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甘露飲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原意為“雨露”,這裡取其甘潤之意。
【方組】天門冬,麥冬,石斛,生地,熟地,茵陳,黃芩,枇杷葉,枳殼,甘草
全方以潤藥為多,其次是祛濕除熱藥,雖無無攻下藥,卻是以涼潤之法除塵,如雨露般潤養。
【方解】
1.甘潤養陰——麥冬、天門冬、生地、熟地、石斛
濕熱阻滞,緻使水液不能順利輸布,火熱之邪損耗陰津,二冬屬于根莖,富含汁液,似一汪清泉,在滋陰的同時還可澆滅熱邪。
濕邪之邪下降至腎,消耗腎陰,用秉含土地之氣的二地滋補腎陰,為清泉提供根基。
加上石斛滋陰清熱,陰液得養,可延長時間。
2.清熱祛濕——茵陳、黃芩
茵陳外表毛茸茸的,是淡滲利水,通利濕熱的高手,它生長于土壤中,可以将甘潤清泉帶入體内,澆滅濕熱。
黃芩苦寒,可上瀉肺熱,又可疏肝熱;火瀉下來,濕氣就會被烘幹,二者雙解濕熱,濕熱去則氣血通暢,精關可控。
3.調暢氣機——枇杷葉、枳殼
枇杷葉就像一把扇子,可以幫助把胃火扇下來,助甘泉清除濕熱。
枳殼外表圓鼓鼓,口感酸,能夠調暢氣機,理氣寬胸。
洩氣便降火,氣行則濕熱易行,且能防止滋陰藥物瘀滞三焦,氣行血行,則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經久不衰。
【醫案】
粉絲蔡先生,41歲,生于廣東。
1.固守不住,以秒計數
2.頭暈耳鳴,精神萎靡
3.食欲不振,口幹口臭
4.陰囊潮濕,大便粘膩
5.手遊較久,津液損耗
6.舌苔黃膩,尺脈滑
辯證:濕熱下注,擾亂精室
治以:清熱祛濕,補腎固精
選用【甘露飲】加減,以此方為底方,加山慈菇、牡蛎以軟堅散結,清熱除邪;再加山茱萸、巴戟天,以陰中求陽,補腎填精。
方用不到2個療程,精關開合有度,穩定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