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唐時期,古人主食都有什麼新花樣?

作者:菩提古玩賞

在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生産技術和工具的進步讓人們的生産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于是在溫飽之餘,人們對于“吃”有了更高的研究,對于主食也做出了更多的花樣。那在隋唐時期,古人在主食方面都有什麼新花樣呢?

隋唐時期,古人主食都有什麼新花樣?

在江南田間,人們制作出了新農具曲轅犁,讓耕作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全國興修水利,對農作物的用水有着更嚴格的标準,這些都讓當時的農業生産水準得到了進步,特别是到了唐朝的時候,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的盛況。在生活物資充裕的前提之下,人們對于“吃”有了更高的要求,都希望能夠吃的更加精緻和美味了。

隋唐時期,古人主食都有什麼新花樣?

當時出現了一種特殊制作的米飯,叫青精飯。這種米飯的制作需要用到南方一種叫“南燭”的植物,人們需要将南燭木的枝葉搗碎得到青黑色的汁液,并将稻米浸泡到這種汁液之中,在九蒸九曝之後,這時的飯粒會變得緊實小巧,顔色漆黑,就像黑色的瑿珠一樣。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這種米飯吃了能夠強筋益顔,還能美白抗衰老。而且,更神奇的是,這樣制作的米飯可以長期儲存,不容易變馊,非常适合居家和旅行。

隋唐時期,古人主食都有什麼新花樣?

除了米飯以外,人們對面食的研究也更上了一層樓,玩出了許多新鮮的花樣。在新疆地區曾經出土過一批唐朝生産的面食,造型千奇百怪,可見人們當時對于面食已經頗有研究了。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馄饨、餃子這類的食物,但是對于稱呼卻并不統一,有叫“牢丸”的,也有叫“扁食”的,也有叫“偃月”的,而在《北戶錄》之中,也曾出現過馄饨的名字:“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以早在幾千年前的大唐時期,馄饨已經是常見的面食種類了。而在《酉陽雜俎》有提到一家在唐朝十分受歡迎的馄饨鋪子,說這家做的馄饨,将湯撇去油就可以直接用來煮茶,可見制作的技藝之高超。

隋唐時期,古人主食都有什麼新花樣?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以外,古人對于主食的花樣自然還有很多,他們還喜歡賦予這些食物美好詩意的名字,如“槐葉冷淘”指今天的冷面,“玉井飯”指的就是蒸藕拌飯。今天看來,古人在吃上果然也十分有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