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生于1940年,陝西洋縣人。著名漢調桄桄木偶戲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漢調桄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開始學藝,師從漢調桄桄名老藝人李德山(藝名李藝才)等,工須生兼演花臉、小生、醜角。曾任職于洋縣木偶劇團;1985年在洋縣文化館桄桄教育訓練班任教練;1994年組建成立桄桄劇社,演出并培養漢調桄桄後繼人才。代表作主要有《二相公賣水》《竹子山》《雁塔寺》《興漢圖》《三仙仇》《白叮本》《三傳令》《夜打登州》等。
“活人能做的動作,漢調桄桄杖頭木偶都能做得很好。”一旦談起木偶,談起漢調桄桄,李天明便立刻進入狀态,矯健的身手,渾厚的唱腔,精湛的技巧,談吐間滿是自豪。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是陝西漢中的地方戲劇種,因在表演過程中用梆子擊節發出“桄桄”之聲而得名,萌芽于元末明初,明代萬曆年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桄桄木偶表演中有很多絕活兒,如擔水換肩、吹胡子、亮靴子、脫衣服等等,這是一般木偶做不到的。
早在1956年洋縣曾成立了一個漢調桄桄木偶劇團,李天明就是從那時開始跟随師傅李德山學習桄桄木偶的。11年後,劇團解散,人員流落四方,如今能熟練表演桄桄木偶劇目的隻剩下李天明和師弟楊醜娃二人。1994年重新組建成立的桄桄劇社,雖然先後演出四五百場,實際上收入很少,“如果去廟會,十幾個人表演,一天一共賺300塊;要是在村子裡演,觀衆都是看着給。不掙錢,就是圖個樂子”,入不敷出,原有演員嚴重流失,少有新人加入,桄桄木偶面臨着失傳的危險。“我現在沒有正式的徒弟,有人學也隻是學上一點點,表演個簡單的還行,那些絕活兒就耍不來了。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向‘錢’看,不掙錢的東西碰都沒人碰。桄桄木偶的基本功要練上兩三年,誰也沒這個時間。”停頓片刻,李天明老人歎了一口氣,“我真不知道該把絕活兒傳給誰。"但不管怎樣,李天明始終堅持着自己的觀點:“隻要有一個人喜歡看,我就會一直演下去。”
編輯/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