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傳下來的棗汁雞翅、六十年代接待外賓的蔥燒海參、時下流行的拔絲凍梨和酸菜水餃……今日頭條賬号@老隐記 如同一部烹饪百科全書,既承襲了過去一百年北方菜系的榮光,又連結了現代人五湖四海的味蕾。
主理人“老隐”李寶珠,是哈爾濱北方大廈國宴主廚,“小隐”王賀,是從業22年的北方國宴第五代傳人,兩人既是師爺和徒孫,也是自媒體的最佳拍檔。兩人在視訊裡一邊做菜一邊談笑風生,竟把嚴肅的美食欄目做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相聲節目。
有趣、溫馨、實在,過去三年,“老隐記”在今日頭條積攢了66萬粉絲,李寶珠說,現在做的正是這一生中從來沒有實作的夢想——讓國宴大菜回歸普通人的生活,讓普通人找回食物的記憶與家的紐帶。
“老隐”和“小隐”
01
”回到人民群衆中去“
李寶珠和王賀開始做頭條号@老隐記 是2020年。起初并不順利,王賀三顧茅廬,李寶珠才願意出山。老傳統裡,廚藝如武功,講究師承,邊緣一點的弟子徒孫都沒機會學最核心的本領,更何況是陌生網友?
王賀今年38歲,2005年前後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一個飯店見過師爺李寶珠之後,兩人就逐漸成了忘年交。這些年融合菜成為主流,王賀看得着急。“中看不中用,看上去有提升有創新,但在技法和味道上,真不到火候。”
王賀知道,如今早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要将傳統北方菜系發揚光大,就不能再固步自封了。他勸李寶珠:“北京有釣魚台、上海有西郊飯店,那咱們哈爾濱的北方大廈呢?當年,你是從群衆中走到北方大廈做國宴的,現在退休了,是不是可以再回到人民群衆中來呢?”
李寶珠被打動了。1959年,為滿足黑龍江省召開大型會議及接待外賓的需求,國務院準許省政府在哈爾濱花園街建設了北方大廈。李寶珠的父親曾是建造大廈的建築勞工,李寶珠也是以有了去大廈應聘的機會。
北方大廈舊照
1963年,16歲的李寶珠被食堂科錄取,開始時擇菜、洗菜,後來切菜、配菜,直到1965年拜“黑龍江烹饪元老”張錫财為師,他才算入了門。張錫财師從宮廷禦廚魯周楷,也正是以北方大廈這一脈的國宴菜都以宮廷菜為主。“北海潮珠”“方丈食前”“大鵬展翅”“廈廳聚彙”,僅用一年,李寶珠就基本掌握了北方大廈名菜的精髓。
60年代,年輕的李寶珠在北方大廈門前
他很快成了總廚師長。70年代基辛格秘密訪華,他做的烤奶汁桂魚令基辛格贊不絕口;高棉元首西哈努克來通路,他做的“孔雀開屏”匠心獨運,西哈努克品嘗後,還即興創作了一首《我愛中國》。李寶珠也接待過三次鄧小平,他做的醬牛肉、龍江冷水魚和溜肉段尤其受小平同志賞識,小平同志甚至還特地交代孩子們“要吃完,不能浪費”。
李寶珠在北方大廈接待外國元首
90年代初,李寶珠從北方大廈退休,1996年,北方大廈也完成了曆史使命,被改成了百貨大樓。之後二十多年,李寶珠自己開飯店、在大學做客座教授、到廚師學校教烹饪,卻從未想過将北方大廈的國宴菜傳承并傳播出去。
王賀的建議讓李寶珠動搖了。他想,師傅那年代藏絕活兒,是為了“保命”,但現在同樣一個菜,正宗的、不正宗的,出的五花八門,越失傳走樣,就越需要有人站出來。“我們這代人的理想很樸素,就是希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通過自媒體發揮餘熱,也算是一種奉獻。”
2020年5月,@老隐記 在今日頭條正式上線。“大隐隐于市”,王賀說,賬号名字就是他與師爺共同的願景:打造傳統烹饪和國宴手藝,讓它從個人走向民間與市場。
02
“吃喝不将就,就是人生不将就”
“同志們好!”爺孫二人圍着白色廚師裙,站在一堆鍋碗瓢盆之間。“要過大年了,今天我給大家做一個過年的菜,千層豬耳!”李寶珠剛興高采烈地說完,王賀就指着盆裡燎過毛、泡着水的豬耳朵調侃道:“師爺你那耳朵咋拿下來了?”李寶珠哈哈一笑,擠兌回去:“你那耳朵才拿下來的!”
玩笑歸玩笑,兩人示範起來毫不含糊。焯耳朵、去油脂、炸蔥姜、下醬料,換到高壓鍋快煮,熟透後再用保鮮膜将豬耳朵包起來,用牙簽紮過小孔,再用案闆壓一天,切成片狀,這道菜才算完成。王賀負責具體操作,李寶珠負責指導:
加肉皮一起焯是為了讓湯更濃稠、豬耳朵不能投涼是因為肉質會變硬、用牙簽紮小孔可以讓豬耳朵更好凝固——李寶珠不僅講解細緻,會精确到胡椒粒加多少顆,還會不厭其煩地闡述每個步驟的用意和理由。“既然要和烹饪愛好者分享,那就要一五一十地講。”
“老隐”和“小隐”教大家做千層豬耳
過去三年半,李寶珠和王賀共教網友做了八百多個菜,既有曆史名菜拔絲金棗、魚香茄條、劉海戲金蟾,也有在家就可以快速上手的醋烹豆芽、紅燒鳳爪和黃金帶魚。兩人經驗豐富、專業過硬,剛開始時,唯一需要适應的就是鏡頭。
“做短視訊不像上課,網友不是專業的,也不是來聽講課的,他們就是來聽你在北方大廈接待的曆史文化和學做菜的。”王賀說。做自媒體前,王賀在某省級機關做主廚,每天的生活就是“不苟言笑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鏡頭前要嬉笑怒罵,一開始他都不适應。“瞅着螢幕,說也說不好,講也講不明白,硬逼着自己去搞笑,特别尬。”
大概過了三個月,王賀才慢慢找到了感覺,他發現,隻有站在觀衆角度為師爺做捧哏,兩個專業廚師的功能才不會重合,師爺的發揮餘地也才更大。“就很像我用鈎子去鈎他,他反而會蹦出一兩個出乎意料的金句。”比如棗汁雞翅那期,王賀說很像可樂雞翅,李寶珠靈光一閃,馬上接到:“這是可樂雞翅的祖宗!”
“老隐”和“小隐”的美食教學裡,既有曆史名菜,也有家常小炒
兩人都逐漸放松下來,配合也愈發默契。因為看好自媒體和短視訊的未來,王賀辭去了工作,半年之後,賬号終于在今日頭條上接到了廣告。在王賀看來,相比于其他更偏娛樂的平台,今日頭條更具有新聞的嚴謹性和文化的厚重感,和@老隐記 的格調也更比對。“嚴謹來講,它的内容消費比較好,煙火氣也比較足。”
煙火氣,也是王賀希望通過@老隐記 傳遞給觀衆的理念。“我們每天都是三頓飯,吃與我們息息相關,是以吃喝不将就,就是人生不将就,是吧?”
03
“美好生活都是煙熏火燎出來的”
三年半下來,王賀由一本正經的主廚變成了視訊裡插科打诨的小隐,李寶珠也終于由一個嚴肅的老頭兒變成了親和、诙諧、懂得與時俱進的老隐。
從業62年,老隐的徒子徒孫加起來也不過兩百多個,做自媒體三年半,全網的粉絲數已經超過了五百萬。有一回坐公共汽車,他被一對夫婦認了出來。他們一路向老隐請教做菜,最後講着講着,一整車的人全圍了過來。“大家能認識我,能從我這兒得到一些烹饪知識和營養,我感覺還是挺自豪的。”
“老隐”和“小隐”在每個視訊開始都會親切地向粉絲“同志們”打招呼
老隐做慣了物資匮乏時期的國宴菜,如今也開始學習現代人“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觀念。現在的番茄品種果實偏硬,番茄炒蛋很難再做出以前軟嫩的質感,老隐便結合西餐做法,加了蒜末、香菜和番茄醬,下鍋之前,王賀心裡直打鼓,這能行嗎?面對可能的質疑,老隐反而更開放,“可以接受大家批評,但你看看有沒有好的回報?”後來果然有粉絲更歡迎這種新鮮的口感。
@老隐記 成了很多人的廚房必備。有粉絲跟着賬号從廚房小白變成了烹饪“大師”,也有粉絲順着食物的線索,将視訊當成了回憶的樹洞。
有人說60年代天津小白樓的維克多利西餐廳就有這款猶太牛肉,“我今年八十多歲了”;有人記得小時候和外公一起吃過一盤不帶醬油的蔥燒肉皮,現在外公不在了,他偶爾還是會想起那次兩人一起吃肉皮的場景;也有人看老隐做壇肉,說想起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做壇肉也是一絕,七八十年代瓦斯量小,将壇子密封好放在鍋撐上,火燒得呼哒呼哒一宿,聽到咕噜聲就知道肉好了,“幾十年啦,看到做壇子肉就想起老爸,眼睛濕潤了”。
粉絲在老隐記的美食中,找到了幸福的回憶
這些回複也讓李寶珠和王賀感動。之前李寶珠的老同僚們都勸他,78歲了,别操這份心了,有時間享受享受,出去玩玩。李寶珠卻說,既然走上了這條路,那就不會輕易放棄。他想喚醒的,就是快節奏生活裡人們對美食的熱情和對親情的依戀。“我們一直都相信,歡快和諧的家庭關系,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是‘煙熏火燎’出來的。”李寶珠說,這也是@老隐記 的初心,“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
網友從頭條号@老隐記 上學習北方年夜飯不可缺少的“硬菜”
在今日頭條上,@老隐記 教過網友不少北方年夜飯,幹腸炒蒜薹、鍋塌豆腐盒、辣白菜燒牛肉、油焖大蝦,還有一款開胃涼菜,五彩家涼。每個菜都有自己的寓意,要麼五虎臨門、吉祥如意,要麼阖家歡樂、事事順意,正如李寶珠所言,中國人做菜不單單是把菜做熟,尤其在團圓的日子,它更意味着溫暖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