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者:慢慢失憶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潇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的作者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赢得了“孤篇壓全唐”(或者說是“孤篇蓋全唐”)的美譽。因為詩文寫得好,張若虛當時在帝都長安小有名氣。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三人,因為都出生于長江之濱,且不拘禮法、天性灑脫,是以并稱唐代“吳中四士”。這四個人,雖然是并稱,但張若虛的名氣遠遠不及其他三位,以至于他的事迹流傳很少,詩歌也大都散失了,隻留下兩篇傳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一篇。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極具美感。“春”“江”“花”“月”“夜”,其中任何一個字寫出來都是一幅美好的圖景,這首詩也緊緊圍繞這些美好的事物展開。某個春天的夜晚,詩人獨自走在江邊,一輪明月懸挂空中,江水靜靜流淌在月光之下,點綴兩岸的是似錦的春花。面對這樣的景色,張若虛的靈感如泉水般湧上了心頭,于是提筆寫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如果是詩人,面前是浩渺的江水,視野一片開闊,如何寫出這闊大的景象呢?張若虛想到的法子是,以海的遼闊來襯托江水氣勢的宏偉,潮水江水一望無際。在潮水的盡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這裡詩人用了一個“生”字,賦予了潮水和明月生命,一下就把它們寫活了。在這樣的明月之下,江水的波瀾都染上了月亮的光芒,星星點點,随着江水綿延千裡。這景色不禁讓人感慨:哪裡的春江沒有受到這月色的輕撫啊?有春江的地方就有明月,有明月和春江的地方就有這動人心魄的美!

收回遠望的目光和感慨,看着近處的景色,詩人又寫下:“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芳甸”是指開滿花草的郊野,江水彎彎曲曲地流淌,像臂膀一樣懷抱着花草,叢生的花草都被月光染上了銀輝,就好像剛剛覆寫上了一層晶瑩剔透的冰珠。空中的飛霜、岸邊的白沙也都和月光融為了一體,目光所及處都是一片柔和的銀白色。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接着,“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兩句描寫了一個近乎透明的世界,天水相接,無一絲塵埃,唯有一輪明月高高懸挂。澄澈的景色總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澄淨和哲學上的深思。對着這一輪明月,詩人不禁問自己:“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誰最先在江邊看到了這樣美麗的明月,明月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照耀着人呢?這樣的問題是無解的。前人寫到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時,大多感喟不已。如漢代古詩《回車駕言邁》中說:“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魏晉時的阮籍也在《詠懷》中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而張若虛的回答并不低沉,他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盡管江月永恒而人生短暫,但人的存在也是代代相續的。年年相似的明月似乎是在等着什麼人,這個人卻一直沒有出現。陪伴它的是什麼呢?隻有流動的江水。這也恰好呼應了上文“孤月輪”中的“孤”字,同時為下文寫男女分離之苦奠定了感情基調。

這樣的良辰美景使詩人不由得想到和夫妻的分離。“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悠悠而去的白雲象征的是離家之後的遊子;“扁舟子”寓意遊子在外,如風浪中的一葉小舟,飄忽不定。古人送别不像我們現在,我們都是送到車站,他們是跟着車船一直送出很遠,直到岔路口才正式分别。“浦”在古代指河流交彙處,“青楓浦”應該就是詩人和夫妻分别的岔口;“明月樓”則是思婦思念遊子的地方。四個意象将遊子的思歸、思婦的盼歸以及當時離别的不舍都生動展現了出來。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詩人的思緒随着月光進入了閨樓,想象此時心愛的人正在做什麼。“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光似乎了解婦人的苦悶,徘徊在閨樓上不願離去,想要和她做個伴兒。月色入戶,灑落在梳妝鏡、簾子和搗衣的砧石上。這皎潔的月光雖美,卻勾起了婦人更多相思的愁緒。月光“卷”也卷不去,“拂”也拂不完,一卷一拂既寫出了月光的依人,又将婦人對遊子的期盼、久等不歸的惆怅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同時期的張九齡作詩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也有相似的體驗,詩中寫道:“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雖然分處兩地,但共處一輪明月之下,月就是信使,傳達着“我們”彼此相望對方的目光。可是,即使共望一輪明月,也不能相見。詩人隻希望能化作一縷月光陪伴在夫妻身旁,可是“專業”的信使——鴻雁和魚龍尚且不能傳達音信,更何況人呢?古時候的人想要互通信件是很難的,不像我們現在有郵局、快遞,很友善。當時的驿站也多是用來通報官方消息的,普通人傳信多是靠回家的同鄉捎帶,難度可想而知。唐代詩人李商隐有首詩這樣說:“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這裡的“雙鯉”并不是指兩條吃的鯉魚,而是指書函,古代一種木制裝信函的套子,或雕成魚形或在上面刻有鯉魚形狀的圖案,名叫“鯉魚函”。不但鯉魚可以傳送書信,鴻雁也可以。《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多年。匈奴與漢朝交好後,漢朝使臣要求放回蘇武,匈奴的頭領卻謊稱蘇武已死。一天,漢天子在遊獵時,得到一隻大雁,發現它的腳上綁着帛書,上面寫着:蘇武在匈奴部落北方的大湖旁邊。鴻雁從此有了傳遞書信的意義。這首詩用鴻雁、魚龍都不能傳遞書信,襯托出了詩人和婦人相思而不得見的愁苦。

唐詩中最美的春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潇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即使睡着了,這種思念也無法排解,昨天夜裡詩人還夢到家中水潭裡漂着片片的落花。春天伴随着流動的江水,已經快要過去了,可是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家!這時,明月開始向西方落去,這一夜又要過去了,濃濃的海霧彌漫在天地間,月亮也沉進霧中沒了蹤迹。從明月“共潮生”寫到“藏海霧”,詩人又挨過去一個難眠的相思之夜,新的一天就要來了,可與家的距離依舊遙遠,就好像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湘水那麼遠,看不到路的盡頭在哪裡!不知道昨天有多少在外的遊子,伴着皎潔的月光回到了家裡。落下去的月亮,帶着詩人的惆怅和思念,将最後的光輝灑在了江兩岸的樹林上。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在深邃迷離的意境中,将自己的哲學思考和鄉關之思寫進詩情畫意裡,一遍又一遍地抒寫,一遍又一遍地渲染,進而達到了情、景、理的融合。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