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美國藍光版封套
1973年,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正在意大利拍攝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2018)的。
就在電影開機前,羅伯特·德尼羅收到了一本書——《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1980),是本書的作者之一彼得·薩瓦奇Peter Savage(1921-1981)寄給他的。
電影《一九零零》(1976)劇照,羅伯特·德尼羅和傑拉爾·德帕迪約Gérard Depardieu
這是拳擊手傑克·拉莫塔Jake LaMotta(1922-2017)的自傳(由他本人與約瑟夫·卡特Joseph Carter、彼得·薩維奇合著)。
出于好奇,羅伯特·德尼羅開始閱讀,很快他就發現這本書具有可以拍成電影的潛質——以及一個他夢寐以求的好角色。
羅伯特·德尼羅和拳擊手傑克·拉莫塔
于是羅伯特·德尼羅給在《曾經滄海難為水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1974)片場的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打電話談論了這個想法。
羅伯特·德尼羅向馬丁·斯科塞斯承認道這本書寫得确實不怎麼樣,但它的内容卻可以做出很棒的電影。
電影《曾經滄海難為水》(1974)外景地,左起:克裡斯·克裡斯托佛森、馬丁·斯科塞斯、艾倫·伯斯汀
他也表示自己對扮演拳擊手傑克·拉莫塔有着極大的興趣,并提到了要為之改變自己的身材的主意,先塑形成拳擊手而後再為人物增重25公斤。
但是馬丁·斯科塞斯對此不感興趣,他說他讨厭拳擊。不過羅伯特·德尼羅還是把這本他看完的書寄給他的好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外景地,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正在商讨拍攝細節
羅伯特·德尼羅堅持己見,最終他說服了馬丁·斯科塞斯相信《憤怒的公牛》一書可以改編成電影。盡管如此,後者并不是很積極推進這個項目。
兩人在相繼合作了《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和《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77)之後,羅伯特·德尼羅仍不願讓自己這個未成形的項目就此埋沒。
電影《紐約,紐約》(1977)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這兩部電影期間他也跟馬丁·斯科塞斯斯讨論過《憤怒的公牛》,據稱他在拍攝《紐約,紐約》時就待在化妝間裡練習拳擊。
而馬丁·斯科塞斯在遭遇了歌舞片《紐約,紐約》的滑鐵盧後,又因為受到婚姻挫敗的影響,導緻他意志消沉,更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電影《紐約,紐約》(1977)片場,羅伯特·德尼羅和馬丁·斯科塞斯
1978年9月,馬丁·斯科塞斯離開柳德萊特電影節後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内出血,在被他形容為生命中最可怕的4天中命懸一線,不得不停下了所有的工作。
然而就是在這些備受病痛折磨的日子裡,他在病床上讀完了傑克·拉莫塔的傳記之後,也可能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仿佛身同感受,找尋到了共鳴,他開始對傑克·拉莫塔産生認同感。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外景地,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
于是最終啟動了這個項目,并且通過制作《憤怒的公牛》,馬丁·斯科塞斯逐漸擺脫了毒瘾的糾纏,也開啟了自己的靈感之門——20世紀80、90年代是馬丁·斯科塞斯的黃金創作期,他真正明白什麼叫“浴火重生”。
在劇本末頁他引用了《約翰福音》中耶稣勸告尼哥德慕必須從水和聖靈中重生才能進入上帝之國的一段,顯示這種認同之強烈。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正在指導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是他的第二次機遇,是他重生的諾言。
“每一次拍電影,都像是站在拳擊台上。”正是在傑克·拉莫塔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使馬丁·斯科塞斯決心拍這部電影。
他發現了“吸引他的東西”,那就是“自我毀滅,連帶着把周圍的人全毀了,為毀滅而毀滅。我就是傑克·拉莫塔。”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
馬丁·斯科塞斯大學時代的教授海格·曼努金在《憤怒的公牛》拍攝期間去世了,為紀念這位譴責當代電景缺乏“決心”的老師,他決定以耶稣治愈盲人的寓言作為結尾。
他認為傑克·拉莫塔的瘋狂令他的視線更加清晰:“一切都是為了學着接受自己。”我們還應該感謝羅伯特·德尼羅,他幫助馬丁·斯科塞斯恢複了作為導演的自我控制力,并讓他重拾對電影的熱愛。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正在指揮從業人員,羅伯特·德尼羅則在休息
而當羅伯特·德尼羅被馬丁·斯科塞斯告知這個項目已經啟動的時候,他立刻請了一位指導,首先向指導學方言。
他本在紐約“小意大利”區長大,現在要學紐約布朗克斯區的口音、方言與俗語。接着,他要指導教他拳擊,在開頭6個月他打了一千個回合。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
他看過幾部拳擊片,覺得主角的肌肉不夠發達,即使戲好,也難逼真,于是他找了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的教練來指導自己怎樣練出肌肉。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是當時的動作明星,他的拳擊片《洛奇Rocky》(1976)世界聞名。
圖為電影《憤怒的公牛》化妝照。這8幅拍立得照片是為了展示羅伯特·德尼羅在鼻孔塞棉花的真實效果,羅伯特·德尼羅用這個方法來接近電影裡的主角La Motta的樣貌。
不過《憤怒的公牛》絕不是另一部《洛奇》,它與史上任何一部拳擊電影都截然不同。它沒有熱血,沒有勵志,甚至沒有傑克·拉莫塔苦苦追尋的救贖。
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裡,馬丁·斯科塞斯都在着力表現傑克·拉莫塔的雙重性:一方面是他的頑強不屈,一方面是他對妻子瘋狂的占有欲。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為了要進一步充實自己,去南部通路了傑克·拉莫塔的前妻維琪·拉莫塔與他們的女兒,看了他們的生活照片,了解傑克·拉莫塔的生活習慣與舉止。
在《憤怒的公牛》中,羅伯特·德尼羅對拳擊手生活的研究讓他能夠更好地了解傑克·拉莫塔的内心沖突和情感體驗。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情感體驗是演員通過個人的情感記憶和情感體驗來創造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狀态。
為了演得逼真,他特地多進食,使體重從73公斤增到98公斤,為此,影片停拍四個月。
有人對羅伯特·德尼羅如此注意細節真實表示不以為然,羅伯特·德尼羅說:“也許演員的第一信條是'裝',可我不幹。我這個人太好奇,希望角色的所有細節都真實地反映出來。”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在停拍期間,馬丁·斯科塞斯和剪輯師塞爾瑪·斯昆梅克Thelma Schoonmaker開始剪輯已經拍好的鏡頭。
馬丁·斯科塞斯還去了日本旅遊,并在那裡和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貝拉·羅西裡尼Isabella Rossellini結婚了。
當《憤怒的公牛》拍完以後,羅伯特·德尼羅又花了足足4個月的時間節食和勤加鍛煉,才恢複到原來的體重。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憤怒的公牛》的對話中,很少有表現傑克·拉莫塔人格與内心情感的内容,但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足以不言而喻,讓你心裡明白。
此外,傑克·拉莫塔這位極端複雜的“朋克式”人物,有着嚴重的心理問題——使自己都麻木的嫉妒和強烈的性危機感。以上種種使得羅伯特·德尼羅的這次出鏡成為史上難度最高的表演。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英國電影大師邁克爾·鮑威爾Michael Powell(1905-1990)的電影生涯曾在一段時期内持續經受着推倒重來的抨擊。
在美國,馬丁·斯科塞斯成為了這一事件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法國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貝特朗·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1941-2021)。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正是邁克爾·鮑威爾在《憤怒的公牛》片場探望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時,給予了這對點石成金的搭檔迄今為止最透徹貼切的贊譽:“他們一起合作多年,如此緊密,可以說共同成就了對方。馬丁·斯科塞斯的思想即是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三言兩語足以領會深意,舉手投足或目光交彙,皆為默契。很快,他們就會用一種獨一無二的話語方式成為引領電影觀衆的時代先鋒。”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片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
相對于“情節劇”來說,《憤怒的公牛》更像是“人物劇”、“心理劇”。而羅伯特·德尼羅則是創造出一隻野獸的演員。
但是,無論他在拳擊場上與對手對話,還是直接表示懷疑——用他小而亮的眼睛盯着别人,都是痛扁對方前的序曲,沒有任何假裝的成分。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凱西·莫拉蒂
此片女主角凱西·莫拉蒂Cathy Moriarty在當時還是一位新人,以前從未拍過影片,她飾傑克·拉莫塔的前妻維琪·拉莫塔。
凱西·莫拉蒂雖在當時隻有19歲,卻把維琪·拉莫塔這個角色表演得成熟老道,亦深谙世事,令她顯得不願意受控于丈夫傑克·拉莫塔之下。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和凱西·莫拉蒂
影片中疏離又冷豔的維琪·拉莫塔,跟暴躁的傑克·拉莫塔相比,她自幼便混迹江湖,和黑手黨人物相熟,這難怪傑克·拉莫塔總對她放心不下,整天疑慮着妻子會否在外面發生外遇關系。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和凱西·莫拉蒂
影片《憤怒的公牛》發行之後,公司曾派凱西·莫拉蒂同維琪·拉莫塔一起到歐洲作宣傳旅行。
值得一提的是《憤怒的公牛》并不是觀衆期待的那種勵志的體育電影,它是向着相反的方向直擊人心的黑暗,它并不會為了讨好觀衆而去與現實相悖,它還原真實的人生,隻會讓你覺得壓抑和傷感。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當時多數的電影評論——不管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為羅伯特·德尼羅了不起的體型改變和出色表演給予贊譽。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劇照,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總是很可靠很吸引人,即便他的角色并非如此,”《Time》雜志影評人理查德說,“如果把電影比作一條船,當其情節像通過自動掌舵系統般平穩演進時,羅伯特·德尼羅仍然用他野獸般的力量揚着帆,帶領着他有才幹而無名的合演演員們。”
《憤怒的公牛》成為了史上最好的電影之一,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也一并步入偉大的行列。
羅伯特·德尼羅憑借這次震撼人心的表演毫無懸念地拿到1981年的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帝,但馬丁·斯科塞斯的成就卻再次遭到奧斯卡的冷遇和忽視。
電影《憤怒的公牛》(1980)美國藍光版封套
- 羅伯特·德尼羅的《喜劇之王》為什麼讓觀衆很困惑?
- 《東歐男孩》不是每個漂亮男生都能遇上共度餘生的大叔
- 被“掰彎”的悲劇?不,隻是飛蛾撲火,為愛犧牲的一廂情願
- 羅伯特·德尼羅遭遇最難演的角色,難忘《獵鹿人》的拍攝經曆
- 羅伯特·德尼羅和梅麗爾·斯特裡普《墜入情網》後的代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