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關系的起點,在于滿足需求。

父母多給予孩子了解和尊重,和孩子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會産生好的教育,繼而幫助孩子完善人格。

作者 | 洋芋媽

半夜1點,朋友發圈吐槽:這孩子真的沒法帶了!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朋友說,她每天為了兒子累死累活,原以為兒子大點了,該懂事了。

可結果,還不如小時候省心!

你說1句,他要頂10句,你要他做什麼,他偏要對着幹。

母子兩人天天針鋒相對,跟仇人似的,互相看不順眼。

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明明為了孩子傾其所有、吃盡苦頭,平時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怎麼孩子就是不肯聽自己的呢?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

孩子越長大,越是問題重重,教育起來也格外吃力。

不管是硬碰硬、發脾氣、還是給孩子講道理,各種方法和技巧都試了,孩子就是不服管。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同濟醫院的一位副主任,在接診過許多“問題”孩子後,發出這樣的感慨:

“小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好,情緒問題也罷,背後很多就是關系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家長抹着眼淚細數起孩子的罪狀。

在家上網課,老師在點名,兒子趴在桌上睡覺。

稍微罵幾句,兒子就開始摔門、發脾氣,氣急之下還動手打人。

但當醫生轉頭問男孩怎麼評價自己的父母,他的回答卻是“沒有任何優點”。

出了診室,母子兩人都冷着臉,男孩刻意和母親保持着一米開外的距離,沒有任何交流和互動。

母親提醒他吃點面包,男孩卻沖着她大喊:“我今天就是餓死也不吃!”

還有一個男孩,上課分心、走神,回家寫作業也是磨磨叽叽。

父母認為兒子一定是病了,可能是“多動症”導緻了這些問題,于是焦急地帶兒子來了醫院。

可經過現場的詢問和評估,醫生排除了生理原因。

男孩的種種異常,其實是一種消極抵抗。

因為父母要把他送到他們認為更好的國小去,可兒子不願意,但又反抗不了。

沖突爆發後,兒子隻能在行為上“擺爛”。

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把問題和責任推到孩子身上,抱怨孩子不聽話、脾氣大、太難管,卻往往忽略了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紀錄片《守護解放西》裡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淩晨5點,一個16歲男孩,對着小區的電梯不停地猛踹。

物業在監控裡發現時,電梯門已經被損壞了,便趕忙報了警。

原來,男孩當天找了好幾家酒店想要開房,但由于是未成年都被拒絕了。

他怒上心頭,隻能對着電梯發洩。

民警聯系了男孩的媽媽,可媽媽接到電話後,絲毫不關心兒子,隻是破口大罵。

男孩在這頭聲嘶力竭地喊着:“說我不懂事,你們從小到大管過我嗎?”

聽到電話那頭傳來了孩子的哭聲,男孩媽媽直接挂斷了電話。

剛剛還桀骜不馴的男孩頓時泣不成聲,他開始向民警哭訴自己這些年的委屈:

原來早在國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

父親和母親都不想要他,就把他扔給了年邁的爺爺奶奶。是以這些年,他心裡一直憎恨着父母。

其實每個“壞小孩”背後,都有生病的關系。

要麼是支離破碎的家庭關系,要麼是倒塌破裂的親子關系。

父母要做的,不是急着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問題,而是先好好修複關系。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家庭教育專家王立甯曾談起自己的育兒經曆。

女兒小時候,為了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她一直在外拼命工作。

可女兒的成績卻一直不如人意,到了國中更加糟糕,語數外三門學科加起來才考100分。

她暴跳如雷,惡狠狠地對女兒說:“你再這樣,你就不是我女兒,你給我滾出去好了!”

女兒也不甘示弱:“我早就想走了,我看見你就煩,還等到今天嗎?”當天夜裡11點,女兒摔門就走了。

王立甯一下子慌了,追上女兒想拉她回家,女兒卻死活不肯。

還沖着她吼:“我早不想要這個家了,早不想要你這個媽了!”

一番拉扯中,她因為情緒過于激動,直接暈倒在地。

可女兒卻冷漠地從她身上邁過去,然後揚長而去,頭都沒回一下。

那一刻,她心都碎了。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竟然如此不在意她。

這個痛苦的沖擊,讓她開始反思,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幾乎一夜白了頭。

一個星期之後,當她再次推開女兒卧室的房門,身上早已沒有了以往的高高在上和自以為是,因為她整個人都被打敗了。

女兒看到她這般模樣,第一次很柔軟地詢問她:“媽,你咋了?”

她蹲在女兒面前,為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所犯的錯,向女兒真誠道地歉。

女兒這才徹底敞開心扉,兩人足足談了4個小時。她聽着女兒訴說壓力、想法,還有對媽媽的期盼。

她也第一次很确定地告訴女兒:“媽媽很愛你,隻是愛你的方式錯了。”

接下來一年裡,她停掉了手裡的所有工作,隻專心陪伴女兒。

她改變了和女兒的相處方式,不再嚴厲地呵斥女兒,不再對女兒提各種要求。

當她和女兒之間那種對立、糾結、因愛生恨的情緒慢慢化解了,母子關系拉近後,女兒自然而然地變得聽話上進。

她的經曆也恰恰說明了,關系才是教養的根基。

親子關系就好比你和孩子間的一條管道,當管道堵住了或者斷裂了,你說的再多做的再多都是白費力氣。

就像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過的:

“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系,你對他就有影響力;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系,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切教育都等于零。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

“赢得孩子的心”,指的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想要擁有一段高品質的親子關系,父母可以從3個方面去努力:

多陪伴,積累“情感資本”

儲殷教授曾在視訊中吐槽,自己每天早上起來都跟打仗一樣,因為要接連送兩個娃去上學。

有人就問,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去上學,豈不是能省心不少?

可他卻說,現在雖然苦點累點,但這一點一滴的陪伴所積累起來的親密關系,就是我們以後教育孩子的“親情基礎”。

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叛逆期時,他可以有充分的能力把你氣死。

但每每想到,父母從小到大的這些陪伴和付出,孩子多少會有些于心不忍。

這些不忍心,就是孩子願意繼續和你保持溝通、聽你教導的關鍵。

想要溫馨的親子關系,就必須要從小呵護和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表達愛和關心,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積累足夠的“情感資本”。

少指責,保持平等溝通

有個小女孩哭訴,自己從小在家都活得戰戰兢兢:

吃飯不小心掉了一塊肉,媽媽就會指責我浪費糧食;

打翻了一盒牛奶,媽媽會說我什麼都幹不好;

走路上摔了一跤,她能罵我一整天,事後還總拿出來說......

我老害怕自己又做錯了什麼,神經總是緊繃着,小時候隻能保持沉默,長大了就很少回家,感覺和媽媽怎麼也親近不起來。

其實,父母的每一次指責和抱怨,都是在消磨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時間久了,孩子要麼嫌煩,和你針尖對麥芒,幹出一些沖動出格的事兒。

要麼幹脆閉嘴,彼此之間越來越疏遠冷漠,甚至到最後無話可說。

錯誤的溝通方式,隻會讓親子之間豎起高牆。

親子關系裡,比起道理和對錯,情感上的接納和了解更為重要。

學會好好說話,保持平等溝通,多肯定少指責,多傾聽少唠叨,多用事實少用情緒,你和孩子的關系才會親密如初。

不越界,給足“心理空間”

樓上鄰居家有個男孩,前幾天和父母鬧翻之後,離家出走了。

父母隻能報警求助,可警察找到男孩之後,他卻拒絕見父母,更不肯回家。

他說那根本不叫家,簡直就跟坐牢差不多,沒有隐私,隻能逃離。

原來,父母為了控制他的一舉一動,不允許他鎖門,還在房間裝了攝像頭。

甚至還私下偷偷關聯了他的社交軟體,檢視他的聊天内容,那天就是因為男孩發現了這些,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關系的惡化,都是從越界開始的。

孩子的種種叛逆不聽勸的行為,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想要争奪為自己做主的權利。

把握好分寸和界限,懂得尊重和放手,親子間才能久處不厭,互相滋養。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網上曾有這樣一張圖,多少家長看完心都涼了半截。

你跟孩子的關系不夠好,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态度”一項中:

竟然有超過一半的孩子都選擇了“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喜歡父母的孩子隻有不到5%。

孩子若是讨厭和憎恨一個人,必定不會樂意去被他影響和教導。

有句老話說,一兩的關系勝過一噸的教育。

好的親子關系,才是父母和孩子對話的基礎。

關系處不好,你的教育不但無效,甚至還會讓孩子逆反,最終指向家庭悲劇。

當孩子出現問題,就是在提醒我們反思和改變,與所有父母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