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作者:一直行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我们会发现:一切自己运行得很好。一切自有因缘。真正的我,只是好像被随顺,被活出来!

——题记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常常作为人们的座右铭。

不管它出自哪里,不管是谁说的。在看任何解释之前,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首先就是断句或者断字。不一定要按原有的方式或者大多数人习惯了的那种方式。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颠倒的,真理只有极少数人通达。

在我这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

第一种断句为,“行,有,不得;反求,诸(之于)己。”

行,即心行。因为所谓一切行,实际上无非心行。

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诸行无常,就意味着并没有一个可以恒常不变的心行/法行,因此不可得。即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这是“诸行,不可得”。

同样,一切万有,凡夫所认为的一切实实在在的有自体、有自性的,实际也不可得。实际上,一切凡夫所认为实实在在的事物,并非实有自体,也并非实有自性。通常人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若细致探究,便可发现,实际并不曾拥有,也不可拥有。

比如说,你拥有你的孩子?一岁时的?十岁时的,或是30岁时的?还是眼下的呢?这样一推究审思,就会发现实际上你不可能拥有“孩子”。顶多你只是一直相信头脑里面那个“我有我的孩子”这样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你也并不可能拥有。

同样,实际上你并不可能真的拥有你的丈夫;你不可能拥有你的钱财,你的容貌,甚至你的工作,你的能力……

你也不可能真的拥有你的身体——你看他/她时刻正在老去;你不可能真的拥有某一感受;你也不可能拥有头脑中的想法;你不可能拥有你以为的你的心。

甚至,你并不可能真的拥有一个“出生”,你也不可能拥有衰老,乃至拥有死亡。

任何“拥有”或者说任何“关于有什么”都是一种错觉,都是一个头脑分别故事;那也意味着,相对而言你不可能真的失去或失落什么;任何关于“没有”,也一样。

“没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有。“失去/失落”即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有”。

有和没有,相对而己,皆为虚妄分别。实相不在有或没有之中;实相超越一切关于有和没有。

佛说,“诸法无我,是生灭法。”这是“万有,不可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正因为体会领悟到了“行,有,不得”,所以“反求”,从有所求上,反过来。从那有所求有所攀缘的心上,来一个反转,返回来,“之于(诸)己”——来到真正的自己。

这里的“己”有别于“我”。绝大多数人通常是以有求有取的攀缘心为自性,以为是我。那是虚妄的头脑式的自我。而“己”,是指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并没有自我,即无自性。因此,庄子说“至人无己”。

也正是因为体会领悟到了“行,有,不得”,所以,从有所求上反转,返回来。从那心行上返回来,即从念头上返回来,来到觉知,来到观照上。

更进一步,同样于返照,体会到——毕竟无有可得。而这个无可得却又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无可得”超越有和没有;超越一切相对的,生灭的。

因为体会到这不可得,反而得到了一种无上的安然。这种毫无挂碍的大自在,正是我们的本来心性。

到这里就不再是生灭法了,在这里就是无生无灭,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这里就是“常,乐,我,净”。

然后,我们会发现:一切自己运行得很好。一切自有因缘。真正的我,只是好像被随顺,被活出来!

所以,最后说,来在真正的自己——“之于己。”

第二种断句。可以是“行,有不得;反求,之于(诸)己。”

“行,有不得”。在心行上,毫无觉察地默认为还有所缺、有所不得,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还缺乏什么。也就是总有一种匮乏感或者失落感。因此,便总觉心有不甘,总要不断去抓取,始终向外攀缘,不断地在强化这攀缘心以为自性。

像这样的人,心有挂碍。他/她的生活是不会真开心的。即便偶尔的放松开心,随即带来的却会是更大的失落更大的匮乏,空虚……因为他/她从来都生在头脑中,都活在故事里面,不知何为真正的自己。

当然,还可以有第三种断句,甚至第四种第五种……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来自于自己的体会和领悟。

这里以第一种断句为主,故不赘述。

我们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去默契领悟,最终活出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如此,方名真受用,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