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作者:不執的小世界

最近在追《歡樂頌》。

看着劇中年齡相近,但人緣和做事效率卻相差巨大的餘初暈和何憫鴻,内心很是複雜。

有時看着傻裡傻氣的何憫鴻,仿佛看到當年初入職場的自己:

總以為自己很用心、很負責,能做到問心無愧,卻不知因為自己的低情商,給他人造成了多少的不便與困擾。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但是,兩個人明明都是名校畢業,而且工作能力也都不差。

為什麼餘初晖能左右逢源,而何憫鴻卻隻能處處碰壁呢?

最近在閱讀的書籍《不要挑戰人性2》給了我一些啟發。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就拿兩人在工作上的表現來舉例說明。

餘初晖從事的是技術研發工作,而餘憫鴻從事的是文字創作工作,兩者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力。

但是,餘初晖壯着膽子“騙”進申光後混得如魚得水,成了兩位老總眼中最核心的員工。

而何憫鴻憑實力進了君雅傳媒,最後卻不得不卷鋪蓋走人。

造成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餘初晖在工作中不斷産生創造力,做出一個又一個成績,讓老闆一次又一次驚喜。

而何憫鴻工作上表現一般,為人處事又過于死腦筋,導緻被上司、合作作者利用。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書中說到,産生創造力并決定創造力的大小有三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第一個前提條件,是我們了解并掌握知識和概念的數量與品質。

對于這一點,餘初晖和何憫鴻都是專業的,她們進入職場後,依然保持每天學習。

唯一不同的是,餘初晖看的是自己專業的知名文獻,往專業度努力。

而何憫鴻則是把閱讀當作興趣愛好,并沒有把力氣用在提升自己的專業度上。

是以,從這一點上,兩人的距離就注定要漸漸拉開。

第二個前提條件,是要把概念與概念、知識與知識、經驗與經驗聯系得起來。

書中提到,要讓概念和知識聯系起來,需要大腦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好,即人的大腦裡神經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配接,連接配接程度越好,資訊傳遞的速度越快,資訊加工效率越高,資訊傳遞時不受幹擾,大腦的“基礎設施”也就越好。

在嬰幼兒時期,大腦“基礎設施”的好壞,取決于先天完整健康的大腦、穩定且溫暖的家庭環境(尤其是跟媽媽健康優質的依戀關系)以及豐富的身體運動。

在這一點上,何憫鴻的大腦“基礎設施”應該比餘初晖好,因為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而餘初晖則一直生活在父親的暴力陰影下。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但是,如果把這點延伸到她們工作後的生活,就能明白為什麼餘初晖的創造力比她好了。

對于先天完整健康的大腦這一點,兩人肯定都是沒問題,差距出在穩定且溫暖的家庭環境和豐富的身體運動這兩點上。

何憫鴻由于情商低,處處得罪人。

在22樓跟其他人不合,在公司也跟同僚不和,是以并不具備穩定且溫暖的生存環境。

而餘初晖呢,在家呢,22樓其他幾位女生都很喜歡她、照顧她,在公司,又有浩子和陳潮生兩位好兄弟跟她一條心,生存環境那是大大的好。

還有身體運動這一點,何憫鴻是個宅女,平時根本不運動,連門都很少出。

而餘初晖每天早上都做運動,晚上還去做舞蹈兼職老師,教小朋友跳舞。

是以,在這一點上,何憫鴻遠不及餘初晖。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創造力産生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是我們大腦“認知抑制”與“認知抑制解除”這兩種基本功能的平衡。

“認知抑制”是與注意力相關的一種大腦神經機制,即我們會本能地篩選出對我們自己有用的資訊在大腦内進行加工。

而“認知抑制解除”則是一種專門解除抑制的一種本能,能讓我們專門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掉的資訊,并從中發現一些東西。

美國專門研究藝術創造的心理學家科林·馬丁代爾的研究發現,那些創造力高的人,能夠在“認知抑制”和“認知抑制解除”這兩種狀态之間靈活轉換。

當大腦處于“認知抑制解除”的狀态時,資訊、知識和概念就會很容易在大腦皮層中激活,并擴散到整個神經網絡,這樣就會增加兩個看起來完全不相關的知識或概念互相“聯結”的機率,使個體獲得新想法的機率大大增加。

從餘初晖和何憫鴻兩人在職場上的表現來看,餘初晖的“認知抑制”和“認知抑制解除”功能平衡度完爆何憫鴻。

何憫鴻整天為人際關系,為自己的道德标準苦惱,無心鑽研工作。

而餘初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總能快速調整狀态,進入工作或者學習的狀态中。

在三個條件都比不上餘初晖的情況下,何憫鴻在工作上的表現遠不如餘初晖也不難了解了。

《不要挑戰人性2》生活過得不順的人,可能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

《不要挑戰人性2》這本書是心理學科普作家潘楷文的第二部作品,書中内容主要聚焦在學習和生活認知層面的弱點和解法,個人覺得還是特别值得閱讀的。

作者通過腦神經科學資料為佐證,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深入探究人腦的運作機制,幫助我們去探索那些撲朔迷離的主觀體驗背後真正的科學解釋。

全書一共有十二章,作者先後探讨了人類認知和學習的核心功能——“記憶、人類學習本質的問題——“被動學習一主動學習一主動建構”、多巴胺的神經機制、創造力的本質和産生機制、 “俄狄浦斯情結”、情感發育完整、人格健全等等。

每部分内容都有大量的曆史實驗佐證,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吃透相關知識。

看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于大部分生活過得不順的人,經常事倍功半的人來說,可能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不懂得順應天性。

就像何憫鴻,她缺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她所做的那些事,基本上都是有違天性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