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家的溫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程度。
此言不虛,人這一生,無論是年少時的成長還是年長後的婚姻,都離不開家對一個人的滋養。
人生在世,家是我們困頓時的支撐,是我們疲憊時的港灣,是我們内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隅空間。
誰不曾幻想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場景,誰又不曾羨慕過在最簡單的日子裡收獲的幸福。
而這樣的情景,往往離不開身處這一家中每個人的共同經營。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往往是從家裡開始的。
黃仕明曾經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說自己之前在裝修屋子的時候,總是想方設法買最好的家具,做最好的設計。
想着既然都要花這份錢了,就要在能力範圍之呢,将這個家裝修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結果他在這邊付出心血,付出金錢。
一旁的媽媽看到了,卻總是唉聲歎氣地抱怨:唉,你這樣裝,好是好了,可你又花了那麼多錢啊。
每次媽媽這麼說的時候,他内心的怒火噌一下就被激發了。
特别想沖媽媽發火。
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創造那些美好的事物,遇到了崩潰的人類神經系統
但平心靜氣15秒後,他還是勸自己要想開。
收回了想要發出的怒氣,根紮大地,讓自己放松下來。
他心裡清楚,媽媽一直都是這樣的人,老一輩經曆過貧瘠的年代,對金錢上的花銷确實會格外敏感。
如果自己在這時候崩潰,說出傷害媽媽的話,結果往往是對自己和家人都存在不利。
想通之後,他去安慰媽媽:媽媽,放心啊,放心放心,你隻管享受。
又有一點不滿意,便說:我搞我的,你說你的,拜拜。
主打一個互不幹擾。
結果呢,等他真的搞好了一切之後,邀請媽媽住了進去。
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哇,真是好啊。
過往的努力一下子獲得了認可。
黃仕明說,其實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小時候,作為一個孩子,你沒辦法選擇,隻能被動接收。
但在如今這個年齡,如何回應她,就是你的責任了。
在小事上,不與家人争對錯,不僅會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寬廣,更重要的是,維持了家庭的溫馨,也能讓身處這個家的每個人都過得幸福快樂。
看似暫時為難了自己,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心的修行。
前些天,網上有個視訊很火。
一個媽媽帶着兩個女兒躲在大門後面,想要給爸爸一個驚喜。
那天,是他們結婚10周年的紀念日。
監控畫面顯示,爸爸沒過一會兒就回來了,回來的時候,手上帶着花和蛋糕。
隻是,爸爸已經開了門,走到了母女仨的跟前,媽媽已經大喊了一句“surprise!”時,孩子手裡的禮炮并沒能拉開。
爸爸見狀,立馬走了出去。
邊走邊說:“别着急啊,别着急,我什麼都沒看見奧。”
然後,重新進了一次門。
這次進門,他還真像什麼都不知道那樣,哼着小曲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
隻是這一次,孩子們手裡的禮炮還是沒能拉開。
看着媳婦兒和孩子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爸爸有點想笑。
便開始現場指導了起來:“使點勁啊,對着頭,往這兒崩。”
其實他本可以不必再折返一次的,但不忍心讓家人失望,爸爸還是帶着禮物又出了門。
第三次開門進來。
這次,孩子手裡的禮炮終于拉開了。
爸爸一邊捂着心髒配合:“哎呀,吓我一跳。”
一邊明知故問地大家“今天是什麼日子啊?”
又給了媽媽和孩子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有人說,看着他們這樣的場景,真是覺得幸福極了,即便過程中有一些小插曲,但男人女人從來沒有抱怨過半句。
相反的,而是配合對方完成了這一次“驚喜大放送”。
是啊,誰的生活就能在一條軌迹上毫不出錯地走下去,人生這一場,我們多多少少會遇到生活的小考驗。
比起那些動不動就責怪伴侶,時不時就挑對方錯處。
這樣的家庭氛圍,不知要令多少人心生羨慕。
好的家庭環境,少不了兩個人的共同維系。
之前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說她家裡姑父和姑媽的關系,看起來總是那麼溫馨。
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原來維持這種溫馨關系的根源,在于兩個人從來不翻舊賬。
忘記交電費了,就隻說忘交電費這一件事。
出遊準備的餐食沒能做熟,就想着下次怎麼改進就好了。
哪怕有時候關系真的有了問題,也隻是就事論事。
而不是将一件事情反複多次地在腦子裡轉,最終再得出一句“你總是這樣”的答案來中傷對方。
是以你看他們的關系,似乎不管什麼時候,看起來都那麼融洽。
反觀身邊的其他人。
生活中太多的伴侶,總是擅長去做别人的“職業差評師”。
不管你說什麼,做什麼,都很難得到對方的認同。
甚至很多時候,明明你隻是做錯了一件小事,對方卻總是能上綱上線地将過往你所有的錯處挑出來。
一方面來顯示自己記憶力驚人,另一方面将你數落的一無是處。
試想一下,同這樣的人在一起生活,日子又怎麼可能過得好呢?
人生在世,難免犯錯,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之中。
人常說,在外是顯示自己優越感的地方,而家裡,則是展露一個人脆弱的地方。
倘若在家裡都無法輕松自如做自己,相反的是會招緻埋怨與怒怼。
對于身處于這個家的每個人來說,都無疑是一場折磨。
面對問題有效解決,輕易不翻舊賬、不提舊事,才是一個家庭能穩固發展的條件之一。
國學大師齊善鴻曾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場。
為什麼呢?
因為家庭是人生的出發地,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你的起點在這裡。
你和親人的關系,大部分時候一定是非常密切的,如果你對待親人的關系都很惡劣,那你對待别人的友善,一定是非常淺層的。
相反的,如果你能在密切的交往中發現對方缺點的同時,也能找到對方身上更多的美好,那麼你的家庭關系勢必和諧。
由家庭關系引申到外部的為人處世,也能處理得更為融洽。
這也是為什麼,原生家庭,是為每個人定制的修羅場了。
在這樣的修羅場中,倘若你能明白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便能和親近之人共同經營好一個家,也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行,讓自己收獲更平和的内心,與更溫馨的關系。
每個溫馨的家,都需要兩個人的共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