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書。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每次考試考得好,我都會要買書作為獎勵。

這句話好像乍聽沒什麼毛病,但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對于一個出生和成長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接觸到書或者說買課外書竟然是一種獎勵。

那個時候我們那兒的鎮上有一家新華書店,書真的很少,但卻足夠讓我對其産生着迷。隻不過大家都知道,新華書店的書一般都是原價,是以在2010年左右,一本原價書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确實是不小的花費。我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但很慶幸,我的媽媽幾乎每次都答應了我的這個獎勵請求,從《伊索寓言》到《草房子》,從《皮皮魯》到《窗邊的小豆豆》,每一本書都寫滿了我的童年。得益于書籍的幫助,我的作文從小就很好,五年級的時候作為鎮中心國小的唯一參賽選手去參加縣級的作文比賽,國中的時候,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全班進行朗讀,聯考的時候也是因為國文的超常發揮入戶武大。可以說,讀書對我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鄉鎮書店。一般都是和文具一起賣。

但是可悲的是,在農村孩子隻能作為獎勵才能得到的書籍,對于很多大城市的孩子來說,竟是唾手可得。小時候,因為一本書買過之後就意味着下次買書可能得等很長時間,是以,一本書我要翻來覆去讀很多遍,有的書真的被翻的脫頁了,但是後來,我國小還沒上完,新華書店就因為開不下去永久性的關掉了,我連最基本的獎勵請求都喪失掉了。

其實很明顯,這個現象出現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經濟條件的不平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拉魯在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中,考察了中産階級家庭,勞工階級家庭和貧困家庭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一是中産階級家庭的協作培養,一個是勞工階級家庭的成就自然成長,兩種教養方式最終也影響了孩子未來的成長軌迹,拉魯在分析這種差異時,指出核心問題其實是勞工階級和中産階級具有不同的經濟資源。同樣,在農村,在鄉鎮,書店之是以開不下去,孩子圖書資源的匮乏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家庭的經濟積累還是呈現較為弱質的狀态,無法支撐孩子精神文化的發展。

但是,十幾年過去了,鄉鎮的情況有變化嗎?并沒有,截止到目前,在我家所在的鄉鎮,依然沒有一家正式的書店,隻有一些文具店會順帶賣一些書,我之前留意過,架子上的很多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課标要求必讀書目,一類是作文選。而在我鄉鎮所屬的縣城,有多少書店呢,我沒有詳細統計過,也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資料,但是在百度地圖上搜尋,出現了93條結果,這是那些有名的書店,實際上的書店數量隻會更多。這隻是縣城和鄉鎮的差距,還沒有放到更大的城市和鄉鎮進行比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水準也在不斷攀升,現在很多農村的家庭都蓋起了樓房,街上呼嘯的汽車也多了起來,各種類型的店鋪都開起來了,甚至快餐店也開始向下紮根,為什麼還是沒有一家書店?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因為在農村人的觀念中,是沒有書這個概念的,書店在他們的生活邏輯裡是代表着一種城市生活的話語。書店在農村場域的長時間缺席,使得讀書這個慣習從小就被忽視,家長沒有書店這個概念,沒有讀書的需求,孩子就更不可能有。就像拉魯的觀點,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十分巨大。農村父母在忙着提升家庭的物質積累,忙着拼命賺錢,既忽略掉了對自己的精神文化的提升,也忽略掉了對孩子精神文化的培養。教育,在他們的思維觀念裡被窄化為好好上課,認真完成作業。課外書,好像從來沒有進入過這些家長們的腦海。

同樣,因為經濟資源的緊缺性,再加上教育本身具有的風險性,這使得農村家庭的教育更顯功利性。對每一件教育資源的購置都要提前問一句“這個能提高學習成績嗎?”在他們自己的判斷标準裡,作文選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最直接最管用的工具。農村人特有的帶有節儉色彩的斤斤計較,以結果為導向的價值觀被帶入到了對孩子的教育中去。他們根本等不及或者說也根本不相信讀書這個漫長過程最終能夠反哺自己孩子的文化素養,而孩子與書就這樣被家長們隔絕了。更可悲的是,如果不是國家教育話語和制度的強制性推行和幹預,也就是設立新課标必讀書目,農村孩子與書的隔離期究竟還有多遠才能結束?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我高中的時候是在縣城上學,當時周末學校還統一補課,我因為要買一本學習資料,中午就去了一家書店,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周末縣城的書店,我該怎麼形容那個場景呢?書店的地上都坐滿了人,架子周圍也都站着人,有學生,有大人,甚至還有老人,書架上琳琅滿目,不同類别的書應有盡有,分區擺放,而遠在36公裡以外的鄉鎮,書店正在夾縫中讨生存,我的弟弟,正在卡通片裡遨遊。

我們說,城鄉的經濟差距已然存在,但随着鄉村經濟條件的進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城鄉之間的經濟鴻溝好像越來越窄。但是城鄉的文化差距呢?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呢?現在教育内卷壓力的下沉,城市的孩子從剛學會認字開始就被拽入閱讀習慣培養的軌道中,同一個成長次元的鄉村孩子在幹什麼呢?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縣城書店。一般都是窗明幾淨,書擺放的很整齊。

以小見大來看,家長對孩子閱讀習慣培養的忽視,背後也是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和進入孩子的教育過程的展現。他們對孩子精神文化的忽視也逐漸投射到學校教育上來。農村家長過于注重物質積累,忽視對孩子的精神關注和心理關注,選擇把所有的教育權利全部讓渡給老師,農村家長最常用的話術是“俺家小孩交給老師了,他要犯什麼錯,老師你盡管打。”這種教育話語的退縮,這其實是對老師的道德性壓力,而這也違背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教育模式。林小英老師在《縣鄉的孩子》裡用“常常隐身,偶爾沖突”來形容當今農村家校教育的局面。

現在,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使得書店在鄉村好像更沒有立足之地了。我們學院夏柱智老師課題團隊曾經深入農村去調研農村留守兒童的沉迷手機情況,從他們調研的資料來看,看短視訊和玩遊戲已成為主要的上網娛樂方式,占比分别為69%、33.1%,圖書的缺席使得手機奪去了農村孩子們的全部目光,但是,手機也進一步弱化了鄉村孩子對于課外書的需求,手機和讀書在鄉村這個場域,好像天生就存在張力。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如果說從書店的缺乏中洞悉家庭教育的不足的話,那從圖書館中我們可以一窺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的國小、國中和高中都有圖書館,這本來是一件蠻幸運的事情,但是我一次都沒有去過。不是不想去,而是進不去。

國小和國中的圖書館隻是一間教室,教室裡有幾列書架,書架上面擺了一些書。書其實不多,很多架子都沒有擺滿,但是一旦上面有上司來檢查,那些架子上就會突然被書塞得滿滿當當。因為學校要求每位同學都上交一本書用來補充圖書室,等檢查一過,再把圖書還給學生。在很多鄉村學校,圖書館成為應付檢查的工具。學校圖書館不借書給學生,反倒問學生借書,這個現象本身就足夠吊詭與可笑。當圖書館隻是為了形式主義而設立和存在時,學校的文化教育就已經存在問題。

我高中是在縣一中上的,我剛進校園,圖書館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它的外觀和名字都足夠氣派。但是我唯一一次走進它的内部也是因為上面要來檢查,為了豐富每個班級後面的圖書角,會從圖書館撥一些書到各個班級以應付檢查。我就是負責把這些書搬到班級的一員。除了形式主義的作用之外,縣一中的圖書館每次都會準時在其招生宣傳片上面出現,宣傳片裡的圖書館是如此的氣派,圖書館成為了學校的面子工程,用外觀上的恢弘來彰顯學校的品牌力和經濟力,以及教育資源的豐富。對于學校來說,圖書館更重要的作用是要使學校的教育功能變得完整,它宗旨是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不應該隻是在維護面子形象和工程中消解掉它本該存在的意義。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縣城學校

學校圖書館職能被學校直接抹去,學生在校外沒有書可讀,在校内也沒有書可讀,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一定缺乏文化素養和精神的深刻性的。但現在教育部從國小到高中羅列了每個年級的讀書書單,但很多老師隻要求讀課标要求讀的書,并且安排在課後讀,沒有專門的閱讀課。但是對于很多縣域的孩子來說,課後的自主性會被電子産品的吸引力所消磨掉,又或者被各種作業課程甚至教育訓練消解掉,教育内卷卷的是效率,在最短的時間擷取最多的知識。是以,學校也會直接上網搜羅整理好的文字資料,然後發下去直接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變成了一個背書的機器,無法得到長足的成長。

其實學校之間圖書館差異的背後,是教育方式之間的差異,也就是素質教育和以成績為導向教育的差異。每一次教育階段的轉折點考試(小升初考試、中考和聯考)都是一場分數競賽,分高者會有優先選擇學校的權利。是以,學校就要想盡辦法去提高學生的分數。這裡素質教育所提倡的綜合性發展似乎就和“唯分數論”有點兒沖突了。對于縣鄉的學校來說,他們既沒有充足的資源搞素質教育,也沒有精力和心思去搞素質教育。在他們看來,在教育資源缺乏的大背景下,唯有狠抓學習才能成功突圍。教育内卷下的縣鄉完全抛棄了素質教育的德體美勞,一心撲在提升智的方面。老師從四面八方搜羅來題目,然後總結成固定的答題模闆傳授給學生,然後再通過大量的題目訓練形成條件反射,這種套路化和程式化的學習方式在縣鄉的學校大行其道。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很明顯,我們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并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即使依靠這種方式考上不錯的大學,進入大學後,這些小鎮做題家依然會不适應大學的自主性較強的教育模式,成為精英大學的“失意者”。當然,縣鄉教育存在的問題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在這裡就先不一一贅述,如果之後有時間或者有朋友感興趣,我們再讨論。

最後,我想問一個問題。其實圖書館除了學校有圖書館,很多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城市圖書館。我們縣城在前幾年也開了一家圖書館。圖書館毫無疑問是一種公共的空間領域,但是圖書館的面向卻還大多是城市,或者說,圖書館也是城市生活布局的功能區。什麼時候圖書館能夠下沉到鄉鎮,打破鄉鎮文化的私域性,進而撬動農村對于讀書的刻闆印象,助推孩子甚至是家長文明性的進步。我想,如果鄉鎮也有了圖書館的話,或許孩子們的童年可能不隻有手機,也會有知識和書本。

總結一下,我這篇文章其實是想從農村書店和圖書館消失這個微觀的現象入手,去讨論較為宏觀且根深蒂固的教育問題。經濟的落後導緻書店的消亡,加之農村家長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導緻農村孩子文化素養教育極度匮乏。這種文化的差距使得農村孩子在面對教育内卷下幾乎處于劣勢。而這種對孩子精神文化培育的缺乏也足以暴露家庭教育存在的短闆,重物質輕精神,在家校合作中隐身和逃避責任,使得本該家校合作的教育更顯單薄。而作為教育重鎮的學校,在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前提下,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孩子在精神文化素質方面的短闆。這種對文化素養的忽視背後是縣鄉的學校在唯分數論的衡量标準下抓成績放素質的總體取向,是教育方式的套路化和程式化,最終失去了教育本該有的溫度。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縣城圖書館。極具有藝術性,而鄉鎮是沒有圖書館的。

我在面試北大教育學院的時候,有一個老師提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誰更具有脆弱性?當我前段時間刷到一個視訊,在這個視訊裡,一個廈門雙十中學畢業的學生重回母校,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個高中可以有天文觀測台,可以有智能化實驗室,可以一起造機器人,他們在陽光明媚的午後帶着機器人在操場邊散步的時候,我正在幾千公裡外的教室裡刷着已經做了好幾遍的題目。我想,我已經有了答案。

鄉鎮十年沒有書店,縣城書店卻如火如荼,沉溺于遊戲的小鎮孩子們該怎麼辦?

中學生在調試機器人。

沒什麼不好說,也沒什麼不敢說

你站在山谷,這都是你的回音。

歡迎關注“溯洄者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