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作者:草根練劍

歡快的鑼鼓敲起來,高亢嘹亮的唢呐吹起來,鬧紅火的人們扭起來。

“快看!快看!鬧紅火的過來了!鬧紅火的過來了!”

“啊呀!那不是我家她二姨嗎?年紀一大把了還賽推車哩!”(賽推車,當地的一種鬧紅火形式,賽念shai三聲)

“哈!那個扛算盤的好像是咱們村的治安主任!”

“哎!那個坐旱船的漂亮媳婦是誰家的呀?”

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演武古鎮春節元宵節期間鬧紅火的一些個鏡頭。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鬧紅火 扭秧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經過了吃大食堂以及大饑荒的艱難困苦時刻,經過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四清運動,以及觸及人們靈魂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禮,農村的經濟有所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有所提高,雖然還談不上什麼富裕,但總可以吃飽穿暖了,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相繼發生了大的變化。

人!都是有一些欲望的,吃飽穿暖的同時,人們對于精神上的享受也有了進一步的需求,尤其是在這個傳統紅火熱鬧的春節過年時候。那時候電視機也沒有,人們沒有什麼别的娛樂形式。于是,春節期間那個傳統的鬧紅火形式就成了當時獨特的一種渲染年俗,鬧元宵的形式了。

那時候的鬧紅火大多是傳承前人們留下來的一些傳統節目,還有人們與時俱進,自編,自導,自演的一些節目,雖然沒有什麼豪華的舞台背景,沒有什麼高端的裝置,也沒有什麼華麗的服飾。但它紅火,熱鬧,樸實,自然,雖然有的也有一些重口味,但它隻是為了襯托喜慶,歡笑,博人一樂,并不是宣揚什麼黃色的東西。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鑼鼓喧天八音會等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汾陽圍铙 當地叫搗铙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汾陽圍铙 當地叫搗铙

那時候的鬧紅火是對年俗起到了一種承前啟後的連接配接作用,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立足本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渲染熱鬧了年節的氣氛,使當地的年味更濃,更醇,更喜慶。表演的人都是人們熟悉的人,熟悉的方言俚語,而展現的是當地的一些民俗風情,以及一些當地老百姓生活中發生的故事,這樣的鬧紅火更接地氣,而且還有人氣。是以,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紅紅火火鬧新春

那些個扭秧歌,賽推車,跑旱船,大頭娃娃等以及敲鑼打鼓雖然有些俗氣,甚至土得掉渣,但它紅紅火火的場面能夠讓人們感覺到過年的氣息,鬧元宵的熱鬧,讓人們感受到這個“年節”過得有滋有味,開開心心,在歡樂熱鬧中減少一些煩惱和壓力,帶來一些别樣的喜慶。繼而将前人們流傳下來的那些傳統節目傳承下去,在鄉村這個廣闊的大舞台上綻放開來。

同時由于那個鬧紅火立足當地,貼近鄉土文化,傳承了當地的一些民俗風情,宣傳移風易俗,潛移默化之中,使得老百姓遠離賭博和封建迷信,鄉村民風為之煥然一新。

鬧紅火是對鄉村年節文化的繼承和堅守,它已超越了單純的娛樂功能,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渲染年節氣氛的同時,作為一種鄉村文化符号,也成了凝聚人們情感,促進鄉村文明,推動鄉村和諧發展的一種良好載體。

那時候一到過年的時候,我們演武古鎮就有一些人自發自願地組織起來鬧紅火。不外是傳承前人們流傳下來的一些節目,扭秧歌,跑旱船、劃旱船、賽推車, 大頭娃娃,踩高跷,鑼鼓喧天八音會等。

扭秧歌;扭秧歌一般都是一些漂亮的大閨女小媳婦,身穿花花綠綠的服飾,描眉畫眼,濃妝豔抹,頭戴插花,手搖扇子,随着鑼鼓唢呐的節點,輕盈歡快地扭來扭去。引得旁邊觀看的人也不由得跟着音樂鼓點及她們的步伐扭來扭去。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扭秧歌

 旱船;旱船起源很早,與祭祀有關。據說20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每到端午節,人們在江中賽龍舟以示紀念。

據《湖廣志》記載,雲夢縣因河淺不能競舟,便用竹和紙并成龍船,鳴鑼擊鼓,遊行于市。這種活動流傳下來,形成了旱船。後來逐漸流傳到各地。

據《明皇雜錄》,唐代已有山車旱船。宋《武林舊事》等書,則記載了宋時旱船的盛大場面。

旱船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劃旱船,一種是跑旱船。

  劃旱船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态前進,猶如在水面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劃旱船表演由一位年輕女子立于旱船中,稱為“坐船姑娘”, 還有一人飾演小醜,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槳,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額下誇一個大胡子,在旱船周圍來回扇動蒲扇,進而引發觀衆的笑聲。

劃“旱船”時,一般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鑼、鼓、钹等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唢呐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其餘人在邊上敲鑼打鼓吹唢呐,旱船便根據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

  旱船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簡潔、明快、樸實,生活氣息濃厚,是群衆特别喜歡的一種民間文藝。

劃旱船領航人拿着槳,船隊的表演路線全靠他指揮來行進。乘船者不止一隻船,三五成群,一線兒排開,與“船公”默契配合,時起時伏,随着“波浪”旋轉、颠簸,猶如是水上跑船時的生動畫卷。在前進中,要跑出各種平時訓練好的套路,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吸引着看“紅火”的人們。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劃旱船

劃旱船在表演中,一般是一個艄公引多隻船前進,也有的是雙公劃一隻船前進,這個是劃旱船。

另外一種是多船沒有“艄公”而由一隻船在前邊領頭前進。這個是跑旱船。

跑旱船在前進中,要跑出各種平時訓練好的套路,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吸引着看“紅火”的人們。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跑旱船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跑旱船

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木、秫稭紮成船形骨架,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間用竹竿綁個“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艙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順着船艙的四角豎4根竹竿,為船艙的4根柱子,然後在上面綁住船艙的頂部。有的在船頭塑以龍、鶴、雞、魚等祥瑞動物形象,船圍上的裝飾簡繁各異,紙紮、彩燈、明鏡、彩綢、流蘇等,都用來作為美化點綴,精巧華麗、美觀大方。船中間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間,表演者居船中,船系其身,然後再着彩服裝以假腿、盤在船前,雙手扶船,猶如坐在船上。船形下邊圍着藍布或白布,上邊繪以水紋,遮住表演者的腿腳,即可表演。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跑旱船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飾是古典民間服飾,頭部将發盤成大卷頭插花即可,她手握船舷,與腳下步法配合,表現船在旋渦和波浪中起伏。

劃船老翁是頭戴氈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裝,一般劃船老翁的經典扮相是臉部淡彩挂白色長髯口(戲劇裡用的胡子),劃槳時不停吹胡子,讓白胡子飄起來。他做“虎跳”“旋子”“掃蕩腿”等,以示與風浪搏鬥。

“旱船”妙在一個“跑”字, 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步,趕碎步,船身起伏平穩前進。 旱船所扮演故事,根據情節而定,裝飾也随其内容而定。

  表演内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如《打漁殺家》《許仙遊湖》《秋江》等,現代劇有《小媳婦回娘家》《運送軍糧》《豐收運糧》等,形态各異,扮相逼真,活潑可愛。

  旱船文化是人類社會共有的文化形象,文化内涵豐富,同人們的生産、生活習慣緊密相關,與當地沿襲的曆史風俗習慣緊緊相連。它誕生于民間,積聚于民間,作用于民間。

旱船活動時配以腰鼓、推車、彩車、鑼鼓隊、高跷,大頭娃娃等表演形式,那正是異彩紛呈, 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旱船精神充滿活力與激情,是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征着持久爆發的力量,象征着奮勇争先的意志,象征着團結協作的胸懷,象征着勝不驕敗不餒的毅力,象征着靈活配合的智慧。

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它具有廣泛的群衆性,深深地影響着人們,塑造出當地獨特的靈魂和人文性格。

劃旱船;劃旱船是兩個人一組,一般是男女搭配。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還真是那個道理。

坐旱船的一般往往是一些漂亮的小媳婦,身段優雅,扮相俊美,邁着輕盈盈的小碎步随着音樂的節拍飄來飄去。

前面是一個年輕小夥子裝扮的老艄公,手握槳闆,也是邁着輕巧的步子,随着坐船的步伐節奏而搖來搖去。尤其是那個坐船的少婦,優美的身段,漂亮的面龐,花花綠綠的服飾,婀娜多姿的舞步,不時地引來觀看人群的喝彩叫好聲。

你看吧!旱船前面劃槳的“艄公”身手矯健、大步前行,後面坐船的 “娘子”扮相俏麗、碎步跟進,身體随着鼓點左右擺動,可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春日行船的幸福圖景嗎!

而還有一個看點就是旱船旁邊那位專事搞怪的醜角,他右手拿把破扇,左手拿把船槳,鼻子抹上白粉,繞着船身跑來跑去、姿态靈活、表情誇張,把觀衆逗得笑聲陣陣。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鬧紅火 劃旱船

有看頭的莫過于賽推車;那時候的賽推車就有點重口味了,一般賽推車三個人一組,一般兩男一女,一個男的在後面推推車,其中一個半老徐娘濃妝豔抹,穿戴得花花綠綠,兩隻耳垂上,各挂一個染成紅色的棉花團,裝扮得妖裡妖氣,好像以前青樓裡的老鸨一樣,騷氣撩人。在推車裡輕盈盈地搖來晃去,還不時地抛眉弄眼。

而推車前邊還有一個專門逗人發笑的小醜。曾有幾年扮演小醜的是當時第一生産隊的王玉才,他是一個趕大馬車的,不修邊幅,平時就愛喋雜溜平(當地土成語 指瞎說八道),逗人取樂,開人玩笑。是以,賽推車扮演小醜,那正是當地人們俗話說的;瞌睡給了一個枕頭。

你看吧!他打扮得獐頭鼠目,猥瑣不堪,身穿一身皂,手拿一個沉甸甸的木頭棒槌,不時地在推車的前後左右挑逗那個坐推車的半老徐娘,插科打诨,有時還專門出乖露醜以引人們發笑。其中,不乏有些動作帶點下流做派引起人們的哄笑。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賽推車

而當時賽推車深得人們青睐的還要數原來我們村第一生産隊的一個女人,當時也就是四十開外,瘦瘦的身材,可能因為當時家庭條件不太好,顯得有點老相,松弛布滿皺紋的臉頰,梳妝打扮起來,活脫脫一個半老徐娘毛大姑的形象,還真巧了,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就知道人們叫她毛大姑。

毛大姑雖然在節目裡表演得惟妙惟肖,甚至有點輕佻,但她在生活中卻是善良,厚道,勤儉持家的一個人。

而還有一個吸引人的看點賽大頭(shai三聲);那時候的那個大頭娃娃表演,就有一些重口味兒童不宜了。

大頭娃娃表演,我們當地叫做賽大頭,兩個男人合作,一個人扮男的,一個人扮女的。那時候年齡小,也不太懂他們表演的是什麼,内容好像是西廂記裡的一段故事吧!張生戲莺莺,具體表演好像是張生與崔莺莺兩個人從相識,相戀,相親,相愛到拜天地,入洞房的一個情節。

扮演男大頭娃娃的也就是張生的,是當時第二生産隊的一個叫汪富林的,高高的身材,精神矍铄,排行第二,人們也叫他二布林,經常見他是笑眯眯的。扮演女大頭娃娃也就是崔莺莺的,是當時第一生産隊的王學禮,不太高的身材,顯得比較瘦弱,平常不卑不亢,不苟言笑。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他二人身高一高一矮,那诙諧滑稽的肢體語言,不時地引起人們的哄堂大笑

他二人身高一高一矮,相得益彰,表演過程惟妙惟肖,那诙諧滑稽的肢體語言,不時地引起人們的哄堂大笑。隻不過到後來入洞房的表演動作有些太露骨,有些猥瑣下流,有點兒兒童不宜了。

看得那些漂亮的大閨女小媳婦們是面紅耳赤,尴尬不已。而那些個半老徐娘及男人們中間的老油條們則是哄堂大笑!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汾陽地秧歌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汾陽地秧歌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汾陽地方秧歌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汾陽20世紀初在汾陽中學的踩高跷

而那個鬧紅火鬧元宵的隊伍中,還有一些人手端一杆大煙槍表演舊社會的老财主,當時的村治安主任溫耀友則扛着一個大大的算盤扮演舊社會地主老财的大管家。遊行隊伍中還有穿得邋裡邋遢的舊社會裡的農民。也還有戴高帽子裝扮成地富反壞右分子,牛鬼蛇神的,也不乏賭徒的形象等等。

草根春秋系列;五 古鎮年節風俗——那年那月鬧紅火:

還有一些人手端一杆大煙槍表演

總之是五花八門,雜七雜八,鑼鼓喧天,彩旗飄飄,最前面的是學校裡的銅鼓洋号,中間還有我們村的兩班響器,器樂齊鳴,浩浩蕩蕩,熱鬧非凡,招搖過市。

而鬧紅火的隊伍,在大部隊南北正街等巡遊以後,就輪到去古鎮各個機關所在地鬧紅火了,機關機關鬧完了以後,就到老百姓家的院子裡,或者門前鬧紅火。

老百姓也是為了一年的平平安安,通通順順,也為了年節的紅火熱鬧而歡迎他們的到來。那時候人們大都是淳樸善良,熱情厚道,加之那時候人們鬧紅火純粹是為了熱鬧,再一個還有一些祈福祈平安的意思,對于金錢看得還不是那麼重視,況且,那時候的物價便宜,而鬧紅火的人們也不太講究什麼,到了一家紅火熱鬧一番,當時也就是放上幾個二響炮,點上一包鞭炮,砌上一些圪枝茶,給上一條香煙,那時候農村一般兩毛錢多的香煙就是湊合的了,給上一條香煙,也就是個兩塊多錢,有的或者給上一些自己家烤下的月餅,糖果一類,一般也花不了幾個錢。

那時候人們曾形象地說道;一條煙,一包鞭(鞭炮那時候一包鞭炮一百個兩毛錢),幾塊錢就能紅火熱鬧鬧半天。

這樣的鬧紅火鬧元宵一般每年都要鬧好些天。

還有的時候還有一些外村的鬧紅火的隊伍來我們古鎮紅火熱鬧一番。他們或者表演地秧歌,或者是流行于當地的刻闆秧歌(韓家橋、東堡莊),或者是踩高跷、八音會什麼的,總之是熱鬧紅火。

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鬧紅火鬧元宵的一些雜七雜八,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那鬧紅火的價碼就逐漸逐漸提高了,從十塊錢,二十塊錢,五十塊錢,到一百塊錢,而相繼配套的也不一樣了,香煙是成百塊錢一條,炮也成了二十多響的了,鞭炮也是成了一萬響的了。

一年又一年,歲月并不如煙,那時候有的人家鬧紅火,掏幾塊錢也是比較困難的,現在鬧紅火,人們掏一兩百塊錢可能也是不在話下吧!

雖然人們現在的錢比較多了(相對而言),但随之而來的是物欲橫流,人情淡薄了!

不知是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