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陸仲晖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

陸仲晖

今天回憶起來,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而且還有确切可查的時間,應該是從1962年9月22日,這一天的淩晨開始的。因為從這個淩晨開始,我的母親就去了位于北門上的彭縣城關醫院住了幾天院,淩晨的時候我的奶奶從她居住的地方,來到了位于笆笆街2号大院我和父母的家裡,接替我母親陪着我度過了這個下半夜。天亮後,奶奶就帶着我回到了位于東街居委會後面院子她的屋裡。從此,我就和奶奶斷斷續續一起生活有9年時間。笆笆街2号院子和居委會後面院子的距離,其實隻有最多5分鐘的路程。但是這9年中除了逢年過節一些時間外,我就很少回到笆笆街我父母的家裡。偶爾回去一次,我都不在家裡吃飯。弄得母親幾次問我,是不是不認父母這個家了。我到奶奶屋裡去生活的時候,我還沒有滿4歲,說起來也許沒有人相信,我對那個下半夜開始的事情,還有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許多事情,确實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這些深刻的記憶中,就有奶奶教我做各種食物和做家務。

【親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陸仲晖

我在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過奶奶教我推湯圓粉子,其實春節過後不久,奶奶就又開始張羅做清明馍馍,她請鄉下的親戚弄來甜蒿或者棉花草還有玉米殼。有時候又是我到東南村菜蔬營一帶去摘棉花草,我摘回來的棉花草老嫩不分,每次都要由奶奶重新清理一次。然後我幫着奶奶泡米、洗棉花草、洗玉米殼和推磨子等。到了新鮮玉米出來的時節,奶奶又會買來帶着玉米殼的嫩玉米,仔細地将玉米殼剝下來,把玉米粒一顆一顆地抹下來用清水淘一下,可以是完全的玉米粒,也可以加上一些新鮮的青豆或者淘過的酒米飯米,一起上磨子推成細細濃稠的水粉子,再放入适量的糖精,用玉米殼包成三角形,上鐵鍋猛火蒸熟。在進入每年的7、8月份,奶奶還要用磨子推藕馍馍,這個藕馍馍是非常時令又可口的一道小吃。當年,隻要有新鮮藕上街,我奶奶就會用鮮藕加上酒米飯米,用磨子推出藕和米的粉漿,加上糖精然後将其貼在鐵鍋邊上,蒸熟後這個藕馍馍吃起來清香軟糯。可惜,現在街面上根本看不到這種小吃。不管是推湯圓粉子,還是做各種馍馍,在推磨子的時候,每一勺上磨子的食物都不能多,隻能少量而且必須有一定間隙後才能上第二勺。否則磨子就推不起走,磨出來的粉子就很粗糙。我這個幹活急性圖快的人,對我性格的磨練,就是從這一次又一次推磨子開始的。

【親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陸仲晖

到每年出來紅辣椒的時候,奶奶就開始準備做豆瓣辣椒,又叫胡豆瓣辣椒或辣椒醬。這個過程就比較長,奶奶先是蒸灰面坨坨,彭縣人叫作“羊蓋勁兒”,這三個字究竟如何寫?我無從考究也無法想象。還有就是炒一下胡豆用水泡脹後剝去胡豆殼,裹一層生灰面,也可以用黃豆炒熟後用水發脹裹一層生灰面,灰面坨坨和裹上灰面的胡豆、黃豆發酵出黴并曬幹備用。紅辣椒是逢場天在街上從農民手上,一背篼或一籮筐買回來的。我的任務就是幫忙将辣椒把子折去,和奶奶一道在井坎上把辣椒淘洗幹淨。應該是在我11歲的時候,有一次奶奶和我把辣椒淘洗幹淨以後,奶奶有其他事情就出去了,我就很自信地拿出菜刀菜闆開始切起了辣椒。這種做法是先把辣椒切成比較短的節子,然後再舀進磨子把辣椒推細出來,是以切辣椒就是一道準備工作。我用雙手切辣椒大約切了一背篼的時候,我的雙手就開始火辣辣跳起跳起的痛。我隻好停止切辣椒,雙手抱着在屋裡從這頭跑到那頭。初期還可以把雙手浸泡在冷水裡稍好一些,過了一會兒,浸泡冷水根本就不管用,這種辣椒刺激的痛,還讓人心頭發慌。我在想自己是一個男生要堅強忍住,可是雙手是越來越痛難以把持,我顧不了一個男生的臉面,更是不管他隔壁鄰居特别是同齡人是不是聽得見,就哇哇大哭了起來。我奶奶一回來,見到我這個狀況,馬上明白是出了什麼問題。她就一邊給我講注意事項,一邊用清油還有醬油給我塗抹在手上。然後又用肥皂給我洗手,這樣反複幾次後,我雙手的疼痛感才有所減輕。

【親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陸仲晖

還有一年做辣椒的時候,我給奶奶說不做磨子推的辣椒醬,改成剁辣椒,就像醬園店裡面賣的辣椒一樣,奶奶同意了我的提議。于是我就很高興地把菜闆放在一個木盆裡面,用菜刀剁起了辣椒。我的心裡在想,這樣不用切辣椒,雙手也不會接觸到辣椒,第一會兒雙手就不會痛。我和奶奶輪流着把辣椒全部的剁完了,用今天的話來說,我此時非常的有“成就感”。就自告奮勇地提出來,由我去清洗菜刀菜闆和木盆。我左手拿菜刀,右手去擦洗菜刀上的辣椒殘留,不小心右手一滑,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被刀刃劃破鮮血直流。傷口沾上了菜刀上和水中的辣椒,那個痛加上灼燒感,是一般人難以忍住的。于是我一聲慘叫着實地把奶奶吓住了,奶奶趕快過來給我處理傷口。其實,傷口的疼痛我還是能忍住的,那個辣椒水在傷口上的灼燒感,才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做辣椒中的兩次經曆,讓我認識到就是做普通的食物,也是不容易要付出代價的。

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泡鹽蛋,雞蛋、鴨蛋、鵝蛋都可以泡上。鹽水是多年的老鹽水,隻不過在下雪的時候,奶奶和我都要去收集牆上和瓦上的積雪放在鹽水罐子中,奶奶說鹽雪水泡出來的鹽蛋才好吃。奶奶還要收集斑竹葉,買香料和各種絲線,親手做許多棱角香包。然後就是買粽葉子泡酒米,接着包粽子煮粽子煮鹽蛋和準備雄黃酒。每次奶奶在包粽子的時候,我都會在旁邊看,或者在盆子邊上手拿葉子學着奶奶包粽子。我包了幾個瓦片一樣的粽子後,還要奶奶給我放在鍋裡一起煮上。往往是粽子還沒有完全煮熟,我放在鍋裡面的瓦片粽子就全部脫線蒸垮,米粒散了一鍋。我稍大一些,應該是12歲左右吧,奶奶就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包粽子。當我的第一鍋粽子成功煮出來後,奶奶一邊吃着我做的粽子,一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我發現我包的粽子和奶奶包的還是有差別,奶奶包的粽子要矮胖一些,我包的粽子要瘦高一些。後來我發現,我的這種樣式,其實就是大邑崇州一帶椒鹽粽子的樣式,是以我就堅持了我的這種包法和樣式。

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裡,奶奶還先後教過我如何做鹽菜、泡菜、點豆花、做水豆豉、做蘿蔔幹、發糟豆腐,還有做臘肉醬肉,我特别感興趣的是做“沖沖菜”和“激胡豆”。每年的冬月到第二年的春節前後,奶奶就會把棒棒青筍坨坨青筍的幫幫尖尖,用井水洗幹淨晾曬半天一天,然後将幫幫尖尖切成細顆粒。把鐵鍋燒燙,再把切好的幫幫尖尖,放在鐵鍋裡快速翻炒一分多鐘,迅速将其鏟起來盛在碗裡盆中并馬上壓緊,放上一張幹淨的白紙,用另外的碗和盆,趁熱将炒好的幫幫尖尖蓋上不透氣。一個晚上以後,炒好的幫幫尖尖就有了很濃的芥末味道直沖鼻子,是以叫它“沖沖菜”。“沖沖菜”放上熟油辣椒、花椒面、醬油和醋及少許白糖味精,是一道非常好的下飯菜。有時候,奶奶還會帶我去鄉下,在田邊路旁,将彭縣人稱之為野油菜的,帶有花苞的苔莖摘下來,還有青菜青筍冒出來的花苞苔莖摘下來,用同樣的方法做成“沖沖菜”,這些花苞苔莖做出來的“沖沖菜”,它的芥末味更濃一些。如果不想要“沖沖菜”的芥末味太沖,一個辦法是炒熟後不要捂得太緊。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将菜品放在開水中焯一下,然後切成細顆粒放在碗裡盆中捂緊,它的芥末味就沒有那麼沖。

“激胡豆”,根據我對這道菜的了解,我認為應該用這個“激”字。奶奶多次地做這道菜來就稀飯,還有成為逢年過節餐桌上的一道下酒菜。關于這道菜,我奶奶的做法是舀一碗泡菜水或部分泡菜水,依次放入切碎的生紅辣椒,也可以是豆瓣辣椒,再放入大蒜末,切碎的藿香葉,适量白糖和味精,還要放入生清油,做成一碗調料水。胡豆根據碗的大小取量,在鐵鍋中炒熟後,趁熱将胡豆鏟入調料水中并将其蓋嚴。一般一個多小時以後,胡豆在調料水中泡脹發軟,各種調料味浸入胡豆中,确實是一道價廉物美的特色菜。生清油入菜的不多,但是在“激胡豆”中,生清油卻是絕配。當然,生清油必須是純正的菜籽油才行。在彭縣和成都周邊,還是見得到“激胡豆”這道菜,但是都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味道。這道菜是我一直都在做的一道菜,我也是經過多次的摸索,才把這道菜做成了有奶奶當年的那個味。而每一次做這道菜,我都覺得奶奶還在我的身邊。

【親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陸仲晖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裡,奶奶教會了我許多做食物的方法,還有洗衣服等做家務的方法。無形之中,也教會我如何把平淡的生活,怎樣過得有鹽有味的,還培養了我熱愛勞動,能夠吃苦的性格。在和奶奶的朝夕相處中,奶奶還給我講了嫦娥吳剛、牛郎織女、貴貴陽、東湖西海南津北塔、祭魂莊、耍龍燈、打春牛等傳說和民俗故事。這些故事讓我産生了無限的遐想和好奇心,激發了我渴望學習的向往。大約在我讀3年級的時候,我回到笆笆街2号院子父母的身邊。和奶奶一起生活的那一段日子,是我經常回憶的一段經曆,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

2024年2月18日

END

來源:行腳成都

文/圖:陸仲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