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作者:奶豆爸爸聊育兒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老話說:親連親,親套親,打斷骨頭連着筋。

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似乎在自己身前畫出了一條分割線,與親戚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交集也越來越少。

于是,網上出現了一個熱議話題:為什麼年輕一代逐漸成為了“斷親族”呢?

這批人以90後、00後為主,主要表現為逢年過節不走親戚,平常也不跟親戚來往走動,甚至連親戚的聯系方式也沒有。

老一輩人不了解,親情以血脈為基礎,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财富,為什麼到了年輕一代這裡,他們卻懶于、疏于去經營呢?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01.“斷親”的年輕一代

其實,老一輩所不了解的“斷親”,在其背後,都有年輕人或多或少的無奈,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綜合考量。

就比如我身邊就有一位“斷親”的朋友,她除了跟自己的直系親屬保持緊密聯系之外,剩下的表親、堂親,她都沒有任何往來。就連逢年過節,她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朋友說,她小時候特别喜歡走親戚,尤其逢年過節,每次都是一大批人出動,那時候交通不便,過年時也常常下雪,大家頂着雪翻山越嶺的去走親戚,場面不僅壯觀,而且非常溫馨。

但自從她工作後,原先那些美好的回憶,都被無奈與煩躁慢慢替代了。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朋友說,她大學學的護理專業,畢業後在家鄉當地的一家醫院當護士,剛進入工作沒多久,七大姑八大姨有個頭疼腦熱的就找她幫忙。

有時是讓她幫忙找個條件好一點的病房;有時是讓她幫忙找個好一點的醫生給自己看病。

更可氣的是,有一次小姨家的孩子做一個小型微創手術,她小姨竟然找到她,希望讓她找找關系,讓醫院這個科室的主任來主刀,結果她覺得這件事情在她能力範圍之外,便婉拒了,沒成想小姨在家庭群裡陰陽怪氣的損了她好一陣子。

自從這件事情發生後,她一怒之下就從家庭群裡退了出來,連同那些親戚的聯系方式也都統統拉黑、删除。

這一下,感覺全世界都清淨了不少。

其實,像朋友的這種“斷親”,在年輕人身上慢慢成為了一種常态。

之前有一份調查報告,針對1200個不同年齡層的人,來分析斷親的比例。

結果發現,18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不與親戚聯系,18—30歲的人,偶爾與親戚有聯系,30—40歲的群體,隻有30%的人與親戚常聯系,而40歲以上,超過一半的人會跟親戚經常聯系。

通過這份研究報告,我們可以發現,年紀越小,斷親的現象就越普遍,也就是說,斷親已然不是一種特别單一的現象,而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常态。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02.斷親的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現實原因?

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就談到了“斷親現象”。她說:

年輕人不是讨厭親戚朋友,而是讨厭親戚朋友背後那種不好的“傳統”。

簡單來說,95後、00後,想要與其劃清界限的并不是某個特定的人,而是傳統的文化和觀念,就比如說以下幾點。

①不平等的溝通環境

其實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能發現,同齡孩子之間還是能玩到一起的,畢竟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話題,而讓年輕一輩不願相處的,一般是具有年齡差距的長輩們。

之是以會這樣,還是和傳統文化與養育觀念有着很大的關系,畢竟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的是“尊卑有别”。

也正因如此,從一開始,長輩與晚輩之間,就失去了平等交流的條件和環境。

長輩們由于在年齡上占據優勢,那針對自己的晚輩,無非就是問工作、問學習、問婚姻、問生育,而這些偏偏又是年輕一代不想提及的事情,畢竟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現代社會,想要混的風生水起,學的名列前茅,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以長輩提出的這些問題,無異于在年輕一代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而作為年輕人來說,心裡雖不好受,但對面畢竟是長輩,又不好意思直言不諱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想法,是以到最後,隻能選擇沉默、拒絕溝通。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②親戚間存在攀比之風

網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小時候覺得親戚之間來往頻繁,大家互幫互助,特别溫暖呢,而現在怎麼越來越生分了呢?

底下有個高贊的回答是:以前大家都窮的差不多,現在大家都富的不一樣。

對此,深以為然。

過去的人,大家生活條件都沒啥太大的差别,是以常常是一方有難,親戚們八方支援,是以彼此之間,會建立非常深厚的感情。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有一部分人可能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富裕了起來,而另一部分人呢,也會因為各種家庭狀況而停滞不前。

如此一來,雙方不管是在财富上,還是社會地位上,都出現了差異。

而這種差異慢慢演化,就會變成自卑、嫉妒、攀比等情況,而從心理學研究來看,越是熟悉的人,更容易産生這些對比現象。

如此一來,本該是團圓美好的家庭盛宴,就會衍生出很多讓大家都心生嫌隙的表達和細節。

比如,有地位的親戚,往往能坐在上座,受到其他親戚朋友的尊重和敬仰,而混的差的親戚,常常沒有話語權,甚至會被無視。

再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常常會被拿來當模範、當榜樣,而那些學習差的隻能被迫接受對比之後的批評和吐槽。

是以久而久之,這種飄來竄去、若隐若現的“攀比心”,就淡化了年輕一代對親情的美好期待,也就不想再逢場作戲,變得可有可無了。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③生活觀念的改變

在過去,因為大家生活都比較貧苦,是以非常注重家族理念,隻要一個家族團結起來,互幫互助,共同進退,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但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大家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的大家族觀念淡化,親戚的重要性慢慢弱化,小家庭生活理念迅速崛起,大家都開始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質,開始與外界的環境和人,慢慢劃清了界限。

除此之外,随着義務教育的普及,進而很多年輕人不但具備很好的見識和認知能力,而且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再加上物質條件的豐裕,需要親戚互幫互助的情況,已經慢慢消失不見。

是以在一系列的原因的沖擊之下,斷親似乎成為了一種我們必須要去接受的事件。而這并不是說年輕一代變得冷漠自私,而是一種時代發展導緻的結果。

00後成為“斷親”主力軍:過年不走親戚、不來往,背後原因很現實

其實,對于“斷親”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們在看待事物時,往往有着非比尋常的灑脫和純粹,而這些,恰恰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品質。

畢竟,比起那些虛與委蛇的親情,以及逢場作戲的人情世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身邊最重要的人。

或許,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吧。

最後也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年輕一代的斷親現象,是好事還是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