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文 | 米粒媽

最近馬斯克又發言了,他說:

“之前對孩子的管束沒有那麼強,以後會加強限制,因為算法會正在吃掉孩子大腦。”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孩子該不該用手機?什麼時候用手機?青少年模式怎麼開?哪個app讓孩子玩,哪個不讓玩?刷手機的時長把握在多長?

這是米粒媽在背景頻繁看到的提問。

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手機的問題真的都很上心。

确實,這個時代,手機就是咱的一個器官,孩子們的家長在這方面的認知和決策各不相同,有的讓用,有的不讓用;有的讓加微信,有的隻能看紀錄片;有的能玩蛋仔派對,有的天天吃雞、王者。

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談資都是從手機上衍生出來的,如果幾個好朋友都在讨論發了什麼朋友圈,你的孩子還沒有注冊微信号,那基本上在同學中也是會很被動的。

說實話,完全禁止孩子不去接觸電視機、手機、iPad等電子産品并不實際。

别說現在的孩子,米粒外公當年在著名的電信巨頭工作,是以我自己國小五年級就有手機了。

我雖然沒有現在這麼智能,但是日常和家裡、同學、老師通訊也會用,大概像這種,充一次電能用一個月,帶七彩背光的: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手機本身并不是萬惡之源,手機裡頭的成瘾陷阱才是。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肯定要讓孩子用,又必須得控制住孩子别上瘾,别成為手機的人型提線木偶,該怎麼做呢?

網飛剛推出的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就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不得不說,網飛的片子真的從來不會讓米粒媽失望,這一部看完之後,我汗毛都豎起來了,矽谷那麼多精英,都在琢磨着怎麼精準地給你安利成瘾機制,真的細思極恐。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矽谷精英們的道德困境

片子一開頭,就是很多個在矽谷工作的人工智能精英,在自述自己工作中的感受。

一位叫崔斯坦的研究人員,總是生活在一種帶有負罪感的道德倫理困境中,因為他越是看到算法的精準,就越是為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恐慌。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網際網路是如何利用人類的心理弱點,借助人工智能和大資料,開發出令人們上瘾的各種功能。

這種研究指向商業價值,但絕對不指向對個體發展有利的方向。這就很可怕了,矽谷的頂級精英們,每天窮思竭慮思考的,居然是對人類毫無益處的東西,而抱着手機的你已經上瘾,卻渾然不知。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于是他發起了一個項目,揭露像臉書、推特、谷歌等著名社交媒體,是如何不停地引誘你,搶占你的注意力,讓你越刷越快樂,越滿足,直到上瘾,以此達到商業目的。

崔斯坦說,在斯坦福大學有一個勸服技術實驗室,專門研究如何用心理學知識勸服人們,以及如何把這個運用到網際網路技術中。

所有的矽谷的高管、技術大牛都會去學會這門課。

當這些最有天賦的産品開發者,掌握了現代心理學對人類意識研究的最新成果,就能像修改編碼一樣修改一個人的行為,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花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在短視訊和社交平台上。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這裡面最細思極恐的是,在網際網路上,很多你以為出于你主觀意識做出來的行為,比如說添加了哪個聯系人,關注了哪個部落客,是你自己決定要這麼去做的。

但其實根本不是,是幕後的這些技術人員處心積慮一步步引導你這麼做的!他們比你都知道你喜歡看什麼,想要接收什麼樣的資訊,擷取什麼樣的認同感。

于是他們讓你刷到相關的東西,觸發你做出動作的意願。你以為這是你想這麼幹的,其實你完全是被動的。

成年人尚且能被控制到這種程度,那孩子呢?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降維打擊

之是以矽谷這些人,出現了強烈的自責和負罪感,是因為他們最清楚算法,最明白這些算法是怎樣蠶食人們的大腦的。

對于樂在其中的使用者來說,大資料無異于一種降維打擊:

“你的對手是人工智能,它知道你的一切,能夠預測你未來的舉動,你對它卻一無所知,除了上面有貓的視訊和出生日期,這根本不是公平的競争。”

片中呈現了一個多孩家庭中,幾個孩子在一起用餐的時候,全都各自抱着手機看。

家裡的媽媽看不過去了,覺得必須做出改變,于是當場收走了孩子們的手機,說這頓飯是一頓沒有手機的用餐,于是把所有手機都鎖進一個盒子裡。

媽媽本人和爸爸都是很配合的,哥哥、姐姐也勉強配合。但是熱衷美顔發自拍的妹妹,卻怎麼也不願意配合。

勉強配合把手機交出去沒多久,她就因為聽到了來資訊的聲音而選擇不管不顧地砸碎了罐子。

而這個愛美的女孩,每天都被自拍下面的評論所牽動。如果誰評論說她很美,她會很滿足,一旦有一條評論指出來她的容貌缺陷,她就會陷入焦慮。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這種從外界迫切擷取認同感的快感,會讓人越來越空虛。收到評論時即時的滿足感,以及等待評論時反複重新整理的焦灼,都會讓你更迫切地想要得到外界的關注。

因為看到評論的那一刻,你是真的會分泌有關興奮的激素。

這一點,研究人員全都心知肚明,長此以往,他們這樣毒害青少年,沒負罪感才怪呢。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因為妹妹砸碎了罐子,家裡的男孩的手機屏被砸碎了。媽媽跟他達成協定,說如果他能一周不碰手機,就給他換一個新屏。

他愉快地答應了,沒想到,他每天輾轉反側,在卧室裡無所事事,分分秒秒都好像是煎熬。

原來,現在的抑郁、焦慮成倍增長,就是因為人們太依賴這個數位伴侶,自己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變弱了。

三天過去了,計算系統發現不對勁,這個使用者這麼久都沒有任何操作,于是不斷地給他推送各種誘人的視訊、朋友動态,每條推送都發出提醒。

雖然心癢,但是男孩也隻能熬着。接着背景系統給他推了一條直擊靈魂的消息:

“你的前任女友有新朋友了。”

他看了這條瞬間瞳孔地震,還沒來得及心碎,新比對上的漂亮女孩就給他發來了心動信号。

這誰能忍啊?果斷把手機拿回來,刷了一整夜。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自律靠自己

事實證明,就連最懂算法的這幫矽谷精英,都無法擺脫大資料的誘惑。

連那些深谙此道的程式員或産品經理也會上瘾,每20分鐘要看一下手機,或者對某一個應用深度癡迷。

一位曾為臉書開創商業模式的前高管說:

“我有兩年時間回到家就無法放下手機,盡管我知道家裡有兩個孩子需要我的陪伴。”

紀錄片的後半段,講的是資訊繭房對人類的毒害,說實話看得米粒媽挺難受的。

因為大資料會根據你的喜好,不停地推送你認為對的資訊,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都天差地别。

有可能你每天都會刷到的内容,你去問你的朋友,他聞所未聞。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而且一個搜尋引擎,你填一個關鍵詞進去,出來的備選詞條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是量身定制的。

這就會使每個人的思維越來越狹隘,對每件事的觀點也更加強化,因為他隻能看見跟他觀點一緻的人,說着認同自己觀點的内容。

那客觀到底是什麼?真相到底是什麼?一旦制造輿論的工具掌握到别有用心的權力者手中,大衆将接收到什麼?

家長必看:短視訊正在吃掉孩子腦子?這手機還能不能玩了! 

在孩子的認知建構階段,最怕的就是讓大資料代替客觀經驗,去教孩子一些錯誤的東西。

就連親手發明這些東西的矽谷精英自己,都親口承認這東西就是有害的,對人類文明毫無益處,那保護孩子的責任,真的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客觀的經驗和正确的價值觀,是需要從兩個方面習得的,那就是: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

孩子們一定一定要保證對紙質書的閱讀量,而且要走出去。因為資訊繭房會誘惑孩子越來越躺平,他們會變得很宅,不願意出門社交,更不願意看山川湖海。

習慣了玩手機的孩子,就算你帶他去多美的地方旅行,他都覺得還是躺床上玩手機最開心。

真到了那種程度,不用懷疑,孩子絕對是已經被大資料拿捏了。

米粒媽發現一個不錯的方法,能夠有效減少彈窗推送的誘惑,那就是把app的通知功能給關上。

米粒媽睡覺的時候不能開飛行模式,因為畢竟上有老下有小,我得讓大家随時都能聯系上我。

但是我不願意被各種彈窗打擾,是以我都會從“設定”裡面專門去關掉每個app的彈窗通知,等到轉天醒了再給打開。

這個方法用在孩子的手機上其實也很不錯,沒有這些突如其來的誘人彈窗,孩子的注意力基本就不會在規定時間外被手機吸走。

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區間,然後剩下的時間,還是用來學習、興趣特長、紙質書閱讀、戶外運動。

這樣的話,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也不會跟同學形成資訊脫節,失去人緣。

大資料的籠罩,我們誰都逃不了,既然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那就直面誘惑,在這個環境下尋找更适合孩子使用手機的方式。畢竟逃避是沒有用的。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