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作者:陶瓷資訊網

每年的“3·15”都是陶瓷品牌重要的促銷節點,往年各大陶瓷品牌基本都能借此促銷契機迎來首個“開門紅”。但今年“3·15”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不管陶瓷品牌怎麼讓利促銷,經銷商、消費者似乎都不為所動,感覺越是降價越賣不動。”

廣東一家陶瓷廠負責人坦言:“實際上,終端經銷商對價格的敏感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高,許多經銷商更關注廠家的産品品質是否過關、供應是否穩定,以及廠家是否有相應的配套服務……因為經銷商直接面對的是消費者,如果産品品質不過關,會增添許多售後上的麻煩,有的甚至還會面臨退還貨款、現金賠償等消費糾紛。”

用“更低價”來換取銷量……

犧牲品質和服務之路越走越窄

“無論陶瓷市場如何内卷,産品品質始終是第一位。”這是古往今來,亘古不變的道理。然而,在目前的陶瓷行業,不少陶瓷企業、品牌試圖犧牲産品的“品質”換取“超低價”、“更低價”,期望以此開拓更多的客戶,搶占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如果沒有最基本的利潤,企業拿什麼來保證品質和服務呢?”面對目前的市場内卷與價格戰,有陶企人士分析指出,事實上,最近幾年陸續“暴雷”并且倒下的,很多都是那些“沒有最低價,隻有更低價”的管道單一的陶瓷企業和品牌。“因為,瓷磚生産的硬性成本擺在那,一味地追求更低價格,能不出問題嗎?”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今年剛開年不久,廣東就有陶瓷廠對外放出風聲:“因為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鍊緊張,需要對供應商的貨款打三折處理。”有供應商表示,确實接到了通知電話,但他明确拒絕了。“我們辛辛苦苦幹幾年的利潤都沒這麼多,一下子就說供應款打三折,還不能一次性給完。”

該供應商進一步說到,“2023年,我們就感覺這家陶瓷廠資金鍊很緊張、經營不是很良性,年中的時候就停止供貨。按計劃再過兩個月所有貨款就能結清,本以為可以平安落地了,誰知道,一開年就來這麼一個‘驚吓’。”

從經營模式來看,這家陶瓷廠主要是把磚坯賣給私抛廠,近兩年,因為越來越多的私抛廠收購、入股、租賃陶瓷廠,佛山純粹的私抛廠可能隻剩下5、6家。在這樣的背景下,該陶瓷廠磚坯的銷售愈發困難,而且私抛廠對磚坯的價格十分敏感。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資料圖檔,與本文無關。

正因如此,磚坯廠隻能對磚坯價格一降再降,本來磚坯的利潤就微乎其微,為了生存下去,這些磚坯廠就得不斷犧牲磚坯的品質,以此來換取銷量。然而,今年的陶瓷行業價格戰與“内卷”嚴重,磚坯再便宜也沒有市場。

過去一年,許多陶瓷供應商都經曆過價格内卷、利潤壓縮、收款難等普遍現象。不僅如此,供應商還時不時“踩雷”,不得不被迫接受各種“打折處理”。

多位供應商一緻表示,“如果一家陶瓷廠惡意打折處理貨款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的話,其他陶瓷廠可能又會跟進,倘若這股風氣盛行,以後我們都不敢往陶瓷廠送貨了。”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為降成本把供應商當“韭菜”

最終受傷的還是陶瓷廠

衆所周知,今年陶瓷行業“内卷”嚴重、市場競争壓力大,陶瓷企業都在想方設法降成本,期望在價格下調的過程中,依然能夠保證一定的利潤。近日,有供應商透露,有的頭部陶企在開年内部會議上提出“今年的生産成本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往下調6%、8%。”。

目前,陶瓷廠降成本的措施有很多,主要包括加強管理、降低損耗,縮短賬期、現金采購,優化配方、提高産量等,這些都是合理和健康的降成本方式。但是,也有的陶企卻是通過不正當的措施控制成本,這無疑是在堵自己的路。

許多供應商透露的案例顯示,此前廣東一家陶瓷廠,經常在供應商那“割韭菜”,時不時找各種理由對貨款進行打折處理,表面上來看,采購成本快速下調,但長期以往,該陶瓷廠的信譽越來越差,供應商都不願意與其合作。

迫于無奈,該陶瓷廠隻能現金采購,“很多時候緊急叫貨,材料品質不穩定,而且材料到廠後并未均化處理就直接生産,産品品質十分不穩定、優等率長期不達标,2023年虧損了不少錢。”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正如歸然書院院長鮑傑軍在《疊代》一書中提出,供應鍊是一個生态系統,企業要建立良好的支付信譽,善待供應商、服務商,為自己打造一個穩定而良性的供應鍊生态。

未來的競争,是供應鍊生态的競争,如果供應鍊打造不好,企業生存的空間就會越來越窄。特别是在企業危機、挑戰真正來臨的時候,或者原材料資源相對緊缺的時候,供應商優先保障的,肯定是支付信譽良好的優質客戶。

(正文完)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那些一味追求低價、割供應商“韭菜”的陶瓷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