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作者:洛邑過客

#精品長文創作季#“我是誰、從哪裡來”,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最早為哲學命題,後常被用作尋根覓底的靈魂之問,也恰如其分。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根深蒂固,駐紮着一絲濃濃鄉情。因城建失地整體拆遷的,感覺尤甚。比如營莊。

營莊因撞名孟津送莊之營莊,也稱西營莊,為邙山鎮下轄的行政村。西接望朝嶺,北臨後洞,東至史家溝,南達苗北,轄莊王山、營莊、八裡窯三個自然村。全村六百餘戶、兩千餘人,面對即将消失,來曆不甚明了的村莊,也時常群起诘問。

村支書劉韶輝是個有心人,在整村拆遷前,特意請人用無人機,航拍了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大家預留下了最後的念想。營莊的來曆,也是劉韶輝揮之不去,常魂牽夢繞的敏感話題。去年給大學新生發獎勵金,有的竟不知自己幾隊,再過些年,在外的住戶怕是連營莊都忘了。劉韶輝不無擔憂地說。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營莊老照片

為正本清源,把根留住,3月21日下午,劉韶輝請來村裡十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臨時村委召開座談會,共同追憶營莊村史。點題即共鳴。大家七嘴八舌,熱議紛紛。

駐軍之地稱為營。史載,武王姬發伐纣滅商,兩次聯合諸侯、部落,會盟于孟津,軍隊多在邙山一帶駐紮。傳說,今營莊一帶,時有諸侯兵安營紮寨。營莊是以得名。

莊王山村,因莊王大墓得名。村南莊王墓旁另有莊王廟。莊王墓早已被盜,傳說,裡邊珍珠瑪瑙不計其數,多得用瓢挖。在坐有已故去的父輩,曾從墓頂下過墓道,内有被綁縛的人遺骨,疑遭仇殺暗害。墓裡紅漆棺椁,又高又大。莊王廟解放後還有,好多人還記得廟裡和尚名字。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營莊村150年的老皂角樹

營莊東有一南北走向,深約七丈的大溝,溝内有兩孔破窯,後被移民而來的許、陳兩姓人家看中,就此安家落戶,繁衍成村。時因村距老洛陽城,今之老城八裡遠,人稱八裡窯村。

有關軍營說,老城文史資料另稱,營莊駐軍一或為隋守城衛戍部隊,二或為武周避暑宮之警衛。隻比村民多了兩種說法,惜結果一樣,都系傳說,暫無實證,将信将疑,心裡沒底。莊王山、八裡窯來曆,看法一緻,倒沒人有異議。

筆者應邀參加了營莊座談會,會後又去了八裡窯,看了莊王山,對村民的願望感同身受。根據手頭掌握已有資料,在下竊以為,營莊或茔莊演變,與莊王山關系莫大。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八裡窯早已人去窯空

生蘇杭,葬北邙,人所共知,已津津樂道。邙山土質優良,藏風聚氣,曆來是喪葬的理想之選。營莊多名人墓,也是不争的事實。除了莊王山,北宋名将潘美,明朝高幹董用威,墓都在營莊。

莊王者,姓姬名佗,東周第三任國君是也。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王姬林去世,姬佗為長子,繼天子位,凡15年。在位期間,姬佗平定王子克之亂,與齊聯姻,出兵援衛,還是有些作為。公元前682年,姬佗病逝,葬洛邑,谥号莊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就是皇權的魅力。生前有多榮耀,死後就有多風光。以山為陵,帝王定制,後“山與陵”便成了天子墓的标配專享。查莊王山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地面封土高7米,周長112米,已經清乾隆洛陽知縣龔松林考定。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傳說中的莊王墓門

莊王山位于老城區魏紫路北,毗鄰魏紫中學,如今已被規劃為莊王山文化公園,設計面積約42800平方米,大小相當于6個标準足球場。時見大墓附近,全域圍起,被征待建的地裡,又被人臨時種了麥子、油菜。農民惜地,随處可見。

過去這裡是蘋果園,還有人曾在地裡撿拾過小古件,現在的封土已小了很多。陪同村民說,好多村裡老人,都曾見識過莊王山的巨大,墓門的豪華。

守陵為古制,人戶也有一定之規。守陵人後就地落戶,形成村落的不在少數。具體村名,叫滹沱居多,直來直去的也有,如宜陽石陵。莊王山的守陵人,應為營莊的原住民,後繁衍成村,曾名茔莊。茔莊之名,不是憑空,見之于營莊修立交橋時出土的墓志。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傳說中的莊王山

墓主名董用威,字愛先,别号望中,洛陽人。洛陽董家,古之大戶,顯赫一時。根據墓志記載,董用威生前曾任直隸鳳陽府知府,從四品,相當于現在省轄市市長,司局級,貴為國家進階幹部。

墓志載,萬曆二十三年(1595),董公去世,時葬鳳陽。萬曆二十六年(1598),被夫人王氏、兒子董承業遷葬回原籍,墓地在“邙山洛水茔莊之原"。董公先配戴氏,繼配王氏,萬曆三十年(1602)王氏去世,也與董公合葬。

邙山洛水,為地标風物,用以指代洛陽;茔,音yíng,墳墓也;原,指邙山平坦廣闊的地方。墓志反映即時地名地物,甚至有補史之功效,已為學術界公認。是以,因茔生莊,村為茔莊,确定無疑。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莊王山文化公園效果圖

多虧了搶救性發掘。當時修立交橋時,施工中發現此墓,在場施工甲方,監理機關及村幹部,一緻決定上報,才使董公墓志重見天日。想起當時的情景,劉韶輝至今還有點驕傲。

由此看來,至少明朝中期,今營莊還時名茔莊。那麼,何時,茔莊又演變為營莊了呢?答案是應該不太久,或因茔字晦氣,不吉利。曆史上,洛陽屢遭兵禍,改朝換代,常十室九空。幾乎每一次禍亂,都會有次移民。村改名,乃為常态。

編篡于清乾隆十年的《洛陽縣志》,營莊之名就已粉墨登場,正式出現在裡保目了。原文曰“西北路五裡苗溝,六裡營莊,十二裡冢頭”。此距墓志載明茔莊的時間,滿打滿算,一百四十三年。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文化公園裡的油菜花開了

從營莊座談會的情況看,今營莊村民上查五代老墳,曆史也不過二百年,多說三百年,也為清朝遷來。大家都是後來者。彼時,營莊已經正式成名。

至于今經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原莊王山被确定為東漢不明人主墓,似對茔莊的成因演變,幾無影響。何也?試想,即便是東漢墓,規制也應為王公貴族大冢級,守陵也是必須的。因守陵人繁衍茔莊的客觀因素,歸根到底,仍然存在。

平王東遷洛邑,東周始,後25帝墓,都應在洛陽,但由于東周葬制有不樹不立的特點,也給後世留下了足夠多的謎團。周山、金村、王城是已知的東周三個王陵區。随着莊王山的被否定,東周早期的王陵,至今仍下落不明。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拆遷前的營莊村景

古人不能苛責。事實證明,龔松林勘定洛陽鹽價,穩定市場,編史修志,承上啟下,還是個勤政愛民的好官員,但其時沒有現代科技,考古也用心了,鬧烏龍,似情有可原。

墓主名已叫響,或地名存在已久,凡此種種借口,考古發現不糾錯,不改變,在洛陽已非個例。某墳,某林,某墓如此。莊王山亦如此。現在,潘美墓,又是一個秘而不宣。

潘美生于公元925年,字仲詢,河北大名人,行伍出身,北宋名将。早期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潘美于公元970年,率軍攻滅南漢。後又領兵聯合曹彬,平定南唐,因功被封為宣徽北院使。公元983年,因抗遼有功,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為南韓公。公元991年去世,享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谥武惠,配飨太宗廟庭。後追封為鄭王。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潘美畫像

潘美名如其人,人美才也美,戰功卓著,是被人誤解的忠臣良将。一切都拜小說、戲曲《楊家将》所賜。《楊家将》中,潘美名改潘仁美,被演繹為勾結遼人,圖謀大宋江山,處處與楊家作對的一代權奸,是無限的藝術誇張。

毋庸諱言,潘美在因護送寰、朔、雲、應四州百姓,引發的“四州之戰”中,對楊業戰死,确應負一定上司責任,僅此而已。潘美戰後也是以被貶官,不久又官複原職。

潘美墓在營莊安置樓工地,出土有墓志,記載還有其幾個孩子,說明為家族墓。營莊好幾個人,不經意間,也共同見證了潘美墓的發現。隻是,墓志一般人還難見。此前,潘美墓的山西說,天津說,江南說,當可以休矣。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營莊村位置圖

營莊是吊車之鄉,村裡目前有大小吊車百十來台,生活好過多了。劉、胡、候是營莊三大姓,劉姓至今也沒找到源頭,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前些年,新安縣劉八嶺大張旗鼓續家譜,各地去了好多劉姓人。營莊村也派人去了,可惜沒續上。倒是孟津送莊營莊劉姓,給續上了。

營莊劉姓沒有灰心,繼續努力找尋着,在新安縣北冶柴火溝還有些發現,隻是當時沒意識。現在知道明白過來,柴火溝卻沒了。

還是早些年,但凡有營莊劉姓人去柴火溝拉煤,隻要自報家門,當地劉姓都會管吃管喝,熱情得跟一家人似的。後來修小浪底水庫,柴火溝變成淹沒區,人四散而去,不知從哪找。盡快找到根源,是營莊劉姓的夢想。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

營莊村300年的老槐

過客,又名洛邑過客,洛陽人,市作協會員,熱愛家鄉,喜歡懷舊。原創作品,歡迎品評互動。原創不易,轉載務請注明出處,謝謝。

因茔生莊,村曰營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