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作者:國媽母嬰

每個母親都是上天派給孩子的天使,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愛,然而很多母親其實處在精神内耗當中。

做母親不僅需要付出愛、時間、精力和陪伴,對母親而言更是一種自身的修行。

隻有一個樂觀積極心态健康的母親,才能養育出一個性格正向、人格健全的孩子。

那麼做母親首先要讓自己成為那個樂觀積極正向的人,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生活和養育都需要松弛感

具有松弛感的家庭,彼此尊重,他們共同面對周遭的世界。

碗摔碎了,就一起收拾;走錯了路,就順便看看風景;搞砸了事情,就重新再來…

成年人世界的“松弛感”,本質上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抱怨、不責備,以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去平和的溝通。

相比成年人,孩子們更需要這種松弛感。父母的松弛感,決定了孩子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隻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想想工作中每時每刻被KPI包圍,被上司小鞭子催促時,你是否還能有好的狀态去沉浸在工作本身?

經常有媽媽問我,你家寶寶都報了什麼班?糾結要不要也給孩子報個班。

問問自己,去學某一樣東西是真的孩子自己喜歡,還是為了解決我們自己内心的焦慮。

“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讓孩子按照生命本身的節奏去成長。

給孩子提供适當的生長環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受和嘗試,生物本身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哦!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别把一場有節奏感馬拉松變成百米沖刺!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讓媽媽像媽媽,孩子像孩子

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對于媽媽的角色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來自養育孩子的過程。

我們在關注養育部分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媽媽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

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态和内在需求,當我們允許自己看見真實的自己,自然也會允許孩子看見真實的自己。

我們是女兒,是媽媽,我們更是我們自己!

留一些獨處的空間和時間給自己!先滿足自己,再滿足孩子。

真正的愛不是給孩子父母想要的的東西,也不是逼迫孩子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成為他們先給自己想要的東西,先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然後,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跟随我們的樣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不能也不該把自己人生的壓力和期待轉嫁到别人身上。

是的,沒有一個人應該承擔、可以承擔另一個人的人生。

陶行知曾說:

“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

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讓孩子無負擔壓力,又能自覺、努力,這考驗着父母的智慧。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一半富養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陪伴。

一半投資自己,用行動和榜樣的力量喚醒孩子的内在動力。

不是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才叫用心,也不是把時間都投入到教育上,才叫負責。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人生是一場體驗,養育是體驗和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别人看我們做得多好,孩子多乖、多聽話,培養孩子的目的是讓他能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獨立應對生命中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父母和孩子之間隻有建立平等信任的基礎才能進行溝通,讓孩子喜歡你的前提,就是讓他感受到你的真心。

你沒有居高臨下,而是像他朋友一樣地互相尊重和交流。

想對我的孩子說:你是第一次做寶寶,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咱們倆得互相擔待。

我不完美,是以請你和我一起成長,帶我去未來你想去而我沒有去過的地方。

生活充滿期待和未知,而這些媽媽希望和你一起去經曆!

是的,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對生活最深度的療愈!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當媽是一種修行》:與其精神内耗,不如靜待花開

寫到最後

這本書是一本值得每個女性都需要去看的書籍,其實我認為男性也應該去看這本書,了解女性做母親的不易。

女性能夠從這本書中學習到的有很多,可以把孩子的問題看成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修煉。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畫筆,是以不要愛的太滿,要給孩子的人生留有空間。

每個孩子都是帶着可愛的模樣和他自己的色彩來到這個世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是以我從來不拿别的小孩來對比自己的孩子。

這世界原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世界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人生。

孩子不必活成任何人期待和标榜的樣子,她隻需要活成她自己喜歡的模樣,真實的開心快樂。

是的,草木有本心,何需美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