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作者:藝術繪畫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綠蔭紅橋

李可染

53cm×45cm

1959年

運墨蒼潤 元氣淋漓

◎選自《李可染畫論》(筆墨篇)

筆墨難分,用筆好的多于用墨。不善于用筆而善于用墨的,則很少見。

好的筆墨在于蒼潤。

黃老形容說:“幹裂秋風,潤含春雨。”

“蒼”和“潤”是沖突的。

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

是以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皺擦,後用濕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

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

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統一的效果。

這是作者長期實踐磨練而成,很難用簡單語言來說明。

粗淺來說,筆内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筆内水分擠出來,這樣運筆則潤。

這是我的一點體會,當然不能說這就是其中的奧妙。

杜甫詩雲:“元氣淋漓幛猶濕。”這是對水墨的一個很高要求。

水墨畫用水實不容易,一般用筆沒有功力,墨中水分不宜太多,而筆墨得法,畫面就會産生元氣淋漓的效果。

初學畫的人,筆内水分過多,用筆又不能控制,使墨漫漶漂浮在紙上,成為浮煙脹墨,物象泡松滑膩,失去骨力,是繪畫的一大弊病。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松蔭放牧圖

李可染

69cm×45.5cm

1989年

立意為先 意到筆随

◎選自《李可染畫論》(筆墨篇)

唐人畫論:“凡山水,意在筆先。”是說作畫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筆的要求。

可以意到筆不到,決不可筆到意不到。

行筆要高度控制,控制到每一點,才能有意識地運用線條反映出細緻微妙的内容。

畫線決不能象騎自行車走下坡路似的直沖下去,也不能象滑冰似的滑了過去,這種用筆看似痛快,實則流滑無力。

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古人叫“留”,這是筆法中極重要的一點,達到這一點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春牧圖

李可染

68.5cm×45cm

1979年

變化微妙 層次深厚

◎選自《李可染畫論》(筆墨篇)

用墨的變化,力求微妙,局部的變化不能太大。

初學中國畫的青年,見一筆中就有濃淡變化,覺得很新鮮。

如果筆筆都求變化,就會使畫面“花”、“亂”,破壞了整體感,失去了大的效果。

齊白石先生畫蝦,基本上用一種墨色,通過用筆的輕重頓挫,産生蝦的關節伸縮,使蝦體透明而有彈跳力,給人以新鮮的感覺和微妙變化的感覺。

八大山人也一樣,他能把極強的整體效果和極細緻的變化統一起來,使畫面顯得和諧而渾然一體。

前輩大師們用墨,少有忽濃忽淡、濃淡懸殊的地方。

畫山水要層次深厚,就要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掌握。

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

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闆、亂、髒、死的毛病。

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并用。

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幹反複進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注意整體。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

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

加時,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象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

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荷塘消夏圖

李可染

87.7cm×52cm

1985年

筆情墨趣 光華照人

◎選自《李可染畫論》(筆墨篇)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畫家有了筆墨功夫,筆墨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濕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古人講筆墨要說“無起止之迹”,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沒有什麼開頭完了的痕迹,這不難了解。

又說“筆無痕”,看來頗為費解。

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筆無痕呢?這并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迹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迹已化為描寫對象的形象。

筆墨原因表現客觀物象而産生,筆墨若脫離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大陸曆代畫家和書法家,在長期實踐中為我們留下極其豐富的寶貴遺産,我們必須珍惜,必須借鑒,必須學習。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春雨江南圖

李可染

77.5cm×53cm

1988年

李可染:好的用筆要處處收得住,意到筆随!

李可染

繼續閱讀