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作者:一直行者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會發現:一切自己運作得很好。一切自有因緣。真正的我,隻是好像被随順,被活出來!

——題記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常常作為人們的座右銘。

不管它出自哪裡,不管是誰說的。在看任何解釋之前,我們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了解。

首先就是斷句或者斷字。不一定要按原有的方式或者大多數人習慣了的那種方式。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颠倒的,真理隻有極少數人通達。

在我這可以有兩種斷句方式。

第一種斷句為,“行,有,不得;反求,諸(之于)己。”

行,即心行。因為所謂一切行,實際上無非心行。

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諸行無常,就意味着并沒有一個可以恒常不變的心行/法行,是以不可得。即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将來心不可得”。這是“諸行,不可得”。

同樣,一切萬有,凡夫所認為的一切實實在在的有自體、有自性的,實際也不可得。實際上,一切凡夫所認為實實在在的事物,并非實有自體,也并非實有自性。通常人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若細緻探究,便可發現,實際并不曾擁有,也不可擁有。

比如說,你擁有你的孩子?一歲時的?十歲時的,或是30歲時的?還是眼下的呢?這樣一推究審思,就會發現實際上你不可能擁有“孩子”。頂多你隻是一直相信頭腦裡面那個“我有我的孩子”這樣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你也并不可能擁有。

同樣,實際上你并不可能真的擁有你的丈夫;你不可能擁有你的錢财,你的容貌,甚至你的工作,你的能力……

你也不可能真的擁有你的身體——你看他/她時刻正在老去;你不可能真的擁有某一感受;你也不可能擁有頭腦中的想法;你不可能擁有你以為的你的心。

甚至,你并不可能真的擁有一個“出生”,你也不可能擁有衰老,乃至擁有死亡。

任何“擁有”或者說任何“關于有什麼”都是一種錯覺,都是一個頭腦分别故事;那也意味着,相對而言你不可能真的失去或失落什麼;任何關于“沒有”,也一樣。

“沒有”,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有。“失去/失落”即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有”。

有和沒有,相對而己,皆為虛妄分别。實相不在有或沒有之中;實相超越一切關于有和沒有。

佛說,“諸法無我,是生滅法。”這是“萬有,不可得”。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正因為體會領悟到了“行,有,不得”,是以“反求”,從有所求上,反過來。從那有所求有所攀緣的心上,來一個反轉,傳回來,“之于(諸)己”——來到真正的自己。

這裡的“己”有别于“我”。絕大多數人通常是以有求有取的攀緣心為自性,以為是我。那是虛妄的頭腦式的自我。而“己”,是指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并沒有自我,即無自性。是以,莊子說“至人無己”。

也正是因為體會領悟到了“行,有,不得”,是以,從有所求上反轉,傳回來。從那心行上傳回來,即從念頭上傳回來,來到覺知,來到觀照上。

更進一步,同樣于返照,體會到——畢竟無有可得。而這個無可得卻又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無可得”超越有和沒有;超越一切相對的,生滅的。

因為體會到這不可得,反而得到了一種無上的安然。這種毫無挂礙的大自在,正是我們的本來心性。

到這裡就不再是生滅法了,在這裡就是無生無滅,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在這裡就是“常,樂,我,淨”。

然後,我們會發現:一切自己運作得很好。一切自有因緣。真正的我,隻是好像被随順,被活出來!

是以,最後說,來在真正的自己——“之于己。”

第二種斷句。可以是“行,有不得;反求,之于(諸)己。”

“行,有不得”。在心行上,毫無覺察地預設為還有所缺、有所不得,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還缺乏什麼。也就是總有一種匮乏感或者失落感。是以,便總覺心有不甘,總要不斷去抓取,始終向外攀緣,不斷地在強化這攀緣心以為自性。

像這樣的人,心有挂礙。他/她的生活是不會真開心的。即便偶爾的放松開心,随即帶來的卻會是更大的失落更大的匮乏,空虛……因為他/她從來都生在頭腦中,都活在故事裡面,不知何為真正的自己。

當然,還可以有第三種斷句,甚至第四種第五種……

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來自于自己的體會和領悟。

這裡以第一種斷句為主,故不贅述。

我們在生活中去深入體會,去默契領悟,最終活出自己的體會和領悟。如此,方名真受用,真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