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這一曆史時期,一直為文人墨客所鐘愛,留下了衆多脍炙人口的詩詞作品。
而有這樣一本名著,向我們展現了這個時期跌宕起伏的曆史畫卷。
它就是《三國演義》。
在兵荒馬亂的戰争中,有人運籌帷幄,功成名就;
有人功虧一篑,無疾而終。
當我們讀懂《三國演義》,才知道,有四條人生大忌,千萬不能碰。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是世人對呂布的稱贊。
他曾馳騁戰場,被稱為“三國第一猛将”,卻在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沒落,最終命喪白門樓。
很多人為呂布可惜,說一代猛士何以至此?
其實,呂布的結局早就寫在了他的經曆裡。
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
他先被董卓用好馬及高官厚祿誘惑,殺死自己的義父丁原。
後來又被王允用“美人計”蠱惑,殺掉第二任義父董卓。
作為“幹兒子”親自手刃兩任義父,這放在哪個時代,都是炸裂的存在。
于是乎,全《三國》的人都知道,當呂布的義父是高危職業,保不齊哪天他就給你一刀。
于是後期的呂布,宛若一條喪家之犬。
想要投靠袁術,袁術以他反複無常不值得信任為由,将他驅逐出境。
在白門樓向曹操示好,曹操聽劉備的話回味了一下他的“弑父”過往,堅決把他處死。
一代枭雄,最後就這樣以悲劇收場。
從短期來看,呂布在每一次背叛後都獲得了重用,但忘恩負義之人,終究被天下人所唾棄。
人生路上,你射出的每一顆子彈,最後都會正中自己的眉心。
對“前任”的态度(不管是前任老闆、前任戀人,還是其他人)裡,藏着你最真實的人品。
凡事不留一線,最後就是把自己的路給堵死。
念舊情,才能得到新的信任。
曹操為什麼賞識關羽?
就在于關二爺義薄雲天,無論何時都想着劉皇叔的好。
為讓關羽歸心,曹操幾乎傾盡所有。
金銀、官爵、美人、寶馬。
可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關羽挂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将,千裡尋兄。
他雖走,曹操卻贊不絕口。
曾國藩曾說:“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為了眼前的利益跟有恩之人刀劍相向,隻會得小利而失人心。
有情有義,才能立于天地,才能取信于人。
常記他人的恩情,他人也會記得你的好。
胸懷坦蕩成大事,心胸狹窄毀人生。
在大争之世的三國時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猜忌和懷疑不可避免。
老祖宗早就說過,兵不厭詐。
但面對複雜多變的人性,有人寬容大度,一笑而過,獲得衆人支援;
有人小肚雞腸,一意孤行,最終走向失敗。
袁紹和曹操就是典型的例子。
兩人一樣秉性多疑。
袁紹可以因為自己的猜忌就置許攸、張郃這樣的謀士良将于不顧;
曹操更狠,當初隻因為聽到一句言語起疑,就拔劍殺了收留自己的呂伯奢一家。
甯可負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相負。
但這兩個多疑的人,結局卻截然不同。
曹操建立曹魏基業,袁紹則功敗垂成。
造成不同結局的關鍵,在于兩個字——胸襟。
兩人一樣多疑,但胸襟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在官渡之戰初期,袁紹的手下忠臣田豐,知道袁紹用兵之術不及曹操,屢次勸說袁紹不要正面攻打,袁紹非但不聽,還以破壞軍中士氣為由把田豐關進大牢。
最後袁紹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敗給了曹操。
袁紹戰敗後,很多人認為田豐會被放出來,且以後肯定會受重用。
但田豐說道:“若是打赢了,我還可以活,現在打輸了我一定會死。”
過了一段時間,袁紹回來了,他對手下的人說:“我不聽田豐的建議而打了敗仗,果然被他恥笑。”于是袁紹下令殺了田豐。
小肚雞腸,濫殺忠臣,這樣的老闆怕是沒人能在他手下待得長久。
反觀曹操,在赢得了官渡之戰後,他收繳了很多與袁紹通敵的信件,而曹操瞥了一眼這些信件,想都沒想,淡淡地說了一句:“把他們全部給燒了吧。”
衆人不解為何不深究,将那些有通敵嫌疑的人都揪出來。
曹操說:“當時袁紹那麼強大,自己這麼弱小,自己都難保周全,更何況是他們呢?”
這些做了虧心事的官員,從此對曹操都心懷感激,下決心忠心于曹公。
《宋朝事實類苑》中說:以大度相容,萬物兼濟。
在這個波詭雲谲的世間行走,凡事多留個心眼沒問題。
但疑人的同時,也要能容人。
因為世無完人,多疑又無氣量,最後定是成為孤家寡人。
韓愈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
哪怕天資卓越,若不踏實勤勉,也會被人踩在腳下。
《三國演義》中,最出名的天才莫過于曹操的兒子曹植了。
十餘歲時,他就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前有“七步成詩”震驚朝堂,後創作《洛神賦》千古流傳。
但是很多人疑惑,這麼優秀的曹植最後為什麼沒有克承大統,繼承曹操的位置?
其實,最初曹植确實是曹操最喜愛的兒子,多次行軍都把他帶在身邊,讓他跟着學習時政軍務。
在他成年時,又封他為臨淄侯,有意培養他為繼承人。
但曹植完全辜負了曹操的心血,成日鬥雞走馬,飲酒作樂,過着公子哥的生活。
一次曹植在大醉後,坐着馬車,在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時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最終沖入司馬門。
此事讓曹操大怒,将負責管理司馬門的公車令處死,以此殺雞儆猴。
但這并沒有讓曹植悔改,他繼續以作詩需要靈感為由,将自己喝得不省人事。
有一次,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将帶兵解救曹仁。
不料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将這事完全忘卻。
這次曹操真的是怒火攻心、失望透頂,從此不再重用曹植。
昔日的才高八鬥,就這樣如星星在曆史中隕落,隻留下年輕時的風流往事。
而才華遠不如曹植的曹丕,自知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
于是學謀略,處關系,韬光養晦,最終如願成為世子。
蘇轼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很多時候,天賦異禀、才華出衆才是最危險的。
因為有太多人自恃有才,便無所顧忌、恃才傲物,最後将自己的大好前途親手斷送,徒留一個個“傷仲永”。
是以,即使你才華橫溢,也萬不可肆意妄為,否則下一步,很有可能是萬丈深淵。
《增廣賢文》曾說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作為“三國忠義”中的絕對老實人魯肅,被人評價有“長者之風”。
他在諸葛亮和周瑜間周旋,是促成“孫劉聯盟”的絕對主力。
在他的勸說之下,孫權答應把荊州借給劉備,一起抗曹。
顧全大局,高瞻遠矚,這是前期對魯肅的評價。
但是當魯肅想要回荊州時,他的善良和老實可就害慘了他。
魯肅第一次找劉備時,諸葛亮說荊州為劉家的地盤,将魯肅駁了回去,還将劉備的侄子劉琦請了出來,說劉琦已命不久矣,待他去世後定會将荊州歸還。
魯肅聽聞有理,便答應了諸葛亮。
不久後劉琦去世,魯肅二度來要荊州。
諸葛亮以三寸不爛之舌,聲情并茂地講述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并畫押作保告訴魯肅,自己隻是暫借這塊地,等劉備攻占西川自會把這塊地歸還。
魯肅相信劉備是仁義之人,便押了字。
但事後劉備遲遲沒有攻占其他地方的動靜,魯肅隻能三訪劉備。
不料劉備這次直接放聲大哭,說西川為自己親手足的地盤,不舍攻搶。
若東吳收回荊州,他們就會流離失所。
魯肅見劉備如此悲傷,瞬間心軟下來,答應劉備還荊州之事可再行商議。
三取荊州無果,還被戲耍了一番。
魯肅為什麼讨要荊州不成,其實是那個“長者之風”害了他。
要當君子,要守規矩,不得罪他人。
可他忘了,世道複雜,人心也複雜。
一味地守着規矩,那麼他的敦厚也就成了軟肋。
現實中,遵守規則絕對沒錯,這是我們應有的操守與修養。
可如果對方不按規則行事,各種耍賴出千,我們也得随機應變。
以厚黑對厚黑,以毒攻毒。
後來東吳也是使了個“詐”,呂蒙白衣渡江,才收回了荊州。
要是迂腐地死守規矩,那最後就是被當成軟柿子,他人不僅要揉捏你,還要用你來榨汁。
有人說,雖然曆史的車輪始終滾滾向前,但人性極少變動。
讀《三國演義》,我們看的是曆史,品的是人性。
在風起雲湧的故事中,學古人的做人之道,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指點迷津。
那些暗藏的處事戒律,讓我們深思、謹記,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