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大地震,終于先天政變

作者:子玉史院
帝國大地震,終于先天政變

文 / 子玉

什麼是主要沖突,什麼是次要沖突,這是關乎任何事情成敗的關鍵因素。

玄武門之變解決的是秦王世民和皇帝李淵之間的沖突,先天政變解決的是太子李隆基和皇帝李旦之間的沖突,都是皇權和軍功派之間的沖突。隻不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李世民将沖突轉化到了太子建成身上,李隆基将沖突轉化到了姑姑鎮國太平公主身上。

景龍四年(710)六月二十日夜晚,臨淄王李隆基發動了震驚天下的唐隆政變,一舉将韋後和安樂公主勢力血腥清洗。唐隆政變之後,帝國的皇權就轉到了相王李旦一脈手裡,而李隆基也憑借誅韋氏之功拿到了太子的位置。

六月二十七日,已經登基稱帝的李旦正式宣布,冊立皇三子平王李隆基為皇太子。

李旦之是以沒有堅持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為了避免高祖朝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再次重演,直接一步到位将立有大功的皇三子李隆基立為皇太子,避免了兒子們為了儲君之位可能爆發的流血沖突。

但很快,李旦就想明白了一件事,當年的玄武門之變,秦王看起來解決的是自己與太子建成之間的沖突,實際上解決的是與皇帝李淵之間的沖突:

秦王是大唐的軍功派,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且不管是在廟堂還是地方都擁有大量的擁趸,嚴重威脅皇權。

為什麼李淵殺掉了劉文靜,其實就是對秦王的敲打。包括在滅掉王世充之後不及時對秦王集團封賞、在劉黑闼二次作亂河北時派太子建成去平定,都是對秦王集團的壓制。

當時的太子建成不過就是皇帝李淵制衡秦王勢力的一張牌而已。

是以,玄武門之變時,秦王真正的戰場其實是在太極宮,是如何控制老爹并奪取大唐的軍權和政權。當然,李世民後來也是如願拿到了這些東西。

也就是說,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前提表面上是秦王的文韬武略作用的結果,本質上還是秦王明白什麼是主要沖突,什麼是次要沖突,屬于認知和戰略的制勝。

帝國大地震,終于先天政變

秦王真正的對手是高祖 圖源/劇照

如今,當李旦成為皇帝之後,他馬上就感覺到了皇位上那深入骨髓的寒意,自己已經成為了當年的高祖李淵,而太子李隆基就是當年的秦王世民,差別隻是,李隆基是太子,而非親王。但自下而上的寒意是一樣的。

尤其是,李隆基在掌控了禁軍力量并在政變之後将自己的人馬填充進帝國中樞的情況下,李旦更是壓力山大。

是以,制衡集功臣和儲君于一身的李隆基是李旦必須要打的一張牌。當年,李淵可以用建成這張牌制衡秦王,那麼李旦也可以憑借鎮國太平公主這張牌來壓制東宮。

這就是,不當其位,人永遠也了解不了别人。

六月二十八,李旦就任命長子李成器為雍州牧,控制了京師長安地區,并讓李成器遙領揚州大都督,将江南的錢和兵也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後,李成器又兼任閑廄使一職,掌控了禁軍所用的軍馬。

對于太平公主,李旦則允許她繼續開府治事,深度參與朝政。通過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兩次站隊成功,太平公主已經在帝國積累起了足夠的威望和強大的實力,是制衡太子集團的最佳人選。

此後,李旦就是不斷地玩平衡術,當太平公主遙遙領先時,他就适當偏向太子一邊,當太子的壓力過大時,他又偏向太平。總之,都是為了皇權的穩定。

李旦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雖然在打擊東宮,但從來沒動過更立太子的想法,說白了,太平公主隻是他制衡東宮的一張牌而已。

為了避免自己身後皇權更疊可能引發的鬥争,李旦就于延和元年(712)八月初三,正式将皇位禅讓給了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但退位之後的李旦卻并沒有放棄權力,比如,他依然自稱“朕”,所下指令稱為“诰”,擁有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權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權,平常依舊在太極殿辦公。而登基之後的李隆基卻隻能自稱“予”,下達的指令稱為“制”“敕”,擁有對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權和徒刑以下案件的審理權,平常在武德殿辦公。

說白了,最高權力還是在睿宗手中,李隆基的權力和當太子時差不多,隻是身份由太子轉化成了皇帝而已,還是屬于實習階段。

李旦還是怕兒子将他架空,自己成為當年的高祖李淵,李唐皇室父子猜忌之深由此可見。

此後,太平公主依然充當李旦壓制李隆基的一張要牌,雙方在軍政兩個領域展開了猛烈的争奪戰,誰也不能徹底壓制誰:太平屢屢占據宰相群體這一高地,在宰相班子裡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李隆基則依然掌控着禁軍勢力。

一個在政治圈裡領跑,一個在軍事圈裡獨大,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正是李旦想要的結果。

大家都說,太平公主有複制女皇武則天老路的野心,其實未必,她自始至終都隻是皇家的一張牌而已:神龍政變時,她是李顯和李旦的盟友;唐隆政變時,她是臨淄王李隆基的盟友;如今,她也隻是皇帝李旦用來制衡李隆基的一張牌而已。

永遠都隻是配角和被利用的角色。

帝國大地震,終于先天政變

太平隻是睿宗手裡的一張牌而已 圖源/劇照

但這并不影響太平對自己權勢的大力擴張,到了先天二年(713)時,她已經在政治領域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當時的七個宰相有五個就是她的人,分别為:窦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陸象先。剩下的兩個為睿宗的人。

而天子李隆基卻是孤立無援,就像當年的秦王世民面對高祖、太子和齊王的組合打擊時一樣惶恐。

很明顯,局面已經失衡,而李隆基在危機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已經将不滿的情緒頻繁的表現出來,雙方的博弈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李隆基的表現被太上皇李旦認為是逼宮行為,于是就有了廢帝的想法。

先天二年(713)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将朔方軍大總管兼兵部尚書郭元振召回了朝廷,拜相,想借助朔方軍的外力行廢立之事。之是以如此,是因為禁軍被皇帝李隆基所掌控,李旦不得不借助外力。

七月初三,玄宗率領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王毛仲等人正式發動政變,他們從武德殿出發,先後穿過武德門、虔化門、朱明門、肅章門、晖政門中的虔化門,直奔玄武門而去。

進入玄武門之後,玄宗先是斬殺了北門禁軍左羽林衛大将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将軍李慈,接着又在太極殿西側誅殺了正在值班的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和中書舍人李猷,完了又是蕭至忠和崔羲被殺,窦懷貞在逃跑過程中自殺。

玄宗每往前走一步,太平的心腹主力是一個個倒下,而公主此時可能還不知道宮中正在發生的事。

慌亂中的睿宗連忙跑到了承天門準備召南衙軍與玄宗一戰。但由于玄宗在政變初期就讓王毛仲去閑廄奪取了馬匹将政變隊伍武裝了起來,是以睿宗在時間上根本就赢不了玄宗,最終還是被困在了承天門的方寸之地。

勝敗已見分曉。

可見,先天政變玄宗成功的優勢就在于,他不僅掌控了禁軍,還用戰馬武裝了自己,在軍事實力上足以碾壓睿宗。

睿宗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隻能賦予玄宗政變的合法性,将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皇帝李隆基,和當年的高祖李淵一樣無奈。大唐的權力交接還是在政變中完成的。

此時的太平公主在黨羽被殺的情況下已經對玄宗造不成任何威脅,在外邊的寺廟中躲了幾天之後最終還是回到了家裡,被玄宗賜死。

本質來說,太平公主之死其實是玄宗對睿宗皇權的殘餘勢力的清洗,還是儲君與皇權之間的沖突。

複盤玄宗的成功,他和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一樣,都是在确認了主要沖突之後,然後才展開行動的,而且是搶在了對手動手之前:李世民因為搶在建成之前動手取得了勝利,李隆基也是先發制人在太平準備動手的前一天亮劍才一舉取勝。

可見,在實力旗鼓相當的情況下,對對方資訊的掌握和動作的快慢才是左右結果的重要因素。

至此,任何威脅皇權的勢力都被清洗,皇帝李隆基徹底集中了皇權,隻不過這一天是通過數次政變才完成的,從神龍政變到景龍政變,再到唐隆政變,最後以先天政變而收尾。

一将功成萬骨枯,背後都是血的代價呀。

由此也可見,睿宗想通過和平過渡的方案來完成皇權的更疊被現實驗證是不可行的。

帝國大地震,終于先天政變

睿宗最終還是複制了高祖的悲劇 圖源/劇照

當然,即使是太平獲勝,皇權也一樣會被架空,太平公主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意志另立一個皇帝,然後自己掌控全局,就像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如果是建成獲勝,李淵一樣面臨成為太上皇的風險。

隻要政治場上出現一家獨大的勢力,皇權就會受到挑戰。

皇帝最安全的方案就是,讓兩家始終博弈,但誰也不能徹底壓制對方,但要做到這一點又很難。因為,太平本質上是睿宗的打手,睿宗必須確定己方的優勢,而玄宗在生存面臨挑戰的情況下肯定會铤而走險。

本質上還是大唐特殊的文化基因在作祟,是皇權和儲君之間的極度不信任。

此後,這種特殊的文化還會制造更多的皇室悲劇。

下一個悲劇就是玄宗自己。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