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振興的次元 | 新書

作者: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鄉村振興的次元 | 新書

點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錯過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鄉村振興的次元

鄉村振興的次元 | 新書

李小雲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1

ISBN:9787108077240 定價:69.00元

【内容簡介】

記錄了農村發展問題專家、農村減貧的實踐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近些年關于鄉村振興問題的思考與實踐。李小雲從事鄉村減貧工作達數十年,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實踐者和深入的思考者,他的工作和思考對于中國的鄉村振興事業有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緻力于貧困研究、農村發展研究、性别與發展研究、國際發展與非洲發展研究等廣泛領域,發表中英文論文200餘篇,出版了《發展援助的未來》《貧困的終結》《公益的元問題》等20多部著作。

他還是扶貧、鄉村振興、國際發展等領域的實踐行動者,探索出了“河邊脫貧模式”“昆明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模式”“昭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模式”等扶貧模式,曾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1)、“中國公益十大人物”(2018)、文津圖書獎(2022)等獎項和榮譽。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脫貧銜接振興

脫貧攻堅有何創新?

脫貧之後仍有貧困

穩固脫貧挑戰何在?

脫貧與振興如何銜接?

河邊村的脫貧穩固嗎?

第二章 新鄉村的時代

“三農”問題的轉向

“離土”“守土”與“歸土”

鄉村振興的“三個困境”

新鄉村主義思潮

鄉村的困惑

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能單獨從鄉村尋找答案

鄉村振興需要城市

鄉村振興與“鄉村正确”

鄉村是“淨土”?

第三章 鄉村的建設

從建設城市到建設鄉村

鄉村建設為何政府建、農民看?

鄉村建設如何“規劃”?

鄉村也要有美學

雁塔村如何建?

“沒有規劃”的鄉村建設

我為什麼喜歡在村裡蓋房子?

廁所為何要革命?

合村并居錯在哪裡?

第四章 小農的發展

何為小農

小農生産的強制性

臘東蘿蔔的故事

李早琴的核桃油

幫東村的“無人農場”

新電商如何助農?

社群電商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地主”緣何成“雇農”?

種糧也能緻富?

麥地沖村民分紅了

第五章 經營鄉村

昆明實驗做什麼?

鄉村閑置資産如何激活?

雁塔村的新業态

麥地沖的烤煙房

矣美堵村的資源變産業

大苗寨的咖啡店

石水井的“聖托裡尼”

河邊村的“公益共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季官村的集體為何富裕?

第六章 集體經濟和鄉村CEO

鄉村組織的發展功能

集體經濟怎麼搞?

合作社為何步履艱難?

何家岩村的“共富”如何搞?

為何要培養“鄉村CEO”?

鄉村需要自己的CEO

“鄉村CEO”的尴尬

“稻香小鎮”裡的“鄉村CEO”

第七章 他山之石

如何認識農業和鄉村的發展?

英國農業轉型的曆史景觀

人少地多的美國農業

人多地少的日本農業

複雜的印度農業

附錄

鄉村貧困的共性是“現代性缺失”

鄉村振興戰略是脫貧攻堅的更新版

通過鄉村振興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應警惕鄉村振興成為鄉建運動競賽

鄉村振興核心在城鄉融合

鄉村振興,靠什麼來吸引人才?

培養“鄉村CEO”,不再是天真浪漫的想法

把城市的動能帶到鄉村

【選摘】

第五章 經營鄉村

第二節 鄉村閑置資産如何激活?

2015年我來到雲南省勐臘縣河邊村,開展扶貧和鄉村建設的實踐,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在鄉村發展産業。一開始,我對于鄉村産業的了解局限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經過半年多的實地研究,我認識到,試圖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來幫助農戶大幅度提升收入,效果會十分有限。

4月,勐臘縣的傣族迎來了他們最盛大的節日—潑水節,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縣城裡的酒店無法承載這麼多客群,好多遊客便開車到鄉村尋找住處。這個場景令我深受啟發。我和勐臘縣以及勐伴鎮的同志們一起研究,利用政府易地搬遷的資金在河邊村建設了“瑤族媽媽的客房”,并建設了會議室、餐廳、酒吧和便利店等配套設施,希望通過承接城裡人的休閑度假需求來打造鄉村産業,幫助農戶提升收入。

現在,河邊村的農戶利用政府資金修建起一棟棟幹欄式木樓,一半滿足自身居住需求,另一半則用于接待客人。主人和客人住在同一棟木樓,晚上一起喝茶聊天,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鄉村休閑業态的打造。

“瑤族媽媽的客房”從2017年起運作至今,極大地提升了農戶的收入。農戶每年從客房中獲得的收益,少則1萬,多則3—4萬。客房成了河邊村脫貧的主要依靠。2022年夏天,雲南旅遊迎來一波熱潮。來自成都的客人說,他們在攜程上看到“瑤族媽媽的客房”,與周邊一間房每晚100元—200元的民宿相比,河邊村的客房1300元一晚(半棟樓的價格),估計很有特色,是以選擇到河邊村來度假。

“瑤族媽媽的客房”這一實踐起初也隻是為了發展河邊村的産業,但随着外部遊客的陸續到訪,以及我們在其他鄉村的進一步推廣,以“瑤族媽媽的客房”為代表的這一模式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和由此引發的問題也逐漸呈現。

一是對于鄉村資源價值的認識。

河邊村地處熱帶雨林,一年四季氣候适宜。來過的客人都說,在村裡睡得好,有“醉氧”的感覺。河邊村實踐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示:我們需要擺脫以往在鄉村裡打轉的“内卷化”鄉村發展路徑,要超越鄉村的局部,在城鄉關系的大視野下,尋找鄉村的出路。

十多年前,我帶領團隊做“替代生計”的研究,主要從生态保護和農戶收入提升兩個方面出發,通過一般意義上的農業生産來替代農民過去在雨林的生産活動。那些在生态保護地區的農民,除了維持自身的生計以外,實際上還從事着“生态服務”,但這樣的服務既不能靠犧牲農戶的收入來維系,也不能全靠政府轉移支付的補償來支撐,是以,我們提出了“市場補償”的概念。現在回頭看,當時并不具備“市場購買”的條件。

今天,河邊村的例子向我們證明,城市已經逐漸具備了很強的“消費動能”,是以,城市群體用較高的價格購買鄉村的“生态産品”,應該是類似河邊村這樣的村莊實作鄉村振興的一條可行路徑。

二是對于鄉村産業的認識。

農業是鄉村獨特的社會經濟功能。除此以外,鄉村相較于城市,還更多具備生态和社會文化的功能,但我們不能要求農民無償或者低價為社會提供這樣的服務。政府為了補償農民的福利損失,提供了很多方面的補貼,然而,這些并不足以補償農民全部的損失。在城鄉收入差異依然很大的語境下,鄉村需要發展新的産業,将自身的生态和文化資源轉化為“商品”,在市場中獲得收益,進而突破保護與鄉村發展的困境。

在昭通市昭陽區的範家壩塘村,團隊讨論如何利用村裡的玉米地時,一位同僚說,她曾帶着小孩在美國鄉村的玉米地裡,玩過一個兒童迷宮,小孩很開心,她也樂得消費。于是,我們也學着在範家壩塘村的玉米地裡設計了兒童迷宮,在不影響玉米生産的前提下,通過兒童迷宮項目,來增加玉米地的市場價值。

發展鄉村新業态,不能讓鄉村失去它的核心功能,否則,鄉村振興就失去了方向。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要想辦法讓土地盡可能增值。“玉米地裡建迷宮”這一嘗試,就是讓鄉村的生态和文化價值通過這一新的業态得以實作。

這幾年快速發展的鄉村旅遊,拓展了鄉村的産業發展空間,成為城市購買鄉村生态和文化産品的産業依托。過去,我覺得發展鄉村旅遊,一定要有“景點”,但現在我意識到,鄉村本身就是最好的景點。越來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鄉村在這些人的眼中成了稀缺資源,就如同幾十年前我們這代沒怎麼去過大城市的人看待“大上海”的心态。

我在大理看到一對夫婦坐在田埂上,欣賞田野美景。我們在昆明安甯的雁塔村把老房子的村巷保留下來,做成花巷,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通過發展一些餐飲和禮品小店,既帶動了農戶非農收入的提升和村集體收入的增加,又保護了村莊的傳統文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鄉村的稀缺性可以帶來鄉村價值的提升。

三是如何挖掘鄉村閑置資産的價值。

2021年我在昭通調研時發現,鄉村的房子都蓋得又大又好。農民外出打工的錢都換成了磚,一塊一塊都蓋到了房子上。但是這樣的大房子,卻很少真正為農戶提供居住價值。很多大房子空着,媽媽帶着孩子在城裡租房上學。

我和昭通的同志選擇了三個村做試驗。我們把農戶的大房子裡空置的房間改造成“嵌入式客房”,并在村裡建設兒童樂園、配套餐飲等農旅服務。昭陽區範家壩塘村開業試運作兩個月,各種業态收入高達40多萬元。彜良縣的大苗寨和魯甸縣的石水井村每天客流不斷。大苗寨的幹部告訴我,每逢周末,村裡每天的收入都在1萬元左右。在昆明宜良麥地沖村,我們把閑置的烤煙房和馬圈改造成民宿,很受市場歡迎,節假日都是滿房的狀态。

這幾年,大家都看到了鄉村“沉睡”資産的價值,但是,沒有穩定的産權,外來的人很難在鄉村投資。是以,一些學者呼籲推動産權改革,讓城裡人能在鄉村購置資産。然而,中國還有數量龐大的農民住在鄉村,不可能完全轉移到城市。一旦放開鄉村宅基地的産權,土地價格就會上升,農民就有可能出售房産。農民如果沒有穩定就業和社會保障,一旦失去宅基地,其面臨的社會風險不言而喻。從這個角度講,農民的宅基地在短期内很難上市交易。

農村政策的權威人士陳錫文對此有很多論述,他總是說:“不要老是盯着農民的這點地。”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朋友普策爾(Putzel)教授是東南亞鄉村土地問題專家,他就堅決反對土地私有化。但是,我們也不能讓農民的資産永遠閑置在那裡。是以,在農民社會安全穩定的條件下盤活農民的閑置資産,應該算是一種折中的路徑。這也是最近幾年,我在雲南鄉村展開的一部分試驗工作的主要内容。前不久,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雁塔村就這一問題與我們及當地幹部進行了認真讨論。他強調要站在農民立場上來考慮問題。

我們在雲南多個鄉村進行的試驗,是一個基于底線的、盤活鄉村閑置資産的路徑探索,還不是一個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用政府的資金做了一些試驗,目前看來還算成功。比如,我們用政府的試驗資金盤活了六棟閑置的“滇中一顆印”的民居,租期為15年,15年之後,民居還給農民。一棟民居每年租金為6萬元,出租15年就能獲得90萬元的租金收入,這些收入歸集體所有。這一做法既保障了農民的權益,又讓村集體有了收入。但是,推廣起來卻頗有難度,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誰來支付盤活鄉村閑置資産所需要的資金呢?我曾經和農信社讨論過可否通過政府貼息做一個試驗,他們說難度很大。

鄉村的确有很多“沉睡”的資産,但農民自身缺少資金,政府不可能大規模投錢,金融機構也不可能介入,産權問題使得社會資本也很難進入,這些因素共同導緻了鄉村閑置資産盤活的困境。河邊村每戶村民都能有一間“瑤族媽媽的客房”是因為脫貧攻堅資金的支援,但全國範圍的鄉村,不可能都有這樣的資金。是以,盤活鄉村閑置資産的核心是資金的問題。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面臨的大難題。

點亮“ 星标 ”↓第一時間接收“三聯書情”推送消息

鄉村振興的次元 | 新書

—END—

,購買三聯圖書

三聯書訊|2024年2月

鄉村振興的次元 |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