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純電車有點麻煩了。

2月8日,乘聯會釋出了2024年1月的最新銷量資料。資料顯示,與整體車市相比,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出了更大的銷售壓力,特别是純電動汽車市場。2024年1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量為66.8萬輛,同比增長101.8%,環比下降29.5%,環比下滑幅度遠高于平均水準。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37.6萬輛,同比增長76.7%,環比下滑37.2%。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純電開年大跌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

有多個因素影響。首先是12月銷量透支了需求,其次是,部分車型價格回升、地方促消費的消費券等活動減少等因素影響。

這次春運的惡劣天氣下,純電的表現,也影響了純電的市場口碑與銷量,很多消費者正在重新評估自己的用車需求。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表示,純電動市場的低迷和1月出現的低溫天氣也有很大關系,相較而言,增程和插混汽車的表現相對較好。

這次春運高速一場暴雪,純電在低溫天氣下的續航問題進一步引發了很多讨論,在湖北高速堵了30多個小時,很多電車車主連空調都不敢開,很多新能源車被拖車,有純電車主距離充電樁僅有5米遠沒電,車趴窩了,倒在黎明前。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有業内人士推測,暴雪過後,純電車的銷量有可能被影響,畢竟,這次暴雪波及多個省份,這或多或少會改變一些消費者對用車需求的認知。這次純電開年大跌,或許多少與春運暴雪凍雨因素相關。

燃油車在一衆車企大佬與業内人士口中,每年都會“淘汰”幾次,然而資料卻不會說謊。

此前,乘聯會公布了2023年12月汽車(乘用車)銷量資料:12月轎車銷量達到了109.5萬台,其中燃油車終于奪回銷冠。在油車陣營,軒逸、卡羅拉、雷淩因加速遲緩号稱“馬路三大媽”,然而,在2023年的燃油轎車銷量排行榜上,這三款車的銷量卻統統突破了10萬大關。其中軒逸更是以376109輛的驚人銷量雄踞轎車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從1月資料來看,純電目前似乎更面臨混動市場更大的搶食壓力。混動增長勢頭遠超純電。從更早時候的資料來看,2023年的純電動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增長28%,而插混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增長121%。

從目前的表現來看,插混持續走強,純電動走勢疲軟,預計電動車的電池裝車需求增長持續慢于整車總量增長。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是以,這背後,純電銷量表現差強人意,也有春運時間節點的特殊需求——跑高速。

在外打工幾年的年輕人,有了一定存款都想先買一輛屬于自己的小車,這部分消費者首先是對用車成本效益的要求很高,其次是跑長途的需求是剛需。

在跑長途上,油車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很多電車的續航已經達到了800公裡,其實也能支撐不少消費者跑長途的需求了。但問題在于高續航版本的定價會比較高,續航超過800公裡的電車幾乎沒有低于20萬的。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從今年冬天這種暴雪天氣、堵車排隊的情況,電車續航能力大打折扣,續航焦慮依然明顯。

但是跑高速,10來萬的油車比比皆是,完全不存在續航焦慮問題。

而在10-15萬元價位級别,是中國消費者用車的絕對主力大盤,在這個區間,燃油車占據着絕對多數,約占總銷量的68%。這也是為什麼新能源發展了這麼久,但很多消費者依然認為油車穩定耐用,成本效益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我們從年底這一波銷量來看,油車重回龍頭位置。

而1月處于春節時間節點,這個節點,很多人都要開回農村,從目前農村縣城地區人們對汽車品牌的認知來看,大衆、豐田、本田以及寶馬、奔馳這些品牌是認知度最高的,這些品牌汽車年末銷量往往見漲。

純電車環比下滑37%,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農村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普遍還存在缺失,在農村,普遍認為有面子的車還是傳統的BBA。這些年,新能源大佬能把品牌力打入農村市場的還不多。而農村的路況與充電樁現狀,也很難支撐新能源純電車在農村的大爆發。農村即時性用車需求多,有時候走完親戚要接送親人,随時需要用車,如果出現電量不足的問題,那就非常尴尬,其次是,農村的路況不好,底盤磕碰難免,一個問題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基本都放在車底,如果不小心磕磕碰碰,弄壞了電池,那麼基本整塊電池都要換,油車也不存在這個問題。

新能源車是國家戰略,大陸的石油資源儲備量有限,國内在燃油車市場,受制于發動機、變速箱的技術,根本不是日系、德系的對手。而在新能源汽車上,我們已經做到了從三電到汽車智能化、自動駕駛以及産業鍊方面的領先。

2023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達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市場占有率從2022年的25.6%提高到31.6%。這已經是一個難得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新能源車發展過程中的痛點與短闆。現在的問題是,電池續航與補能的劣勢如今依然明顯,電池的穩定性不足以及汽車産品的同質化也相對明顯,很多車企玩噱頭,卻不注重實用性創新,導緻消費者變得失望。

有業内人士提到,個别新勢力為了搞創新噱頭,人在車上無法熄火,下車鎖車才能關電,如此寒冷的天氣,如果還帶着孩子,怎麼下車?隻能在車上眼睜睜地看着電量耗盡。

而如何應對高速公路堵車的裡程焦慮?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如何解決電池磕碰的安全問題,如何做好汽車的耐用性與使用壽命?如何解決農村與高速公路的快速補能短闆,都是車企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全球市場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才能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并且給國内汽車産業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擺脫汽車産業受制于人的局面。

目前純電銷量下滑或是市場給新能源車産品釋放的一種信号,對于新能源汽車制造商而言,2024年可能是一個分水嶺。那些能夠更快響應市場需求,解決續航焦慮與補能短闆等事關使用者核心痛點問題的車企,可能會在競争中脫穎而出;而那些繼續忽視使用者體驗,隻是追求外表設計或花哨功能的企業,則可能面臨淘汰的風險。

目前純電正處于電池續航痛點與安全性穩定性不夠的發展瓶頸狀态,車企需要花大力氣真正解決裡程焦慮,同時把車子做得實用一些,新能源車在成本效益、續航、耐用以及穩定性上還存在很多短闆,首先是高續航版本定價偏高這一點就把很多消費者推向了油車陣營。

很多車企,也缺乏打價格戰的能力,買一輛虧一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缺乏解決使用者痛點的能力,恐怕會越來越處于劣勢。2024年,當下到了埋頭趕路,認真做産品的關鍵時刻,做好使用者的信任價值,讓更多消費者認可新能源汽車産品,将是決定是否能在這場淘汰賽活下來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