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殺死Model Y,可現實卻是人人被反殺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 緻
當産品力的内卷逐漸見頂,比拼的将是誰的品牌力更強。
新聞,還是連起來看更有意思。
上周,特斯拉提前劇透,Model Y即将漲價5千元,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尤其是在其它中國車企大打特打價格戰,拼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就連即将交出首份造車答卷的雷軍,都不禁感慨道:“特斯拉太牛了,真心佩服,目前的電動車市場,競争如此激烈,隻有特斯拉敢漲價。”
當然,望向背後最根本的原因,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試圖通過如此方式,“逼單”那些猶豫不決的潛在消費者,無疑占據着很大比重。
而以我對特斯拉的了解,今年一定會在某個關鍵節點,利用Model Y再來一次更大幅度的官降,徹徹底底收割所處細分市場的韭菜。
畢竟,同樣就在上周,路透社已經曝出其上海超級工廠悄悄減産的消息。雖然還未得到正式回應,但從中還是能夠讀出特斯拉的腹背受敵與壓力山大。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随着“同門”Model 3被各種自主純電轎車所重重圍攻,陷入到難以掙脫的泥潭之中,曾經十分傲人的領先優勢被漸漸蠶食,肩負品牌主銷擔當任務的Model Y愈發不容有失。
好在,值得慶幸的是,結合過去一年的零售銷量資料,身處20-40萬元的純電SUV市場,今天的主角正如文章标題提及的那樣,“人人都想殺死Model Y,可現實卻是人人被反殺。”
換言之,并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與挑戰,還在維系“一家獨大”的局面。在華共賣出近47萬輛,甚至吊打了諸多燃油SUV。
至于為何能夠大賣?
首先,肯定還是由于産品力層面的均衡。
雖然本身推出已久,但不得不承認Model Y在類似三電系統、智艙軟體成熟度、智駕體驗、駕乘質感包括補能體系等多元度,依舊表現的較為均衡。
加之,售價合理。而中國消費者對于SUV車型天生的偏愛,很大程度上也成就了Model Y的綻放。與此同時,自國産開始,其一直沒有遇到太多像樣的勁敵。
不過,這樣的局面,從去年開始瞬間發生了改變。
随着小鵬G6與智己LS6的入場,Model Y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威脅。作為論據,二者的單月銷量最高點,分别達到近9千輛與1萬輛。
并且僅就賬面資料,它們在一些方面也明顯要優于Model Y,例如乘坐空間、車身尺寸、充電速度、真實續航……
可正當大家以為Model Y将會重蹈Model 3的覆轍,被拉下所謂的神壇時,故事劇情卻沒有按照預想中的發展。
進入今年以來,我們繼續得以見證Model Y的“一家獨大”。由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小鵬G6與智己LS6的斷崖式下滑。
2月,即便經曆了春節假期的考驗,Model Y零售銷量仍達到22,537輛。反觀小鵬G6與智己LS6,卻隻剩可憐的1,161輛與1,491輛。
面對上述結果,非常不解為何後兩者在産品力與終端價格都不算太差的背景下,會隕落的如此之快。
難道,僅僅隻是由于整個大盤消費活力的減弱?由于價格戰加劇了大家的觀望情緒?還是别的什麼原因?
平心而論,到現在仍一頭霧水。
順勢,我也帶着類似的疑問,與身邊的同僚開啟了一輪激烈的讨論。其中,有一種觀點十分有趣。
“現在20多萬元的純電SUV,産品力已經快卷到頭了,管它什麼800V、雷射雷達、長續航、大空間,在十分有限的成本空間内已經紛紛上車。相比之下,消費者對于品牌層面的感覺,才是他最終願不願意掏錢的決定性要素。”
更簡單來說,某一位使用者,在接連看過小鵬G6、智己LS6之後,卻還是選擇了Model Y,很可能是出于他對特斯拉本身的信任。
作為另一起論據,縱觀20萬元的純電SUV市場,宋L同樣迅速成長為一位不容小觑的選手,2月共賣出新車5,265輛。
而它熱銷的關鍵,除了那套超高顔值的外觀造型之外,“比亞迪”無疑是其孵化車主芳心最大的金字招牌。
由此将視線繼續延展,早在去年年末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上,李斌曾抛出下面一段話,“品牌是一個很長期的詞,特别是汽車行業的品牌,真的需要非常非常長的時間,才可以慢慢沉澱下來,而且它一個階段會表現出來不同的一些特點。”
無可厚非,最近中國車市的關鍵詞就是——價格戰,對于很多參與者來說,不打連活下來的機會都沒有,是以我們見證了一些主機廠的被迫跟随,甚至不惜損害苦苦經營的形象。
可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不得不說:“雖然降價能夠帶來短期内的銷量提振,但對于自身元氣的損耗也頗為巨大。”
在此過程中,當産品力的内卷逐漸放緩,勁敵之間的差距越縮越小,最終比拼的還是誰的品牌力更強。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BBA旗下純電車型的終端售價紛紛“打骨折”,同樣能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香饽饽”。
試問,誰能拒絕十幾萬的奧迪Q4 e-tron?誰能拒絕二十多萬元的寶馬iX3、奔馳EQE?在豪華車市場,三家德國車企還是擁有很強的話語權。
反觀特斯拉,随着時間的沉澱,在華科技先鋒、電動新貴的标簽,無疑被牢牢地貼在了它的身上,Model Y也能夠順理成章的從中受益。
總之,還是那句話:“亂戰終歸會變得風平浪靜,有些客觀規律我們必須遵守。對于任何一家車企而言,品牌力一直是賴以生存的命脈。如果沒有後者作為支撐,再好的産品都将成為空談。”
最後一個問題:究竟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Model Y殺手?
至少目前,尚且沒有答案……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
閱讀
億咖通,比華為更純粹?
别急着唱衰小米汽車
深藍G318,真的夠硬嗎? | 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