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作者:木兮書影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任命70歲的公孫弘為丞相,滿朝一片嘩然,一度成為當朝的熱門話題。

公孫弘,出身貧寒,因為沒錢讀書,40多歲才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是以自身的文學修養也不高。就是這麼一個要能力沒能力,要背景沒背景的老頭,漢武帝卻要封他做丞相,大臣們覺得詫異也很正常,但是這件事能成為熱搜的原因是,他打破了漢朝的丞相的選拔标準。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檔

要知道,在公孫弘之前,漢朝有18位丞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貴族。曆代丞相要麼是功臣或者是功臣的後代,要麼是皇親國戚,反正無一例外做丞相之前都是有爵位在身的。

公孫弘呢,一看就是兩頭不沾邊,那他做了什麼獨得漢武帝的青眼,讓帝王為他破例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漢武帝貴為帝王,終究也不能免于俗套。

漢武帝破格任命公孫弘,說到底不過是利用罷了,他要宣告世人:隻要是我想用的人,就可以封侯拜相;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君王,他要加強皇權,樹立權威,去完成自己的大業。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01起因:貴族不好駕馭,甥舅沖突觸發的人事變動

漢武帝登基後,任用自己的舅舅田蚡做丞相,田蚡呢也沒什麼過人的才能,能夠當上丞相完全憑借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他的丞相之位是完全是依附于漢武帝,按理說他應該對漢武帝畢恭畢敬,唯漢武帝馬首是瞻。可是他偏不,倚老賣老,提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過分。

據《史記》記載,田蚡沒事就去找漢武帝喝茶,一坐就是半天,然後提一些自己的想法,起初漢武帝基本都采納了,田蚡于是得寸進尺,開始頻繁地向漢武帝推薦官員,漢武帝礙于親情也應承了。有一次,漢武帝想要安排自己人,發現朝廷各部門的要員都是田蚡的人,自己的人壓根插不進去,這把他氣得夠嗆,于是等田蚡再來推薦人的時候,他似笑非笑地說道:“舅舅啊,你啥時候把該推薦的人推薦完了,告訴我一聲,我這有幾個人也等着安排上崗呢!”

皇帝這麼說了,田蚡要是有點腦子,都該知道要收斂,但是他不進沒收斂,還變本加厲了,這次他是真的惹怒漢武帝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說是田蚡的房子要擴建,旁邊正好是一個政府衙門,于是他跑去跟漢武帝讨要這塊地,漢武帝當場就炸了:“你怎麼不說把武器庫也改成你家的房子!”田蚡這才意識到漢武帝真的生氣了,于是再沒敢提這事。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02 皇帝要破局,跟标準反着來得就是合适的人

田蚡回去了,漢武帝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沉思着,田蚡是自己的舅舅,凡事都依仗着自己,卻還是不跟自己統一戰線,整天想着自己的利益,何況是那些功臣和他們的後代?

為了将皇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漢武帝知道他必須做出改變,于是他千挑萬選,找到了公孫弘,他考慮的标準跟才能無關,跟背景也沒關系,隻要跟以前丞相的标準反着來,那就是他要找的人。

要說按着這個标準,70%以上的官員都符合要求,公孫弘跟這些人有啥不一樣呢?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03 公孫弘誤打誤撞,要的就是年老,不執拗,世故圓滑

要說啊,會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的人就是升得快。

公孫弘是個喜歡琢磨、喜歡複盤的人,在經曆了幾次漢武帝安排人物,他兢兢業業的幹完去給老闆彙報的時候,發現老闆都不聽,他就不太了解,既然不重要,為啥有安排我去做呢?到底是哪裡不對?

于是他開始琢磨漢武帝,思考漢武帝是個怎樣的人,他喜歡什麼樣的人,喜歡聽什麼話?

琢磨一陣子後,他得出結論,漢武帝喜歡尊重他的人。于是他調整跟漢武帝的彙報方式,一改之前自己的調查-分析-結論的彙報模式,改成了描述問題——分析現狀——解決方案123+每個方案的利弊,說完了問漢武帝,您看選哪個方案比較好?

讓老闆們做選擇題,而不是判斷題,更不是問答題,這就是公孫弘的晉升秘籍。

漢武帝的英明神武在公孫弘這得到了滿足,于是也就樂意安排他做其他事情,而讓公孫弘老來紅的關鍵是:公孫弘沒有原則,或者說他的原則隻有一個:老闆說的都是對的。

70歲的公孫弘沒本事、沒背景,漢武帝為何力排衆議封他做丞相?

本來開會前,他和同僚商量好一會兒要怎麼發言,結果開會的時候發現漢武帝的想法和大家不一樣,其他人都想好要怎麼跟老闆據理力争,公孫弘一站起來就說:我覺得上司說得對。他這種臨陣倒戈的行為讓大家很看不起,不過沒關系,老闆欣賞就好,先是破格封他為平津侯,後來又力排衆議讓他做丞相。

公孫弘通過放棄自己的主見和立場迎合漢武帝得以加官進爵,漢武帝則利用公孫弘樹立了一個通過順從皇權而取得富貴的典型,表達了他對加強皇權的政治立場,同時也是告誡貴族子弟,祖上的榮耀和功勳護不住他們一輩子,他們的榮華富貴取決于皇帝。

他們是各取所求,合作共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公孫弘在彙報的不到老闆回應,馬上反思,琢磨問題出在哪,然後去調整,這樣的思考和行動力放到現在也是值得學習的。

參考材料:

《漢武帝和他的時代》姜鵬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