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今年春節,4個原因,有點無奈

作者:炮炮說職場

大家好,我是炮炮,時間太快了,今天就已經是初二了,春節可以說過的飛快。不知道大家這個年過得咋樣?很多人都跟我說,感覺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我确實也覺得如此,你們有這樣的體會嗎?今天咱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現在越來越沒年味兒了呢?

為什麼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今年春節,4個原因,有點無奈

原因1、物質富足了

以前隻有過年才能吃的東西,現在天天能吃;以前過年要托關系托人買的好吃的,現在随時網上下單,小哥就給你送到家;以前過年才能穿的新衣服,現在每天換着穿不重樣。傳統上的年需要一個長長的農閑季節做鋪墊,更主要的是一些平常得不到的物質資源,才有感覺。我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說了一段話,覺得說得太對了:

“你可以一年不買新衣服,平時吃蕃薯玉米充饑,做飯不放油,每周吃一次大米飯,半個月吃一次肉,不和親朋好友打電話聯系,如此堅持一年,等到了過年時候買幾件新衣服,買幾條魚幾隻雞20斤肉,炸一堆丸子,這年味兒自然就上來了。”

為什麼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今年春節,4個原因,有點無奈

原因2、家族團體的解散

工業化之後,伴随着經濟發展,家族宗親關系慢慢解體了。以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大家族利益共同體被拆分成了一個一個的小家庭,親戚之間越來越淡,走動越來越少,這樣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弱,你看現在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走親戚都不自己做飯家宴了,直接飯店走你。伴随着少子化,推遲婚育,這種現狀加速發展。90後跟00後完全不願意走親戚,甚至覺得是一種社交負擔。

是以說,要追求年味,人多是特别重要的。記得我小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在的時候,當年過年是全家老小,不管多遠,都要去兩邊的老人家,兩邊都是三個兒子兩個姑娘,再加上三個兒媳,兩姑爺,以及我們8、9個我們這輩的孫子輩,兩邊老人家都是20幾口一起過年。 一下子家裡塞的滿滿的,然後大人圍着火盆聊天,小孩子出去放鞭炮。外公在問這個問那個,外婆帶着三個媳婦在廚房裡面忙活。但自從我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世後,這種大家族一下子就解散了,自己三口之家各過各的,走動也比原來少多了。

再往後呢?兩個夫妻一個娃,甚至很多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那有個啥年味?這些過年的習俗,會随着親朋好友的消失而消失。甚至兩三代之後,親戚之間分散在天南海北,互相也許都不認識。 這樣以後就更沒年味了。

為什麼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今年春節,4個原因,有點無奈

原因3、沒時間來營造和享受年味

如果人多做不到,還想要年味的話,至少也要有特别多的閑暇時間,人才能想起來去自發做些慶祝的準備。 是以傳統過年在今天的對應物,應該是這麼一種存在:至少放它兩三周假,最好一個多月,要能有這樣一個年底解壓+享受狂歡期,比如從臘月中旬就開始折騰,準備年貨、全家裡外裡來個大掃除、所有該拆洗的全部來一遍,等到了年三十,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餃子喝酒看春晚,然後從大年初一,有親戚的出去拜年,吃吃喝喝外加掙紅包或發紅包;沒親戚的跟朋友同學去聚會,天馬行空地聊天;或者自己去旅遊、去消費,整個年過下來前前後後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有這種長時間放縱的解壓時間,這才叫年味。

但是現在的年,對不少人來說實際上相當于:到過節前一兩天才放假甚至大年初一才放假,然後趕火車回家人在囧途,然後沒消停幾天又要坐長途列車回去上班,就七天假,還踏馬有兩天是調休。每個人都在趕路,每個人都機械化地運轉,為了生活而奔波,這能有年味嗎?

為什麼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今年春節,4個原因,有點無奈

原因4、沒有儀式感

以前過年有儀式感,有各種年俗活動,比如有集市,集上有唱戲的、耍猴的、演皮影戲的、捏面人的、轉糖的、制作花燈的。包括自己家,老人自己寫對聯,包紅包,剪紙,貼窗花,現在呢? 沒人弄這些儀式感的東西了。是以說,哪裡是年沒有味了,明明是制造年味的人不在了。在我們是孩子的時候,父母長輩為我們營造了年味,我們做個坐享其成的孩子就行了。現在我們長大了,就得做為家人營造年味的那個人了,卻沒有做這些事,其實,我們自己也有責任。我們總不能一邊懶得動懶得做懶得營造儀式感,一邊埋怨年味淡吧。

綜上所述,這就是現在過年越來越沒年味的原因,你們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