栖身。苗某時為養家糊口,用僅有的散碎銀子,收購了些小麥、谷物,買來一盤石磨,自己加工成面粉,再拿到集市賣,賺個辛苦錢。

由于勤儉耐勞,老實本分,原材料又新鮮,苗家石磨面一經問世,很快就以物美價廉打開銷路,常供不應求。為多賺錢,苗家人也是拼了,晚上磨面,白天賣面,忙得不亦樂乎。

鄰村鄉親見狀,有主動賒給糧食的,有的幹脆入夥磨面。大家的好意,苗家心領神會,來者不拒,一概歡迎。就這樣,苗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越來越好。苗字号招牌,在洛陽城很是好使。

苗溝的前世今生

拆遷中的苗北村

每天傍晚,溝裡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都是吱吱呀呀的磨面聲,人喊牲口叫,一派繁忙景象。黎明時分,往城裡送面的馬車,一輛接一輛從溝裡出來,也十分壯觀。

久之,苗家所在的那條溝,人稱“面溝”,亦稱“苗溝”。由于"苗"與“面”發音相近,叫啥意思一樣,也不為錯。溝後來人氣大旺,形成固定村落,被統稱“苗家溝”,簡稱苗溝,一直沿襲。

苗溝之名,清初已正式在編。編篡于清乾隆十年的《洛陽縣志》,裡保目即有“西北路五裡苗溝”之語。此句意說,苗溝時在清洛陽縣、今之老城西北,兩地相距五裡遠。

苗溝的前世今生

過客,又名洛邑過客,洛陽人,市作協會員,熱愛家鄉,喜歡懷舊。原創作品,歡迎品評互動。原創不易,轉載務請注明出處,謝謝。

苗溝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