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蒲南溪
4月,春生萬物。近日,新津迎來一批生機勃勃的“新成員”。位于新津花源街道共和村的利水灣生态農業總部暨深水桶養産業園内,40萬尾大口黑鲈投入浮式生态桶中,開啟了為期5-6個月的養殖,預計9月上市,産量約為40萬斤,産值将達600萬元。
大口黑鲈魚苗 圖檔由新津區委宣傳部提供
本次投苗的為項目一期。投放的大口黑鲈魚種經過挑選培育,無病毒,具有抗菌抗病能力強等“高抗” 特色,魚苗成長速度快條形好。利水灣生态農業總部暨深水桶養産業園項目總投資2億元,分為三期進行建設。全項目建成後,可實作園區核心區年産水産品820萬斤,産值約1.23億元 ,年産苗種1億尾,産值約1.2億元。二期、三期還将建設黃辣丁育苗、生态立體種養及旅遊綜合開發等。
項目一期實景圖
新津能成為首批40萬魚苗的“新家”,得益于這裡優質的自然環境——水資源豐富且水質好,同時溫度适宜。“我們挑選了川内很多地方,最終确定新津為我們的總部及養殖園。”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津五河彙聚,水資源豐富,項目所在地水源多為地下滲水,水質較好。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水溫常年處于19攝氏度左右,适宜鲈魚生長。
而這40萬魚苗的“生活環境”好,不僅得益于自然環境,也有新技術的賦能。與傳統土塘養殖及網箱養殖不同的是,項目采取了“浮式生态桶養”專利技術。
浮式生态桶
該技術采用單桶形成養殖單元,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桶獨立養殖,不僅便于打撈,也使喂養、病害防治、管理更精準、科學,實作養殖存活率最大化。生态桶上部有一圈換水小孔,在換水過程中,形成輕緩沖擊力,幫助魚兒“健身”,增強魚兒肉質緊實度。生态桶底部為錐形,便于集中魚類糞便并通過底部吸出。吸出的糞便等污物将在岸上的尾水收集區進行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回收效率在90%以上,可成為有機肥料,解決了傳統網箱養殖水體污染問題。
除了自然環境,該項目的落地也是看準了産業機會。“我們也了解到,四川市場每年消費的鲈魚有60%都是從外地引入的,可見其市場廣闊。是以,我們主要養殖了大口黑鲈。”該負責人表示,新津基地還養殖了紅眼銀鳕魚、胭脂魚、江團、斑鳜、翹嘴鳜等不同品種的魚類,以适應市場的多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