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能吃飽飯的四個原因!

作者:上進的光榮mv

改革開放後,中國一舉摘掉貧窮的帽子,讓14億中國人民吃飽飯的原因:

第一,修水利。正所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改革開放前30年,大陸人民在人民政府的帶領下修建大大小小無數個水庫水壩和水渠,不敢說每一個鄉鎮,我相信每一個縣都有幾個重大的水利工程。我小時候就有一條長渠,縱貫我們縣的東西。灌溉季節,波濤滾滾。雖然現在廢棄了,但是當你沿岸走過的時候,依然能想見當年的雄渾壯闊!

大陸的第一任水利部長,就是鼎鼎大名的傅作義将軍。而紅旗渠,更是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改造自然環境的艱苦創業精神,是人類利用自然的偉大工程!

改革開放後,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展現在大陸對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像黃河小浪底工程,三峽大壩,葛洲壩,白鶴灘水電站,大部分都是世界級的,都有效地實作對水患的治理,保證了流域内農業的穩定發展!

第二,廣施化肥。這裡也有一句諺語,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而中國真正開始大規模将化肥用于農業生産,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事情。上個世紀70年代初,随着中美關系的緩和,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于是毛主席和周總理趁着這個機會,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生産裝置,其中就包括13套大型化肥成套生産裝置。

引進後,它們分布在大陸的主要糧食産區,從1973年到1974年開始引進,到七九年全部竣工量産。每一個大型化肥生産基地,平均合成氨30萬噸,尿素50萬噸,總計合成氨390萬噸,尿素650萬噸。這極大地改善了中國農業的曆史面貌,從此,化肥成為中國農業生産必不可少的東西。除了這13套大型化肥生産裝備之外,大陸還建設了無數個小型化肥廠,基本上覆寫了全國的每個縣,這就保證了農業的需求。

大陸的糧食産量之是以大幅度提升,與化肥的廣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單畝産量與總産量之是以穩步提升,不斷創造曆史,沒有化肥的廣泛使用,是很難實作的!

第三,雜交水稻與小麥良種推廣種植。

提到糧食增産,不得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袁隆平,正是他力主培育雜交水稻,潛心研究幾十年,徹底改變了中國甚至世界的水稻生産格局,為人類的糧食增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上個世紀70年代,大陸的水稻畝産量隻有400公斤,而到了2004年,畝産已經達到了800公斤,也就是說翻了一番,你能說袁隆平院士的貢獻能不大?據說現在,水稻的畝産已經突破了1500公斤,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大幅度的增長,我們才實作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此外,大陸在小麥良種的培育上,也接連取得突破,為大陸的糧食增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四,包産到戶,解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

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大陸都實行農村集體生産,這降低了群衆的生産積極性,造成農業生産效率的低下,與資源的低效配置。改革開放後,農業上實行包産到戶的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釋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正是因為這一政策的改變,農民才真正吃飽了肚子,告别了過去吃不飽飯的曆史。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能吃飽飯,絕對不是因為上天可憐我們,而是因為我們不斷努力奮鬥的結果。今天,我們早已經告别了過去缺吃少穿的日子,但是未來的日子,我們也決不會躺在功勞簿上,不會止步不前,而會不斷創造曆史,向幸福的生活走去!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能吃飽飯的四個原因!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能吃飽飯的四個原因!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能吃飽飯的四個原因!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能吃飽飯的四個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