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優米MaMa~
寶媽群裡一位媽媽說,上周婆婆帶4歲的女兒去遊樂場玩,看到一個比較可疑的人。那人50來歲,戴着口罩和帽子,一個勁兒盯着正在玩耍的小朋友。
寶媽說:婆婆剛開始沒注意,後面發現她一直盯着自家女兒,這才感覺有點不對勁,婆婆怕遇到搶孩子的,就匆匆忙忙帶孩子回家了。
回來和家人說起這事兒,雖然不能确定那人到底要幹嘛,但家人還是一陣後怕。
不得不說,這位婆婆的警惕性還真的挺高的。不管是不是誤會,她的這份警覺都值得點個贊。
畢竟現實生活中認錯了人,誤搶孩子的事件時有發生。
碰到人販子,别隻喊“我不認識他”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訊,講解人販子的新套路,看完後久久無法平靜。
視訊講述了一位媽媽在車站帶着孩子等車,碰到了一位和她同車的大媽。
聊了幾句準備上車時,大媽貼心表示:你拿東西太多,我幫你拿吧。
這位寶媽抱着孩子确實沒法拎太多的東西,便萬分感謝地讓大媽幫忙拿上了車。
有了前面的小插曲,上車後大媽自然而然地和這位媽媽攀談了起來。從孩子幾歲?叫什麼名字?到要去哪?都聊了一遍。
本來媽媽以為旅途中遇到了好心人,誰知快要下車時,這位大媽突然高聲大喊,“你想帶走我孫子,沒門!”
當時媽媽腦中一片空白,瞬間反應過來,這是碰到人販子了。他又驚又慌地表示“我不認識你,你喊什麼?”
但大媽卻不依不饒地哭喊,“我兒子沒做對不起你的事,是你非要離婚,現在還要帶着我孫子走,你把我孫子還給我。”
媽媽死死抱着孩子,嘴裡大喊,“我不認識她”,但周圍的人卻都誤以為是兒媳和婆婆鬧沖突,并沒人上前幫忙。
直到這位媽媽慌裡慌張,拽住一位大叔的胳膊,哭着喊着表示:她是人販子,我不認識她,請你幫我報警。
圍觀的人這才感覺到了不對勁,将孩子和媽媽圍在了中間,與那位老婦人對峙。緊接着老婦人看時機不對,趁亂溜走了。
雖然不知視訊中的事情發生在何地,但不得不說,如果是真的話,人販子也太猖狂了。
成為媽媽後,一直不太敢看這樣的視訊,很容易代入。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我們害怕,就不會發生的。為了孩子的安全,有些知識還是需要了解的。
碰到危險,這麼做!
人們遇到危險時,第一反應是向周圍的人求助。尤其圍觀的人越多時,我們潛意識會認為會有更多的人出來幫忙。
但你知道嗎?事實其實恰恰相反,圍觀的人越多,人們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能性就越小。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旁觀者效應,也叫“多元無知”。
這個現象源自1964年3月美國紐約克尤公園,發生的一起震驚全球的謀殺案。
案發當晚淩晨三點,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年輕女性在傳回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殺害。
但令人震驚的是,整個謀殺過程耗時半個多小時,這期間,女孩反複尖叫,大聲呼救,遇害者的38個鄰居都聽到了呼救聲,其中還有許多人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長時間。
但沒有一個人去援救她,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電話及時報警,緻使一件本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事實。
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比博·拉塔的注意,于是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
他們找了一批人,将人們分成兩人組,三人組和6人組,可以簡單的了解為兩人通話,三人通話,以及6個人小組通話。
但實際上參與人員聽到的都是錄音,錄音裡一位男生會抱怨生活與學習的壓力,并說自己高壓下會發生哮喘和癫痫。
說着男生便會開始呼吸急促并呼救,直至聲音消失。
最後研究者統計出手幫助的機率,他們發現:
- 隻有兩個人對話時,有80%的人會出手幫忙;
- 有三個人對話時,這個機率降低到60%;
- 而有6人對話時,僅有31%的人會付諸行動。
這一實驗很好地解釋了,如果遇到危險,你是當事人身邊唯一的人,參與救援的動力将大大增加。
而如果你隻是圍觀者中的一個,你将會覺得此事與你關系不大,總會有人出手幫忙。
這個實驗也告訴我們,如果遇到危險,例如人販子搶孩子的事,不要隻大聲呼救,而是要抓住特定的一個人找他幫忙。
不管是誰,抓住他,并告訴對方“大哥/大姐,她是人販子,幫我報警!”
這樣就會打破多元無知,将100%的責任施加在了對方身上,就能迫使對方不得不幫忙。
防患于未然
現在父母的安全意識已經越來越高,但人販子的行騙手段也逐漸在更新,是以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提高警惕,對于人販子的一些套路也要了解。
比如:
●常見作案地點
人販子往往選擇人流量大、易于混淆視聽的地點作案,如火車站、超市、學校、小區和公園門口等。
家長們在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孩子的行蹤,確定孩子始終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内。
●目标人群
獨自帶娃的老人和女性是人販子最容易盯上的目标。
老人年老體弱,反應能力相對較慢,容易成為人販子的獵物。而一些女性在帶娃出門時,注意力可能會分散,這也給人販子可乘之機。
是以,老人和女性在看護孩子時要格外小心,盡量避免單獨帶娃出行,特别是在人流量大的場所。
●作案手段
人販子的作案手段多種多樣,包括直接偷走、明目張膽地搶奪等。他們往往會利用家長的疏忽,迅速将孩子抱走。
一些家長帶娃出門時,可能會因為與熟人聊天而放松警惕,導緻孩子被人販子趁機抱走。
此外,人販子還可能通過誘騙、冒充熟人等手段将孩子騙走。
家長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遇到陌生人搭讪時要特别小心。
最後想說:安全問題無小事,“安全教育”上不僅要家長注意,平時也要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
建議家長可以通過“繪本、紀錄片或防拐主題教育”,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的引導。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進行過相關方面的主題教育嗎?是怎麼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