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滅高句麗之戰

作者:鴻雁b

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争,分為唐太宗時期唐朝擊敗高句麗、大幅削弱高句麗,以及唐高宗時期唐朝削弱高句麗、百濟,攻滅高句麗、百濟。

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羅唐戰争後,新羅再次長期臣服于唐朝,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于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戰争背景

隋朝在征高句麗時遭遇慘敗。高句麗俘獲了大量物資與隋人。而隋朝楊廣的極度殘暴統治導緻窦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林士弘等等大量農民起義,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唐滅高句麗之戰

然後,李淵、李世民起義,逐漸攻滅各割據勢力,結束隋末嚴重分裂大亂,做到統一。貞觀年間,唐朝攻滅東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國、吐蕃,四夷臣服。

早在武德二年,高句麗君主高建武就派使者朝貢于唐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派使者朝貢于唐朝。武德七年,唐朝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貞觀五年,唐朝派人去高句麗收殓埋葬隋朝時期戰死的隋人屍體,摧毀高句麗用隋人屍體立的京觀。高建武害怕唐朝攻打高句麗,于是築長城一千多裡,東北從扶餘開始,西南到海。貞觀十四年,高建武派他的太子到唐朝,進貢于唐朝。

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的親唐政策,使高句麗與唐朝之間保持了20餘年的和平友好關系。但是,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榮留王25年)冬十月,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殺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榮留王弟大陽王的兒子高藏為王,獨專國政,同時出兵進攻新羅,阻斷新羅朝貢于唐朝的通道。泉蓋蘇文破壞了榮留王與唐朝建立的友好關系,導緻高句麗與唐朝的關系迅速惡化,最終導緻唐朝征高句麗。

戰争起因

唐朝建國初期,對高句麗、百濟、新羅均采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

貞觀十七年(643),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并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李世民派司農丞相裡玄獎帶诏書給高句麗,指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将要攻打他們。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

戰争經過

得勝而歸

唐滅高句麗之戰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後賜姓李,又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去“世”字,單名勣。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縣)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翟讓上司的瓦崗軍,後随李密降唐。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太宗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碛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将之一。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硖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因為唐太宗動用的軍隊數量遠少于隋炀帝楊廣動用的,給百姓造成的負擔遠小于隋炀帝楊廣造成的,是以隋炀帝征高句麗時出現百姓打斷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征與徭役,而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唐太宗說:“炀帝無道,征遼東時,人們打斷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征與徭役。朕現在征高句麗,都是選那些願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沒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憤歎郁邑。”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勣率軍到達幽州。三月,唐太宗的車駕至定州。唐太宗親自慰問生病的士兵,把他們托付給州縣治療。有很多人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都說“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唐太宗不允許。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軍自通定渡過遼水,到達玄菟。高句麗非常害怕,城邑都閉門自守。李道宗率數千士兵到新城。張儉率軍渡過遼水,向建安城(今營口蓋州青石嶺)進軍,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級。 李世勣攻占高句麗的蓋牟城(今遼甯撫順市),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 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進攻卑沙城。程名振率軍在夜裡到達,王大度為先鋒。五月,唐軍攻占卑沙城(今遼甯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俘獲男女八千人。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鴨綠水。

李世勣率軍到達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來救遼東城。李道宗将四千騎兵迎戰,李世勣也引兵幫助李道宗,打敗高句麗軍。唐軍斬首敵軍千馀級。

李世勣率軍攻遼東城,唐太宗率精兵與其彙合。唐軍攻占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敵軍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為遼州。

唐軍進軍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将士聞之,沒有不感動的。高句麗烏骨城(今遼甯鳳城邊門鎮)派一萬多軍隊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騎兵去攻擊他們。契苾何力親自殺入敵人的陣地,被刺中腰,薛萬備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傷口,繼續作戰,跟随他的騎兵奮力進攻,打敗高句麗軍,追殺數十裡,斬首千馀級,因為日落天黑而停止。

六月,唐軍占領白岩城(今遼甯省岫岩)。以白岩城為岩州。以蓋牟城(今遼甯撫順市)為蓋州。

車駕從遼東城出發,到達安市城(今遼甯省鞍山市海城市營城子鎮)外。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 延壽率軍到達距離安市城四十裡的地方。唐太宗指令阿史那社爾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誘敵,剛交戰就假裝退走。高句麗軍争相前進,到達安市城東南邊八裡的地方,依山列陣。唐太宗親自與長孫無忌等人以及數百騎兵到高處觀察山川形勢,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唐太宗指令李世勣率軍隊一萬五千設陣于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從山北出狹谷去攻擊敵人的後方。唐太宗親自率領軍隊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指令各軍聽到鼓角聲就一起出擊奮力進攻。延壽看到李世勣布陣,結陣要作戰。唐太宗望見長孫無忌軍塵起,指令作鼓角,舉旗幟,各路軍隊鼓噪并進,延壽等人大懼,想分兵抵禦。唐将薛仁貴大喊的沖入高句麗軍陣,所向無敵。唐軍進攻,高句麗軍大潰。

唐軍斬首兩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延壽等人率領剩餘的軍隊依山自固。唐太宗指令諸軍包圍之。長孫無忌撤了橋梁,斷了高句麗軍的歸路。延壽、惠真率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選出耨薩及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遷往内地,其他的都釋放,讓他們回平壤,他們都舉起雙手以頭頓地,歡呼聲傳到數十裡之外。此外,這一戰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全國都非常震驚害怕,後黃城、銀城的高句麗人都自己棄城逃走,數百裡沒有人煙。

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将盡,是以班師還朝。

唐太宗是從容班師。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贊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後的傳回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盡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奔馳,這種情況下騎馬奔馳,由此可見,在征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唐太宗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而認為沒有成功,而後悔,但是唐朝的戰果、收獲遠大于損失、消耗。其實這次出征是唐太宗與唐軍取得了勝利。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麗,攻占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跸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軍首級四萬餘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士兵死了接近兩千人,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取得多次大勝,單是其中消滅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朝的戰果遠大于損失。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克十座城,占領了遼東大片土地。之前,遼東被高句麗占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自此,唐朝在遼東地區打入了一個厚重的楔子,為以後對高句麗的軍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陣地。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還大量殲滅了高句麗軍隊的有生力量,高句麗軍隊的精銳部隊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且,這次征伐使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産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貞觀二十一年(647)二月,唐太宗決定出兵攻打高句麗。朝議認為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納這一建議。三月,唐太宗命牛進達和李勣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

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李勣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高句麗兵多背靠城牆拼戰,李勣将他們打敗,并焚燒其外城後回師。 牛進達、李海岸率軍進入高句麗境内,經曆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今遼甯莊河市西北五十裡城兒山古城)。進軍到積利城(今遼甯瓦房店市北得利寺鎮)下,高麗兵一萬多人出城迎戰,李海岸将其擊敗,斬首二千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十二月,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高任武入朝謝罪。

百濟與新羅也參與進了唐與高句麗的戰争,百濟攻破的新羅13座城。

貞觀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唐軍在易山擊破了他們。當晚,1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擊敗。 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渌,到達泊灼城(今遼甯省丹東市以北),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又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

剪除羽翼

唐高宗時期。永徽五年(654),安固率領高句麗軍與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們打的大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将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過遼水,高句麗見程名振等人的軍隊少,就開門渡過貴端水來迎戰,程名振等人奮力攻擊,擊敗高句麗軍,殺獲千馀人,焚燒了敵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傳回。顯慶三年(658)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将薛仁貴将兵攻高麗之赤烽鎮(今遼甯撫順市東),拔之,斬首四百馀級,捕虜百馀人。高麗遣其大将豆方婁帥衆三萬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五百級;顯慶四年(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将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将領溫沙門。

顯慶五年(660),百濟恃高句麗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骁衛将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軍隊伐百濟。以新羅王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之衆。蘇定方率唐軍從成山渡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抵抗唐軍。蘇定方率唐軍擊破百濟軍,百濟死數千人,其餘都潰逃了。蘇定方指揮唐軍水陸齊進,直接向百濟的都城進軍。百濟傾國來戰。唐軍擊破百濟軍,殺一萬多人,攻滅百濟,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軍。百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朝在百濟設定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朝疆域

顯慶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龍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營。以鴻胪卿蕭嗣業為夫馀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纥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當初,蘇定方打平百濟,留下郎将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将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時去世。百濟僧道琛、舊将福信聚集人衆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原先的王子豐立之,率軍在府城包圍劉仁願。唐高宗下诏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的軍隊,順便征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願。劉仁軌禦軍嚴整,所攻擊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濟在熊津江口立兩栅,劉仁軌率軍與新羅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殺死、溺死敵人一萬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新羅糧盡,傳回。道琛自稱領軍将軍,福信自稱霜岑将軍,招集徒衆,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與劉仁願合軍,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诏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诏,派他的将軍金欽統帥軍隊援助劉仁軌。到達古泗,福信截擊,擊敗了金欽。金欽傳回新羅。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并進。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多次作戰都勝利了,包圍了平壤城。 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莫離支男生用數萬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達後,正趕上層冰大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其餘都投降于唐軍,男生孤身逃回。

龍朔二年(662),龐孝泰與高句麗在蛇水之上交戰,戰敗,與他的兒子十三人都戰死。另一道的蘇定方包圍平壤卻沒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圍而傳回。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在熊津之東大破百濟:劉仁願、劉仁軌先是攻占百濟的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殺死以及俘獲很多敵軍,分兵守之;百濟增加軍隊防守險要的真岘城;随後劉仁軌仍然攻占了真岘城,打通了新羅運糧之路。劉仁願上奏請增加士兵。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百濟王派使者到高句麗、倭國(日本)求援軍來抵抗唐軍。

龍朔三年癸(663),百濟與日本援助高句麗。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王法敏率陸軍前進,沒有遇到日本軍。劉仁軌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軍。劉仁軌指揮唐軍四次擊敗日本軍,焚燒日本船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逃到高句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衆投降,百濟全部被平定,隻剩下任存城還沒被唐軍攻下。黑齒常之投降于唐軍。不久之後唐軍攻占任存城。

唐朝攻滅百濟,使高句麗失去了一個軍事盟友。高句麗側翼完全暴露在唐朝的直接攻擊之下,高句麗側翼也失去了戰略防禦屏障。

麟德二年(665),高句麗太子福男來唐朝侍祠。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産留下治理國家政事。泉男建趁機取得國家,自任莫離支,發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駐守另外的城邑,讓他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骁衛大将軍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将軍,擔任向導。又任命右金吾衛将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讨伐高句麗。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衆與龐同善會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安陸人郝處俊為副大總管,以進攻高句麗。龐同善、契何力同為遼東道行軍逼大總管并仍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窦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揮。

滅國之戰

唐朝對高句麗連續不斷的發動軍事進攻,不斷瓦解着高句麗的基礎。唐朝對高句麗的頻繁進攻,為最後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乾封二年(667),李勣攻占新城(今遼甯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麗十五萬軍隊駐紮在遼水,高句麗還有數萬靺鞨兵據守南蘇城。契苾何力指揮唐軍攻擊,擊敗敵軍,斬首一萬多級,乘勝攻占七座城。于是率軍傳回與李勣彙合,一起攻占辱夷、大行兩座城。攻克扶餘。李勣攻下高句麗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擊唐軍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軍營,被唐軍薛仁貴擊破。高侃進軍到金山(在今遼甯昌圖西),與高句麗交戰,不利,薛仁貴率唐軍橫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馀級,攻占南蘇(今遼甯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甯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合。

總章元年(668)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占扶餘城(今遼甯四平),扶餘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泉男建再次派兵5萬救扶餘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甯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與李勣軍遭遇,唐軍大破高句麗軍,斬獲3萬多人,乘勝攻占大行城(今遼甯丹東西南娘娘城)。

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栅。高句麗發兵拒戰,唐軍奮勇出擊,大破高句麗軍,追奔200餘裡,攻占辰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者逃跑,或者投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産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于唐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戰,都被唐軍擊敗。高句麗将領僧人信誠秘密派人聯絡唐軍,自己作為内應,五天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攻占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麗各地。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戰争結果

唐朝多次大勝高句麗,最終攻滅了高句麗。

在攻滅了高句麗之後,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定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定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選拔酋帥有功的人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官員一起管理當地。任命右威衛大将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戰争評價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争研究》: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立國,中經新莽時期、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滅亡,共705年。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争研究》:高句麗政權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成為高句麗政權強大的軍事支柱。 然而遇到了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唐軍,唐軍通過多次大勝,将高句麗軍隊消滅殆盡。

清朝乾隆皇帝《度遼水》:鏡影照龍旃,橋山展谒旋。甯同貞觀後,撠挶為開邊。

戰争影響

唐朝的軍事打擊給高句麗帶來了災難。戰争中,高句麗大量城邑、村莊被占領或毀于戰火;高句麗軍隊死傷累累,精銳損耗殆盡,軍隊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削弱;平民大量死亡或未逃避戰火而四處奔散,田園荒蕪,社會生産力遭受了嚴重破壞,嚴重動搖并逐漸瓦解了高句麗政權的基礎,高句麗出現了國力凋敝、社會動蕩的困難局面,直接傷及高句麗的國基。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将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被滅後,新羅與唐朝交戰數次,被唐朝李瑾行、劉仁軌等多次擊敗,最終新羅仍然長期稱臣于唐朝。大同江與平壤以南為新羅疆域,大同江與平壤以北為唐朝疆域。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于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唐滅高句麗之戰

高句麗最盛時期版圖

高句麗建國的第一個都城是在遼甯本溪桓仁的;卒本城(平時)、五女山(戰時)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绛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中國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南祖房 ,但少時家境貧寒,于貞觀末年應募投軍,随唐太宗征高句麗,在安市城之戰中身穿白衣,持戟懸弓,大呼沖陣,所向披靡。太宗嘉獎其勇猛,召拜其為遊擊将軍、雲泉府果毅。後升右領軍中郎将,鎮守玄武門。後兩度随擊高句麗,并大破契丹于黑山。薛仁貴作戰二十餘年,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句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其事迹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衍生出《薛仁貴衣錦還鄉》《薛仁貴征東》等文學作品。

唐滅高句麗之戰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